武漢新型冠狀病毒在家庭成員之間傳播的問題受到關注。
香港大學微生物系教授袁國勇等人2020年1月24日發表于權威期刊《柳葉刀》的最新研究發現,新型冠狀病毒在深圳的一個七口之家中的六位家庭成員中存在人傳人和跨城市傳播。研究人員在該家庭最近去過武漢的5人身體中發現2019-nCoV,同時在另一個并未同行的家庭成員中也發現了同樣的病毒。
重要的是,另一名感染2019-nCoV的孩子并未表現出臨床癥狀,這提示攜帶者可能在不知道自己被感染狀態的情況下在社區內傳播疾病。只有一個孩子未被感染。
同時《柳葉刀》發表的另一項研究表明,首批41例2019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病例和SARS之間存在部分相似癥狀,患者于2019年12月16日至2020年1月2日期間在武漢市入院。
與SARS一樣,大多數感染者為健康人,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病例合并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20%,8例),高血壓(15%,6例)和心血管疾病(15%,6例)。
相似的,2019-nCoV感染患者也表現出較多臨床癥狀。入院的所有患者均患有肺炎,大多數患者臨床表現有發熱(98%,40例),咳嗽(76%,31例)和疲勞(44%,18例)。超過一半的患者還出現呼吸困難(55%,22例),但頭痛(8%,3例)和腹瀉(3%,1例)少見。
“目前還很難準確掌握與這種新型病毒相關的死亡率,因為往往在疫情流行的初始階段更容易關注到那些危重病例,而可能忽略了較輕或無癥狀的病例”,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的共同作者任麗麗博士解釋說。
研究人員發現,第一名患者(一名65歲的女性)于2019年12月29日在武漢一家醫院探望了一名1歲的高熱性肺炎親屬后五天出現癥狀。回家后,她于2020年1月10日被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收治入院,她的丈夫(66歲)也發病并同時入院。
在武漢期間,這家人沒有去過食品市場或與動物接觸。作者認為,該家庭感染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這名65歲的婦女在武漢的醫院探望1歲的親屬時感染了2019-nCoV,然后在7天的旅行中將其傳播給了其他四名家庭成員,并在飛回深圳后,傳播給了另外一位家庭成員。
1月11日,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對另外四名家庭成員進行了檢測——女兒(37歲)和女婿(36歲)在1月1-2日首次出現癥狀,已經持續了9-10天。巧合的是,他們的首發癥狀是腹瀉,而SARS病毒感染者中也有十分之一的人有同樣癥狀。
他們的兩個孩子并無癥狀,但其中一位檢測結果呈陽性,需要指出的是,SARS患者沒有明顯癥狀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另一個孩子未被感染,其母親表示,在武漢停留的大部分時間內孩子都戴著外科口罩。
第七位家庭成員,即63歲的婆婆,她沒有去過武漢,但幾名家庭成員在返回時與她待在一起,隨后她也感到身體不適,并因持續癥狀而于2020年1月15日入院。目前,當地衛生部門仍在對該家庭進行進一步的接觸追蹤。
研究指出,武漢新冠病毒在流行病學,臨床,實驗室和放射學等方面,均顯示出與SARS患者相似。武漢肺炎的潛伏期癥狀類似于SARS。如果算上這5位前往武漢后出現家庭爆發的患者,2019-nCoV的攻擊率很高。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項研究僅簡單反映了一個家庭集群,這種病毒的傳播能力仍然未知,所以作者們強調,“在該疫情的早期階段就需要采取嚴格的防控措施”。
延伸閱讀:
擴散周知!新型冠狀病毒怕酒精不耐高溫
1月22日凌晨2點,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我國著名傳染病學專家李蘭娟院士連夜從北京趕回杭州,早上8點準時出現在院士門診,為患者看病。
記者:新型冠狀病毒有什么特點?哪些措施可以抵抗病毒?
李蘭娟院士:總體來講,武漢是有感染的病例數比較多了,各個省盡管我們現在有幾例、十幾例,相對來說還是少數,因為在那么大的一個環境當中。
病毒本身對外界的抵抗力不強,56攝氏度30分鐘,冠狀病毒就死亡了。這個是按照以往對冠狀病毒的經驗,在乙醚,75%的乙醇,含氯的消毒劑,還有過氧乙酸等等,這些溶劑都可以有效地滅活病毒。
天氣好的時候,市民對家里的衣物經常曬曬太陽也好的,保持通風、通氣、空氣流通。這個病毒的本身的抵抗力不是太強,容易被消滅。
記者:剛才您說到溫度高可以殺死這個病毒,那么市民在家開暖氣或者是空調,能夠有效預防嗎?
李蘭娟院士:開暖氣和空調不能殺死病毒,需要56攝氏度。
記者: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家里可以進行哪些消毒方式?
李蘭娟院士:家里常規的話,碗筷我們現在都主張要定期消毒機消毒,或者煮一煮,煮沸到100℃,其它的病毒也殺死了。所以我們食物要吃煮熟的食物,不要吃生的食物。飯前便后要洗手,這個都是我們日常要掌握的一些衛生知識,希望能夠做好。
記者:醫用酒精在棉片上面進行消毒,擦拭手機和雙手,這個有用嗎?
李蘭娟院士:75%的酒精是能夠殺滅這個病毒的,所以大家如果去買這些東西,在日常經常接觸的地方,想要定期去消毒一下,都是可以的。
記者:目前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有特效藥嗎?對于抗流感常用的奧司他韋,對新型冠狀病毒有用嗎?
李蘭娟院士:抗新型冠狀病毒不像我們其他的流感,有像奧司他韋等抗病毒效果比較明顯的藥。這個病毒它現在沒有直接抑制病毒的特效藥。我們現在也有幾個藥在用,包括一些中藥。但這個需要專業醫務人員定,老百姓自己不要去買藥,更不要亂用藥,這個是我們住了醫院以后,要按照醫生的醫囑來用藥,不要濫用藥。
預防新型冠狀病毒,防護口罩怎么選、怎么戴?看這里
關于大家最為關心的五大口罩防護問題,記者今天采訪了上海市東方醫院醫務部季斌醫生。
問題一:哪些口罩對新型冠狀病毒有防護作用?
季斌表示,目前市面上有兩種口罩“防病毒”效果較好:一種是醫用外科口罩,可以防飛沫、部分病毒等,普通市民使用它可對多數呼吸道傳染病進行日常防護。
醫用外科口罩與醫用口罩外觀相似,前者遵循醫藥行業標準(YY0469-2011 醫用外科口罩)生產,大家購買時可以向藥店詳細問詢,或者仔細查看使用說明。
另一種是N95型口罩,常用于防霧霾,相對于醫用外科口罩具有更好的防病毒效果。
問題二: KN95型口罩和N95型口罩一樣嗎?
簡單的說,KN95是國內標準,N95是國外的一種標準。季斌表示,兩者的防護效果是一樣的,此外選購口罩時并不是只能選3M,盡量選擇正規的藥店、商場等購買即可。
問題三:買不到KN95型口罩,可以選擇KN90型口罩嗎?是否需選活性炭款?
季斌建議,首選KN95型口罩和醫用外科口罩,買不到的情況下可以考慮KN90型口罩,對于防飛沫、病毒等也具有一定防護作用。活性炭主要用于吸附甲醛等有毒氣體,不具有防病毒作用。
1月20日晚間,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鐘南山院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曾表示,不一定非要戴N95口罩,普通(外科)口罩也可以阻擋飛沫傳播。
問題四:N95型口罩可以重復使用嗎?
在日常用于防霧霾時,很多人會重復使用N95口罩3-5天。
季斌提醒,用于防控新型冠狀病毒的,無論是醫用外科口罩還是N95型口罩,都是一次性使用。
口罩更換周期和使用場所、在外時間、接觸人群等有關,如遇破損、受(飛沫等)污染等情況,應及時更換。
問題五:戴多層口罩防護效果更好嗎?
季斌表示,不建議這樣做,口罩防護效果主要還是看口罩類型,如前面提到的醫用外科口罩和N95型口罩防護效果較好。戴太多層對呼吸空氣也有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