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7日,北京望京一社區,拉著行李箱的從韓國返京人員。圖/財新記者 蔡穎莉
【財新網】(實習記者 曾美雅 記者 趙寧)戴還是不戴,已經成為一個國際選擇難題。隨著新型冠狀病毒進入全球大流行,各國對公眾是否要佩戴口罩問題產生明顯分歧。
3月1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全國進入國家緊急狀態。盡管如此,當天特朗普的發布會上,美國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心(CDC)官員安東尼·弗契在回答記者關于目前應防控疫情方法是否有效的提問時,只強調勤洗手、不到擁擠的地方去,并未提及佩戴口罩。
歐美官方及媒體一直宣傳,只有生病的人才需要佩戴口罩,健康人不僅沒必要戴,而且沒效果。《紐約時報》3月15日發布的文章稱,大多數外科口罩太松,無法防止病毒吸入。德國媒體也強調,健康人在公共場合佩戴口罩,試圖保護自己免受空氣中的病毒侵害,是在浪費時間。
這與中國的防控經驗有顯著差異。在防疫初期,中國國務院疫情防控組就發布了《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口罩使用指南》,詳解不同人群如何選擇口罩。隨著疫情擴散加劇,媒體輪番宣傳,中國公眾普遍佩戴口罩。這也一度使得電商平臺口罩告罄。日本公眾日常就有佩戴口罩的習慣,這次疫情中更成為自然而然的事,也未因口罩佩戴產生爭議。
防控新冠疫情的流行,口罩到底有沒有用,成為很多人心里懸浮的疑問。歐美疫情正在繼續擴散,“口罩無用論”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
世界衛生組織(WHO)官網1月29日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爆發下,在社區,家庭護理和醫療環境中使用口罩的建議:臨時指南》中,就新冠病毒的防護指出,因缺乏有效證據證實佩戴口罩能有遏制傳染病的作用,建議公眾在社區環境中不應戴口罩。
但有學者對此提出質疑。3月3日,香港肺結核,胸腔與心臟病協會的梁子超醫生等在《柳葉刀》發文指出,缺乏有效證據不應等同于無效證據,而面臨COVID-19這一新情況,選擇余地有限,建議全球政策制定者重新考慮口罩的價值。
口罩效用分歧何在?
要了解口罩有沒有防護作用,就需要清楚病毒的傳播方式。目前已知新冠病毒的主要傳播方式是,呼吸道飛沫和密切接觸。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如果長時間暴露在高濃度的氣溶膠下,還存在經氣溶膠傳播可能。
醫學上將空氣中粒徑大于5μm(μm即微米,1微米=0.001毫米)的病菌或病毒傳染,稱為飛沫傳染。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嚏時會產生帶有病毒的直徑大于5μm的液滴,也即飛沫。當飛沫被近距離的人的眼結膜、口腔或鼻黏膜接觸時,就會發生飛沫傳染。大多數的流感爆發表明,飛沫傳染是主要傳染方式。
氣溶膠是空氣中分散懸浮的固體或液體小質點,大小通常在100μm以下。咳嗽或打噴嚏而排出的飛沫通過蒸發迅速縮小尺寸,形成液滴核,從而增加了充當氣溶膠的顆粒數量。而液滴核的粒徑一般在5μm以下,細菌或病毒等病原微生物附著于其上,形成帶病毒的氣溶膠,再通過空氣吸入呼吸道,引發感染。
特定口罩可以阻擋飛沫傳播。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發表于《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的《口罩的合理選擇與應用》文章稱,標準的醫用外科口罩有三層,外層有阻水作用,可防止飛沫進入口罩里面。中層則有過濾作用,可阻隔超過90%的5μm顆粒。近口鼻的內層用以吸濕。
上述論文介紹,口罩的防護原理有三個,一是過濾,口罩材質與紡織方式使口罩縫隙小于病毒體積,將病毒過濾掉。二是吸附,口罩的靜電作用,將病毒吸附在口罩外層,如所謂的添加靜電濾網層。三是滅殺,口罩材質具有殺菌功能,直接殺死病毒,比如二氧化鈦光觸媒。
多倫多大學一篇關于甲型流感的綜述文章中也表示,醫用外科口罩可用于防止飛沫傳播,但不能提供可靠的氣溶膠防護。
更高一級的醫用防護口罩可阻擋更細小的顆粒。符合中國國家標準的醫用防護口罩顆粒過濾效率超過95%,能阻擋經空氣傳播的直徑小于5μm 的感染因子或近距離接觸經飛沫傳播感染因子。醫用防護口罩可以阻止大部分細菌、病毒等病原體,用于在高危區域工作的醫護人員,以及患者的密切接觸者。對應的美國標準為N95口罩。
一個普遍共識是,特定口罩可以有效防止病人傳播飛沫,進而阻擋病毒在人群中的傳播,因此生病的病人要戴口罩。《口罩的合理選擇與應用》一文表示,呼吸道傳染病患者應當佩戴醫用外科口罩來防止其體內病毒或細菌散播至外界,從而保護周圍健康人群。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Martin Weiss教授等發表在《美國公共衛生雜志》(AJPH)的文章也提到,醫用外科口罩用于保護他人免受佩戴者所產生的污染物危害。
分歧在于,健康人群佩戴口罩是否有效。
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官網發文認為,雖然醫用外科口罩可以有效阻止向外的飛濺物和大顆粒飛沫,但根據設計,口罩不會過濾或阻止空氣中可能通過咳嗽、打噴嚏或某些醫療程序傳播的微小顆粒物。另外外科口罩相對寬松,與面部有空隙,也不能完全防止空氣中的細菌和其他污染物。
由于N95口罩能緊貼面部,且防護等級更高,文章認為只有N95能有效預防新冠病毒。然而,雖然醫用外科口罩的防護能力仍待試驗證明,但在一些研究中它表現出與N95口罩相近的防護效果。2019年3月由美國CDC國家個人防護技術實驗室研究室(NPPTL)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上的文章顯示,在一個涉及美國2862名醫護人員,長達4年的隨機試驗中,佩戴N95口罩與醫用外科口罩門診醫護人員,流感發病率沒有顯著差異。
另一觀點認為,在無癥狀時保持適當距離,便不必佩戴口罩。這一觀點源于威爾士(Wells)在1934年的研究,試驗發現由于在正常的空氣條件下,人活動(如講話)產生的直徑小于100μm的液滴在落到2米外的地面之前會完全干涸,而直徑大于100μm液滴,即飛沫,將在重力作用下迅速沉降,將飛沫傳染范圍控制在較近距離。
然而,飛沫干涸后形成的液滴核將在空氣中懸浮,在封閉的空間中傳播風險升高。但在室外空曠通風處,病毒不會長久環繞。這意味著健康人在日常環境中佩戴口罩,相比于醫生在醫院環境中佩戴,后者效用更大,或說醫生佩戴口罩必要性更高。
多倫多兒童疾病醫院的泰利爾(Tellier)2006年發表在《新興傳染病》上關于甲型流感病毒氣溶膠傳染的綜述提到,直徑為5μm的氣溶膠沉降時間約為62分鐘,而直徑小于3μm的顆粒基本上不沉降。3月13日美國國家過敏癥和傳染病研究所病毒學實驗室發表在預印本平臺medRxiv上的文章顯示,新冠病毒最長能在空氣氣溶膠中存在3小時。
在這種情況下,健康人戴口罩與否,關鍵在于新冠病毒是以飛沫傳染為主,還是以氣溶膠傳染為主。雖然第六版《新型冠狀肺炎診療指南》認為新冠病毒只在特定情況下有氣溶膠傳染的可能,但一些文章顯示,在呼吸系統流行傳染病中,氣溶膠傳染的重要性被低估了。
除了從生物體與患者身上的直接檢測與動物試驗,2009年上述泰利爾醫生在綜述中又補充了氣溶膠的數學建模,得出氣溶膠傳染發生率很高的結論。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多倫多大學發表在《柳葉刀》上的綜述文章雖稱甲型流感主要通過大于5μm飛沫傳染,且傳播距離小于1米,而基于氣溶膠的空氣傳播并不常見。但文中也提出,飛沫傳播與氣溶膠傳播間的互相轉換并沒有清晰的界限,特別是當顆粒粒徑在5μm以下時,液滴傳播可能會與空氣傳播混合。
引人關注的是,此次新冠疫情中出現了無癥狀感染者。患者可以在無癥狀的情況下感染健康人,且潛伏期最長可達14天。而有研究顯示,正常人們之間談話5分鐘產生的飛沫核數量與咳嗽相當,大約3000個。這也意味著,無咳嗽、噴嚏等癥狀感染者向健康人傳播病毒的風險也非常大。此種情況下,近距離接觸中,口罩仍能提供一定防護,阻擋飛沫中的較大顆粒,而若處于在特定環境下如醫院室內產生了氣溶膠,則口罩防護作用將會受限。
口罩需與手部衛生配合
部分研究指出,使用口罩與保持手部清潔結合,有顯著的預防效果。
2009年由美國CDC、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與香港大學贊助的一項關于戴口罩、保持手部衛生與疾病家庭傳播的研究顯示,將259戶家庭分成對照組、洗手組,以及戴口罩加洗手組。結果顯示,在患者癥狀發作36小時內,全家人保持手部衛生并帶外科口罩,將使家庭感染率降低約70%。
另一篇來自密歇爾根大學的文章與上述實驗不同,實驗對象并沒有明顯的感染者與密切接觸者,而是在2007至2008年流感季節,對來自5所大學的37個宿舍里1178位年輕人進行為期6周的集群隨機干預研究。他們被分為對照組,口罩組與口罩加手部清潔組。
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佩戴外科口罩并組合手衛生組,在最后一周的流感樣疾病的發病率減少了75%;僅佩戴口罩組的發病率降低得并不顯著。
但上述兩篇文獻并不能劃清單獨使用口罩的效果,后者甚至稱,僅僅使用口罩并不能帶來好處,這表明單一的個人防護措施不能預防流感樣疾病或流感的發生。這一定程度上呼應了WHO的建議,口罩只有配合經常使用酒精洗手液或肥皂水洗手才有效。
多項研究提醒,口罩防護是否有效的另一個關鍵是,是否正確佩戴了口罩。具體的提醒包括,不要在可能有病毒存在的空間內戴口罩。不要用手擠壓口罩,擠壓有可能使口罩表層的病毒隨飛沫濕透口罩,感染佩戴者。另外盡量使口罩與面部有良好密合。佩戴前與摘取口罩前都要再次洗手。
單個口罩不能長期使用。由國家個人防護技術實驗室國家職業安全與健康研究所Appavoo Rengasamy發表在美國感染控制(AJIC)上關于氣溶膠的綜述提出,吸附在口罩上的顆粒可能會隨空氣流動二次溶解,進入呼吸道或重新擴散至外界,而潮濕的口罩內可能會有細菌滋生,因此不能長期使用。
不過,要確定口罩能否有效減少病毒在人群中的傳播,仍有一定困難。2010年,劍橋大學出版社在線出版的《預防流感病毒傳播的口罩:系統綜述》中提及,關于口罩減少流感病毒感染傳播的有效性研究仍然不足,現有研究證據也存在多個局限性。
目前新冠病毒仍有諸多待解之惑,口罩對它的防護效用也需要更多研究證據。
洗手與公共場合保持距離的措施被更廣泛地強調。洗手的重要性在于減少日常觸摸其他物體表面附著的病毒風險。3月13日,美國國家過敏癥和傳染病研究所病毒學實驗室的研究部門負責人尼爾杰·范·多雷瑪倫,領銜在預印本平臺medRxiv上發表了關于新型冠狀病毒在氣溶膠中與在不同物體表面的存活穩定性研究報告,其中提到,新冠病毒在空氣氣溶膠中存活最多3小時,在銅表面存活最長4小時,在紙質材料上可存活24小時,在塑料和不銹鋼表面則可存活2至3天,不過,此時病毒的毒性已大大衰減。這提示,日常中存在接觸病毒的可能,要勤洗手。
美國CDC強調,對于普通公眾而言,要勤用肥皂與水,或使用至少含有60%酒精的洗手液洗手。若有疫情在社區內蔓延,注意與他人保持2米(6英尺)以外距離。CDC還建議,不去擁擠的地方,其官網稱在接下來8周內,組織者應取消或推遲50人以上面對面的活動。
更多人仍然選擇口罩防護
盡管對于健康公眾是否有必要佩戴口罩的爭論仍未達成一致,但隨著疫情在全球加速擴散,越來越多的民眾選擇佩戴口罩。
此前歐美等國呼吁民眾非必要情況下不要搶購醫用口罩,防止醫護人員防護資源短缺。據紐約時報報道,世界衛生組織衛生應急計劃執行主任邁克爾.J.瑞安(MichaelJ.Ryan)博士在2月29日的簡報會上說:“全世界的防護設備都面臨嚴重的壓力。我們最關心的是確保一線衛生工作者得到保護,并確保他們擁有完成工作所需的設備。”
瑞安醫生說,口罩主要是防止病人把疾病傳染給別人,但健康人佩戴所受到的保護有限。“每個人都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洗手,雙手遠離面部,并注意非常精確的衛生。”
但口罩銷售量仍然明顯增加。3月11日,美國公共利益研究集體(U.S.PIRG)的調查顯示,亞馬遜上的大多數外科口罩、消毒劑價格飆升至少50%。
研究人員將三個多月來這些商品的平均價格與自世界衛生組織1月30日宣布全球衛生緊急狀況以來亞馬遜的高價進行了比較。隨著疫情蔓延,大多數消毒液和口罩的價格比90天的平均價格上漲了至少50%。即使是亞馬遜直接銷售的六分之一的產品(而不是使用在線市場的第三方供應商)在2月份的價格也上漲了至少50%。
3月16日,一位長期居住在意大利的華人向財新記者表示,已經有更多人戴起了口罩。不過仍有一些出行的中老年人沒有佩戴。
隨著疫情加劇,口罩資源在部分國家已經顯得緊缺。意大利國家衛生研究院傳染病部門負責人曾公開表示,意大利的口罩短缺已經成為一場危機。
目前,海外疫情繼續呈爆發態勢,累計確診病例和死亡病例均已超過中國,中國疫情面臨從海外輸入的風險持續加大。3月15日,中國之外新增確診病例近1.3萬例,呈快速增加態勢。從具體數字上看,中國之外累計確診病例87464例,死亡3289例,遍布149個國家和地區。其中,累計確診超過千例的國家已有13個,其中意大利突破2萬例,達到24747例;伊朗破萬達到13938例;韓國新增病例得到遏制,首次降至百例以下,累計確診8236例居第三。
財新記者黃姝倫對此文亦有貢獻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發布于今日頭條平臺,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實時全面深入的疫情報道,請點擊「鏈接」下載財新App閱讀
更多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相關報道:
為證明眼結膜傳播,中國科學家給恒河猴接種了新冠病毒_政經頻道_財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