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導讀
行業資訊
1.微信為何在這時推出“付費閱讀”?什么內容適合收費?
2.Netflix 領跑奧斯卡提名,“血統不純”的流媒體能成功沖奧嗎?
3.Can a Digital Avatar Fire You?
4.一場晚會令市值暴增50億,“小破站”憑什么火?
5.舊業態劇變、新物種叢生,2019國內泛傳媒行業的進與退
6.2019年互聯網治理呈現什么特點?
7.Conversational AI Can Propel Social Stereotypes
8.2019年虛假新聞研究報告
9.騰訊研究院發布《數字變革與治理創新:2019年全球互聯網法律政策觀察》
10.艾媒報告|2019年中國人工智能年度專題研究報告
學術前沿
11.馬梅:涉農紀錄片重建鄉村文化自信的理論基礎與現實可能
12.情感激發與意象表達:新媒體事件圖像傳播的受眾視覺框架研究
行業資訊
1
微信為何在這時推出“付費閱讀”?什么內容適合收費?
推薦理由:1月15日,微信官方宣布微信公眾平臺正在灰度測試訂閱號付費功能,符合開通條件的訂閱號即有機會被灰度。
在2020微信公開課PRO演講,微信首次披露小程序、小游戲商業增長數據,對各類商業化形態都有加速的計劃。付費閱讀功能,是信息流服務商業化的其中一步。有人開玩笑說,在單篇付費閱讀之后,微信可能還會推出包月VIP可免費看,VVIP可提前預知作者第二天發文標題。很難預計微信會員什么時候會來,但付費閱讀應該只是訂閱號付費改變的開始。
來源:虎嗅APP
2
Netflix 領跑奧斯卡提名,“血統不純”的流媒體能成功沖奧嗎?
推薦理由:美國東部時間1月13日,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名單正式公布。出乎意料的是,影視流媒體公司Netflix獲得了24項提名,比任何其他好萊塢制片廠的都要多。Netflix也創造了新紀錄:成為奧斯卡提名歷史上第一個提名最多的網絡流媒體服務商。
事實上,在一個月前公布的金球獎提名名單上,Netflix就獲得了34項提名,其中電影就有17項,領跑全場。但Netflix的獲獎之路并不平坦,又一次在頂級影視評選中“被拒之門外”,多項提名最終只摘得一項金球獎,被寄予厚望的《愛爾蘭人》也在勝算頗高的情況下慘敗,最終顆粒無收。
這也反映了Netflix這類網絡流媒體的窘境,一邊是影片受到公眾和評論家的高質量評價,另一邊卻使影院和制片公司這類傳統制作發行商對網絡流媒體電影望而卻步。Netflix一邊在顛覆傳統,一邊極度渴望業界的認同。這顆懸著的“沖奧心”,也許直到2月10日開獎日才能放下來。
來源:36氪
3
Can a Digital Avatar Fire You?
數字化身可以解雇你嗎?
推薦理由:在2020年國際消費電子展上,一家名為Neon的公司(由三星子公司Star Labs擁有)推出了名為Neons的數字化身。以真實的人類為基礎,但經過完全數字化處理,他們看起來和我們一樣可以眨眼微笑。
上下滑動閱讀全文
多年以來,倫理學家一直在爭論數字化身是不是真正的人類,有沒有與我們人類一樣的權利和特權。你有權無視機器人告訴你的內容嗎?讓我們看一下一種可能的不太遙遠的情況:數字化身可以解雇你嗎?
數字化身始終是像素和一些代碼的集合,無法理解被解雇的深刻情感體驗,機器人不應該處理復雜的人類情感。
來源:連線雜志
4
一場晚會令市值暴增50億,“小破站”憑什么火?
推薦理由:“小破站”火了!2019年12月31日,嗶哩嗶哩(下稱B站)與新華網聯合主辦“2019最后的夜”主題B站新年晚會,引發輿論和業內關注。
“跨年晚會”素來是各大衛視的必爭之地,誰料想,小小B站竟然一騎絕塵。豆瓣評分高達9.1,在B站上的播放量超過7000萬,1月2日美股收盤時,股價單日漲幅高達12.51%,市值較上一交易日增長近50億人民幣。B站,一匹通過獨辟蹊徑在重重“二代”中殺出的草根黑馬,其火爆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5
舊業態劇變、新物種叢生,2019國內泛傳媒行業的進與退
推薦理由:2019年,國內公認的5G商用元年,泛傳媒業整體格局開始結構性的深度調整,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等前沿技術與泛傳媒業的結合應用方興未艾,不斷迭代的技術體系日漸成為信息傳播的強大基礎,泛傳媒的秩序、邊界與節奏都已發生了顯著變化。
回過頭來看,無論是上市成功還是折戟,無論是李佳琦賣貨刷屏還是喬碧蘿揭開了遮羞布,無論是央媒的互聯網化還是少數都市報的停刊,種種現象背后均體現出用戶的更多意志。2019年,國內泛傳媒領域充斥著摘金的奇跡,也不乏整體性的潰敗。舊的業態在發生劇變,新的物種在不斷涌現,2020年,各家仍需繼續摸索前行。
來源:全媒派
6
2019年互聯網治理呈現什么特點?
推薦理由:2019年,我國互聯網治理更加體系化、系統化,覆蓋領域更廣,治理工作觸達“最后一公里”,階段性成果和特色鮮明。
一是治理邊界不斷拓展,管網治網動作在保持高密度的同時,觸達范圍廣泛,覆蓋內容安全、數據安全、金融安全、市場安全等多主題;
二是屬地治理加強,治理行動從中央下沉至省(自治區、直轄市)甚至縣(縣級市)級別;
三是治理階段從以事后治理為主,轉變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過程治理;
四是立法、行政、司法等具體治理手段多元立體、靈活協調;
五是長周期專項行動不斷鞏固互聯網治理成果。未成年人保護、網絡生態專項治理、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專項治理、“凈網2019”等多個定點定向專項行動貫穿全年,有力改善了相關領域網絡生態。
來源: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
7
Conversational AI Can Propel Social Stereotypes
對話式AI可以加深社會刻板印象
推薦理由:隨著AI變得更加健談,設計人員不僅需要考慮性別上的道德規范,還應考慮語音模式的細微差別。
上下滑動閱讀全文
Alexa、Siri、Watson及其他能夠語音交流的AI使我們的生活更輕松,但它們也加強了性別刻板印象。禮貌、謙讓的數字秘書(例如Alexa和Siri)都是女性。自信、無所不知的冠軍Waston被稱為男性“他”。新一代AI的到來將使這一問題更加嚴重,并且更難避免。隨著領域的擴展,設計師需要確保他們正在創建一個更廣闊的世界,而不是復制一個心胸狹窄的性別世界。
來源:連線雜志
8
2019年虛假新聞研究報告
推薦理由:2019年有哪些虛假新聞?它們有哪些基本特點?
持續十多年的“十大假新聞”盤點,在2019年遇到了“困難”:這一年度的典型虛假新聞案例不僅數量少,而且典型性也不足。一方面,不能否認近年來持續的虛假新聞專項治理確實產生了一定效果;另一方面,虛假新聞的“衰落”也是專業新聞業在當下新媒介環境中日趨式微的一種表現。
來源:新聞記者
9
騰訊研究院發布《數字變革與治理創新:2019年全球互聯網法律政策觀察》
推薦理由:2020年1月11日,在騰訊研究院主辦的第三屆“科技向善”年度論壇法律政策分論壇“良法善治—數字社會治理”上,騰訊研究院秘書長張欽坤發布了2019年全球互聯網法律政策年度觀察報告《數字變革與治理創新:2019年全球互聯網法律政策觀察》。這是騰訊研究院第四次發布年度互聯網法律政策報告。
該份報告在騰訊研究院每月發布的《騰訊網絡法專報》基礎上,由騰訊研究院法律研究中心完成,從新興技術、數字平臺、國際治理等維度對2019年國內外數字社會治理和互聯網法律政策進行了趨勢洞察并提出展望,同時針對網絡平臺治理、數據治理、網絡版權、數字競爭、未成年人網絡保護、互聯網金融、人工智能、治理、區塊鏈治理、法律科技等九個熱點專題進行了分析及展望。
來源:騰訊研究院
10
艾媒報告|2019年中國人工智能年度專題研究報告
推薦理由:2019年人工智能第三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國家戰略意義顯著。多項重磅政策落地,為人工智能產業帶來持續性政策利好,推動產業高速發展。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中國人工智能領域專利累計申請數量已達44.4萬件,科研成果顯著。在政策和技術的雙重作用下,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由試點階段穩步邁入推廣應用階段。
來源:艾媒報告中心
學術前沿
11
馬梅:涉農紀錄片重建鄉村文化自信的理論基礎與現實可能
內容摘要:鄉村是中華文明的基本載體,鄉村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從鄉村建設到鄉村振興必須重建鄉村文化自信。鄉村文化自信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一是整個社會對于鄉村文化的自信,對于鄉村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鄉村文化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的肯定;二是鄉村居民尤其是在鄉村從事農業的農民對于鄉村文化的自信。而鑒于涉農紀錄片獨特的創作方式、創作追求、美學品格、溢出效應,比起其他媒介作品品類,涉農紀錄片對于重建鄉村文化自信能夠發揮重要作用。
來源:現代傳播
12
情感激發與意象表達:新媒體事件圖像傳播的受眾視覺框架研究
內容摘要:新媒體事件中的視覺圖像傳播現象不容忽視,圖像在新媒體事件發生發展進程中的輿論力量不容小覷。網民對于圖像的觀看與理解成為新的思考和觀察事物的方式,也悄然改變著新媒體事件中的輿論建構方式,成為網民實現話語賦權的一種新途徑。本文旨在考察圖像如何影響新媒體事件中的輿論建構,并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實現網民的話語賦權。為此,作者搜集了2007年到2015年間具有典型意義的新媒體事件圖像,并對之進行視覺框架分析。
來源:國際新聞界
小編有話
如今的 AI,琴棋書畫,無所不能,除了新聞寫作、圖片生成、視頻與音樂創作,還能當歌手、明星換臉。當然,還能幫忙科研人員,上至天文探索,下至產品研發。然而,在給人類生產和生活帶來效率、樂趣的同時,這些聰明的 AI 也制造了不少棘手問題,不僅挑戰著人類倫理底線,也沖擊著前人工智能時代法律邊界。誠然,距離人類社會能夠構建出一套完美的人工智能治理規則還為時尚早。但是,沖突日漸緊迫、 人工智能發展奇點隨時可能到來,這要求政府、企業開發者、學界和公民社會幾方積極對話,共同形成現實可行的改進機制,以應對全面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
文字/排版:王婷婷
審核:程祺 劉鈺汶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侵刪
據說好看的人才能點得動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