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作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盧靜的研究對象是古魚類,這是一個極其冷門的領域,但在網絡世界里,卻有40萬網友期待著“玩骨頭的盧老師”更新視頻。吃完黃燜雞,拼出始祖鳥模型;吃魚頭泡餅,拼出胖頭魚腦顱模型;喝甲魚湯,拼出了甲魚的骨骼模型,還會解答魚有沒有屁股、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些有趣問題……這是盧靜科研之外的另一份工作——科普。
大學選擇生物專業,之后考入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攻讀碩士、博士,盧靜一直沉迷化石、文獻和數據之中,和網絡接觸很少。作為特邀專家,她曾經寫過一些科普文章,也在博物館做過講座,但直到偶然審核了一個科普視頻之后,她才萌生了用短視頻來科普的念頭。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 盧靜:我自己去講專業的東西,大家沒那么感興趣。但是換一個角度,我們如果從大家熟悉的角度,餐桌上就能吃到的雞啊魚啊,大家會覺得這個東西很貼近他們生活了,這是一個視頻的語言,是我們平時之前做科普工作達不到的。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是盧靜每天工作的地方,這里聚集了頂尖的專家學者,研究成果累累,但很少為公眾所知。讓自己和互聯網的喧囂保持一定距離,是科學家們的共識。但盧靜的小視頻走紅之后,經常有網友向她提問,她才發現即便是古魚類學這么冷門的領域,也有不少“偽科學”招搖撞騙,甚至用各種假化石抨擊進化論是“忽悠人”。她漸漸明白,研究生導師曾說過的“古生物學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科普”,究竟是什么意思。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 盧靜:古生物它是一個很好的科學啟蒙學科,利用我們自己本身的好奇心、探知欲的驅動下,我們來接觸到最開始的這些科學,去看這個動物它為什么長這個樣子,它長這個樣子是什么原因,去用科學的方式去思考這些問題,去發現問題,再解答問題,其實就是一種科學思維的一種培養。
雖然一路走來都是“學霸”,但盧靜最初的興趣啟蒙很多都來自冒險電影和漫畫。幸運的是父母并沒有干涉她的愛好,還幫她買了不少漫畫書。至今盧靜的辦公室里還收藏著拉蒂邁魚的漫畫,她的工作之一就是從這位4億年前的朋友身上探尋人類的影子。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 盧靜:我剛開始看《龍珠》的時候我并不知道這條魚是什么,我以為它就是一條普通的魚,直到我讀研究生了之后,我知道了有拉蒂邁魚這種魚,原來小悟空他當時吃的魚就是我研究的肉鰭魚。它有胳膊和腿,這個像胳膊和腿一樣的魚鰭里面真的是有骨骼的,和其他魚類不一樣,而正是這種形式的骨骼,最后演化出來了我們人類的四肢,我們的胳膊和腿。
自己做了母親之后,盧靜成了幼兒園頗受歡迎的家長。雖然她展示的動物早已消逝,但孩子們卻極其喜歡。這讓盧靜思考科研與科普的關系,童年時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能被保留下來,未來漫長的人生里,也許就能少一些空虛無聊,多一點從學習中獲得快樂和滿足的能力。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 盧靜:我喜歡古代的東西。我除了看《奪寶奇兵》,看電影,我還看漫畫,看《尼羅河女兒》,我喜歡這些東西是因為我接受到了這些文化的熏陶。但是我們如果有好的作品、有好的東西呈現出來給大家、給孩子們,不管從不從事這個專業,但是會對他一些早期的世界觀、人生觀會有一定的影響。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 盧靜:這個是4億年前的化石,在中國云南曲靖發現的。這是一個頭的前半截,一整個頭就這么大。如果我們之前只知道人是靈長類的一個什么原始祖先變來的,那證明我們的科普工作還不夠,我們還要繼續努力,讓以后大家談到這個時候,都說人是魚變的。
為了科普、科研兩不誤,盧靜每天要工作14個小時,周末也要加班。除了科研論文、野外挖掘等傳統項目之外,她還和國外大學合作設計了一款VR程序,嘗試用人工智能技術來處理CT數據、幫助重建和修理標本。盧靜希望通過最前沿的科技手段,讓古生物學變得酷一些。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 盧靜:我們不是說一堆大家想象中的、拿著放大鏡、顯微鏡就在那兒看著這些古老的石頭,我們其實做了很多,很新的嘗試。以后我們會再把我們真實工作的場景,給大家展現出來,讓他們知道我們這個學科到底是在做什么,然后用怎么樣的方式,怎樣揭秘這些遠古生物奧秘。
白巖松:生活中經常要勸大家管住嘴,邁開腿。但是面對盧老師的時候,真希望她不要管住嘴,而且絕對不能吃素,吃得越豐富越好。這樣她的科普不就有了更多的道具嗎?謝謝盧老師,繼續吃,豐富地吃,然后吃成讓我們更喜歡的科普內容。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