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老一詞最先出現在唐朝時期,是中書省和門下省長官的敬稱,到了五代和宋朝以后就成為宰相的專用稱呼,明太祖朱元璋時廢除宰相制度,大權集于皇帝一身,所設的內閣就成了沒有實權的擺設,明英宗繼位時過于年幼,不能獨自處理政務,朝中設了內閣大臣和太皇太后輔佐他,也正是因為這樣,內閣才漸漸有了實權,職權相應擴大,尤其在明世宗嘉靖時期內閣的權利幾乎和皇權相等可謂是權傾朝野,這其中最著名的閣老就是張居正。
不過在明朝嘉靖以后的各種史料記載中,有一個閣老是連張居正都甘拜下風的狠角色,他叫做張璁。史料的記錄中張璁是一個奸佞小人,很多人都看不起他,主要是因為這個人極盡拍馬屁之能,并且性格陰狠毒辣。可是即使是這樣,他卻在張居正的眼里是一個偶像般的存在,張居正平生佩服的人不多,但張璁在其中絕對占有一席之地,能力和業績都在張居正之上,算得上是明朝最偉大的改革家。
他出生于公元1475年的浙江溫州永嘉縣,少時就顯示出令人驚艷的詩文水平,教他課業的老師都對他大為佩服,連喊教不了。13歲時他就把諸葛亮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立志要像諸葛亮一眼匡扶天下做出一番大事業。張璁23歲就中舉了,這極大的增強了他的自信心,會試就成了他的第一個小目標,常言道“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此后的二十三年里,他接連參加了七次會試,全部落榜。
對于一般人來說,生命中最重要的23年放在了會試上還沒有什么好結果,早就泄氣不考了,可張璁是其中的例外,他自始至終對自己的前途抱有很大的希望,并不認為落榜是一件丟人的事情,相反更是鞭策著他繼續刻苦讀書。在這期間,他不僅開辦了龍灣書院,還和著名的思想家王陽明成了至交好友,既豐富了他的社會活動,還拓寬了眼界和學識,和王陽明一起談時事論世道,對于國家的未來從來沒有停止過思考。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于在47歲時考取了進士,不過他考的成績貌似離他的夢想越來越遠,因為他的初衷是入閣拜相,但是科考成績卻是很普通的二甲。在當時的明朝,這等成績想進內閣純粹就是白日做夢。不過有準備的人總是能等來機會,剛好這一年發生了一件大事,讓政治覺悟很高的他感覺到屬于自己的機會來了,這件事就是明朝歷史上很有影響力的大事,即大禮議事件。
這件大事的根本在于皇帝認爹之事。正德皇帝無子他駕崩后朝中擁立他的堂弟朱厚熜繼承了帝位,就是嘉靖皇帝。按照祖制,嘉靖皇帝是要認正德皇帝的父親明孝宗為父,朝中老臣也支持按照禮制規矩來,但是嘉靖皇帝拒絕認明孝宗為爹。這件事放在現在不管認不認朱厚熜都是皇帝,沒什么大不了的,但是這在明朝是很嚴肅的事情,既關乎倫理綱常,更決定了嘉靖在朝中的話語權。
大臣這邊堅持按照禮制辦事,皇帝這邊鐵了心的不認明孝宗為父,朝臣和皇帝就為這件事僵持了很久,作為吃瓜群眾的張璁卻從中發現了機會。要問他在考取進士的這23年哪門學問做的最好,首推禮制,他對這方面研究的很深刻,于是活學活用,幫助嘉靖皇帝解了圍。怎么做的呢?他認為嘉靖皇帝是以皇子身份繼承了堂哥的皇位,但并不是以明孝宗的養子身份繼承的皇位,從這一點上說根本沒有必要讓嘉靖皇帝認明孝宗做爹。
他在這件事上得到了嘉靖的賞識,但是也得罪了當時的百官之首楊廷和,有嘉靖最靠山,他在和楊廷和的幾次斗爭中雖然有過敗筆,但是好歹贏得了最后的勝利。楊廷和從朝中辭職后,他成了內閣首輔,升官之路創下了明朝之最,還沒有人能像他那樣從二品進士做到閣老之位。之前盤踞在楊廷和周圍的人很看不起他,不過張璁接下來做的事情光速打了這幫人的臉。
因為他造就了明朝中興。在別人眼里他為了升官無所不用其極,逢迎皇帝毫無底線可言,盡管他可以按照這樣的人設走下去,跟在嘉靖身邊安穩一生,但是他并沒有這樣做,他沒有忘記少時的理想,初心還在,他選擇直面明朝的腐敗,拼著性命開始了對明朝大刀闊斧的改革。
在身份只是平民的幾十年里,他對官場的貪污腐敗深有感觸,當了官以后,他首先把都察院的御史查了個底掉,罷免了20多個人,并無一起冤假錯案,然后親自挑選青年才俊補充進都察院,做了個大明朝的“紀委書記”。他還把明朝官員的紀律作風問題大抓特抓,規定每個官員按時上下班,不能有遲到早退現象,嚴肅了政風政績,工作做不好還要啟動問責程序,讓幾近癱瘓的明朝吏治風風火火的運轉了起來。
他的這些舉措找來了政敵們的攻擊,不過他所作的另外一件事情就連政敵們也都大為佩服,他廢除了貴戚莊田,這是皇親貴族們的特權,他撕破臉和這幫人硬杠,為朝廷追回了五萬多公頃土地和五百多處莊田。但是嘉靖并不是一個真正的明主,他感激張璁,但對他并不包容,嘉靖十四年,張璁告老還鄉,但是他的官場改革直到張居正時還在發揮著作用,所以由不得張居正不佩服他。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