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亞市早盤,全球金融市場再次大幅波動。周一亞洲凌晨,布倫特原油一度大跌31%,WTI原油跌幅超過27%。
高盛:油價可能下跌至20美元
周六沙特宣布大幅降低售往歐洲、遠東和美國等國外的市場的原油價格,折扣幅度創逾20年來最大,以吸引國外煉油廠購買沙特原油。高盛稱,將2020年第二季度布倫特油價預期調降至30美元/桶,并警告油價可能下跌至20美元。
分析認為,短期看,原油減產受阻的同時伴隨著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圍內蔓延,全球原油需求承壓,油價面臨下行壓力;中長期看,全球經濟增長缺乏顯著利好的同時,美國的能源獨立將進一步利空油價,預計中長期油價或將震蕩下行。
方正中期期貨認為,目前來看,避險情緒增強、原油需求下滑以及減產協議“落空”三方面利空因素形成共振將推動油價進一步探底,疫情在海外正處于蔓延期意味著短時間內市場避險情緒很難降溫,原油需求下滑也會貫穿整個疫情的發展,預計上半年需求很難恢復到正常水平,而后期更傾向于寄希望于OPEC+重啟談判,在油價上漲帶來的共同利益下,產油國之間的統一戰線沒那么容易“瓦解”。從油價走勢來看,近期盤面將加速尋底,短線不建議抄底。
下游廠商或迎來政策套利機會
國金證券認為,伴隨原油持續下行,汽油柴油利潤跟跌幅度相對較小,從而拉開成品油-原油價差。發改委成品油調價機制中的“地板價”40美元/桶或將再現,地板價以下煉油裝置利潤將會出現大幅反轉。維持石化行業“買入”評級,投資組合為:恒力石化,恒逸石化,桐昆股份,榮盛石化。
建信期貨認為,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我國現行的石油價格管理辦法,當掛靠油種價格低于40美元后,我國成品油價格將不再跟隨國際油價進行下調,對于煉廠而言形成了政策套利機會。若油價進一步下跌,將在很大程度上刺激我國煉廠的原油采購,進而托底原油需求。此外,低油價對于我國的戰略儲備也可能形成刺激。
天風證券認為,2020年初~今,油價二次下跌,從50-60美金平臺繼續下探。盡管煉化景氣周期仍處于底部,但是成品油供需好于化工品,且有發改委定價體系支撐。低油價有望刺激成品油裂解價差率先修復。上海石化盈利有望先于行業復蘇。
二次探底,蘊藏哪些機會?
東吳證券認為,對于國內來說,油氣開發投資是受國家能源安全戰略推動,與國際油價波動關系較小。2020年是國內油氣七年行動計劃第二年,國內原油產量較2億噸紅線仍有差距,天然氣也較目標有較大距離。中海油公布2020年勘探開發支出預算663-741億元,同比增長18%-21%,預計中石油和中石化資本開支均快速增長。 由于國內油服作業環境難度較大,推動國內油服公司持續技術創新,.國內油服公司有望憑借技術優勢,打開更廣闊的海外市場。沙特今年啟動美國以外最大頁巖氣項目,將投資1100億美元。國內壓裂設備龍頭杰瑞股份已與北美知名油服公司成功簽署渦輪壓裂整套車組訂單,2018年壓裂成套設備正式發往中東,打破歐美產品在中東的壟斷。國內油服行業高景氣度將持續,同時具有核心技術優勢的公司將進一步打開海外市場,持續看好油服板塊。持續首推油服設備龍頭杰瑞股份,此外推薦中海油服,博邁科,海油工程。
招商證券認為,目前原油期貨月差因近月價格超跌轉為contango結構(近低遠高),或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浮倉需求上升,現貨存在一定無風險套利空間。但增產消息或仍將刺激油價短期繼續下行。2020年關注五大方向:一是加大油服及油氣管道工程標的配置力度;二是以長絲為主并具備持續增量的民營煉化一體化標的;三是布局具安全邊際的氫能源標的華昌化工、東華能源;四是關注短流程乙烯工藝落地;五是天然氣一體化標的。
國金證券認為,在供給端大幅擴能(大煉化集中全面投產約5000萬噸,PX投產約1000萬噸及PTA在過去4個月投產接近500萬噸),疊加需求斷崖下跌(中美貿易摩擦以及新冠肺炎導致國內需求近乎中斷,產銷處于歷史最低,庫存大幅增加),以及油價暴跌等極端罕見悲觀情景同時發生的狀況下,大煉化產業鏈價差“死扛”不降,且保持了超過4個月的時間并逆勢有所回升,說明產業鏈價差“鐵底”區間充分經受了考驗??紤]到之后的行業供應端增速大幅下滑,而疫情后周期需求逐步回暖(代表70%需求的中國正在快速恢復,而代表30%需求的海外即使出現問題,也不會超過之前70%中國需求突然斷崖式中斷的影響),煉化行業長周期價差底部驗證,后續量價齊升,長周期盈利持續向上可期。
天風證券認為,從上一輪油價周期來看,石化板塊上市公司股價表現(相對收益)大致可以分三個階段:1)煉化公司(上海石化)股價表現領先于油價。主要原因是煉化供需周期自身修復,以及油價跌至絕對低位帶來的價差修復。2)一體化公司(兩桶油)股價表現基本與油價同步。3)油服公司(中海油服、海油工程)股價滯后油價。
中泰證券認為,油價下跌主要利好包裝企業,作為以石油為原料的塑料、橡膠等產品,油價下跌有望帶動產品價格下降,而作為塑料、橡膠等產品下游的包裝行業企業有望在原材料價格下行帶動下釋放成本壓力。
(李志強/文)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