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志西行追古蹤,孤煙大漠夕陽中。駝鈴古道絲綢路,胡馬猶聞唐漢風。”兩千多年前的絲綢之路打開了中國對外交流的大門。而郁銘芳也正用他輝煌的“絲”路人生,使中國化纖技術與世界接軌。
樹鴻鵠之志懷報國之心
1927年10月3日,郁銘芳出生在上海。重視教育的家庭環境對他的成長產生了重要影響。小學時,他曾很長時間都喜歡天文,神秘浩瀚的星空讓他夢想著有一天能成為一位天文學家去探索宇宙。但中學時的一次實驗課,徹底改變了郁銘芳的想法。當他看到兩種無色的液體混在一起變成了紅色,再加進第三種液體又很快變成了無色時,他立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燦爛多彩的色彩與不可思議的變化在郁銘芳的心里種下了無邊的向往,并最終指引他選擇了化學作為他奮斗的目標。
1944年,郁銘芳以優異的成績進入東吳大學化學專業學習。因為處于戰爭年代,郁銘芳的大學生活可以用顛沛流離來形容。但頻繁的校舍更替并沒有打擊郁銘芳的學習熱情,他在艱苦的條件下始終堅持學習。他深刻認識到惟有發憤學習,將來才能使國家富強,民族復興。
自力更生 艱苦創業
大學畢業后,郁銘芳進入了中國紡織建設公司上海第十七紡織廠化驗室工作。但平日機械的化驗分析工作并不能滿足郁銘芳探索化學報效國家的期望。
1958年,郁銘芳進入上海紡織合成纖維實驗工廠卡普隆小組探索國產錦綸纖維的研制。當時,并沒有國產的合成纖維,郁銘芳等人的化纖研制幾乎是從零開始。沒有技術就徹夜查閱國外相關資料,沒有原料就去找各種廢棄物改裝,沒有設備就把圖紙帶回老廠加工。就這樣,郁銘芳的團隊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憑借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最終仿出了我國自己制造的第一根合成纖維——錦綸,翻開了我國化纖工業嶄新的一頁。
20世紀60年代,我國急需高強度、高模量、耐高溫的碳纖維來用于國防軍工和航空航天領域。郁銘芳又被委以領導碳纖維研究的重任,同樣是沒有太多技術和設備支持,困難重重,但他始終堅持研究,反復試驗。最終郁銘芳和他率領的項目組工程技術人員經過數年公關,攻克了碳纖維預氧化關鍵技術,為我國碳纖維復合材料的研究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
滄桑砥礪不言倦任重道遠共前行
1995年,郁銘芳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雖然主持和參與了許多重大的科技項目,但他卻沒有沾沾自喜。他曾說:“經過化纖人的努力,我國實現了化纖工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大的發展,但難掩其中的尷尬,就是我國僅是化纖大國,遠非化纖強國。”國內許多大項目仍要依靠引進技術和設備,一直是郁銘芳心中的痛。
2001年,年逾七十的郁銘芳本應功成名就,頤養天年,他又應東華大學邀請,擔任了東華大學材料學院的教授,給大一新生和大四畢業生開設了“材料導論”“材料方法學”等課程,繼續為培育我國新一代化纖人才發揮著余熱。2002年6月,在鮮花和掌聲中,站在人民大會堂領獎臺上的郁銘芳院士從中國工程院院長宋健手中接過光華工程科技獎獎狀。那一刻,他越發感到重任在肩,任重道遠。談及幾十年的風雨歷程和輝煌成就,郁銘芳院士謙虛地表示,“我只是一個普通的科技工作者,在過去的五十多年中,只是做了我應該做的工作,對國家和人民做出了很小的貢獻;這些貢獻也不是我一個做出的,而是和我一起工作的同志們共同努力完成的。”
不懈前行,永不言倦。郁銘芳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演繹了一段動人的“絲”路人生。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