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發文:柏林墻倒塌了30年中,默克爾就擔任了14年總理。在兩德統一后近一半的時間里,默克爾都統領著德國。時代周刊稱默克爾是和平,審慎和對話的守護神,是最強有力的女人。她一次次在充滿男性自我的頂層外交領域中展示著自己的妥協外交藝術。然而這些外交平衡政策對德國卻是毀滅性的。保持不變的安寧,不和他國發生過節!然而危機始終還是來到德國!
德國在默克爾時代,無論是在面對獨裁統治,還是恐怖勢力都沒有真正動過手。雖然默克爾自己出自前東德,了解那個社會的方方面面的弊端,然而當德國企業出去做生意時,她卻完全無視危機,獨斷獨行。
在能源政策上她讓德國完全依賴俄羅斯,難民問題上依賴土耳其,在數字基礎設施上依賴中國,將未來最重要的移動網交給華為。
默克爾將德國當成了一個籌碼,降低了身價,加劇了危機。
在對俄羅斯的政策上她完全放手浪漫天真,受施羅德影響的的社民黨。該黨以德國現任總統Steinmeier表現最甚,在其綏靖政策中絲毫不曾對俄羅斯在敘利亞有所微詞。
在政治上她允許和放任難民危機,給ISIS恐怖活動造就了可乘之機。難民危機同時也將歐洲政治深刻的割裂開來。人們前往圣誕市場都會發生恐怖襲擊而慘遭殺害,面對恐怖分子默克爾也沒有抗爭。
德國的諸多盟國發起對ISIS的戰爭,然而還是不愿投入參加這場斗爭,而是選擇使用戰斗機拍攝毫無用處的戰爭宣傳照片,目的只是為了事后在美國老大那兒解釋,美國應該繼續保衛北約的和平。
2013年8月21日已被淡忘,卻是歷史轉折的一天。
撰寫該文的德國記者曾經歷經了敘利亞政府實施的沙林毒氣襲擊事件,當時涉及1300人中毒。沙林毒氣是德國納粹的發明,德國戰后歷任總理發誓不再生產。
美國前任總統奧巴馬卸任后在一次晚宴上曾經提起當時事發后的一個細節。他當時想出面處理這個事件,但是不想單獨行動。當時德國柏林沒有人接電話。因為默克爾不想介入。德國和西方很多國家一樣,什么都沒做。
沒有受到保護的敘利亞人突然被打醒:能跑的馬上跑,西方人不來,我們就去西方!就在這一段時間,這位德國戰地記者體驗到了強烈的激進思想的迸發。
“你們為什么什么都不做?“
”你們每天說的價值觀到底是什么?“
”我們的孩子在你們的價值觀里沒有價值嗎?“
”奧巴馬呢?默克爾呢?“
撰稿記者很快就感覺到,曾經在戰爭中保護和關照他的敘利亞人突然看著他充滿敵意。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