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咸和三年,西印度僧人慧理來到杭州武林山,見一峰山清水秀、煙云飄渺,怪石嶙峋,極像了印度的靈鷲山,便喟嘆曰:“此天竺靈鷲峰一小嶺,不知何代飛來?佛在世日,多為仙靈所隱。”
于是,慧理便叫此峰作“飛來峰”,在周遭連建寺院十余座,靈隱寺便是其中之一。
我來到靈隱寺位于西湖區龍井路1號,看到靈隱寺古色古香的褐色山墻大門,門楣上的一塊金光閃閃的匾額上,題有“靈隱寺”三個大字。
進入大門,并不見寺廟,卻有溪澗和秀峰撲面而來。
溪澗,名叫“冷泉溪”;秀峰,便是赫赫有名的“飛來峰”。
沿石板路向前,路兩旁古樹參天,山峰上盡是摩崖石刻。
又走了大約一千米,方才看見寺院的黃色院墻。又走幾百米,見院墻上開一口,以鐵柵代之,里面是飛檐翹角天王殿的后門。
大殿面朝飛來峰,殿檐下掛著康熙皇帝的御筆牌匾,匾上寫著四個大字——“云林禪寺”。
字是好字,看上去有筋有骨,不過是,好端端的“靈隱寺”,何時變成 “云林禪寺” 了呢?
康熙皇帝一生六次南巡,五次駐蹕靈隱。有一次,寺中的方丈求皇帝賜題寺名,風流儒雅的皇上信手揮筆,在紙上寫了個老大的“雨”字,這雨下面的三個“口”和一個“巫”,卻是無論如何也擺不下了。
皇帝是天子,天之子,就不能犯錯。康熙寵臣高士奇馬上前來解圍道:此寺天上有云,地上有林,美景也!美景也啊!康熙一聽,心領神會,大筆一揮,寫了“云林禪寺”四個大字。這樣一來,“靈隱禪寺”就變成了“云林禪寺”。
常言道“康熙一字值千金”。這康熙皇帝一生酷愛書法,卻很少題字,但凡題上一字,便是值錢得不得了。
幾年前,去了河北的承德避暑山莊,山莊正門上有康熙親書的匾額“避暑山莊”,這個“避”字里的“辛”,硬生生多了一橫。300多年來,人們并不責怪,反稱它是“天下第一錯字”。只是這塊“云林禪寺”牌匾,也在這大雄寶殿掛了三百多年,老百姓一直是視而不見,總管這寺院叫“靈隱寺”。
殿屋重檐下懸掛的另外一塊橫匾,上書“靈鷲飛來”,四個字看起來也像禿鷲一樣生猛,這是近代著名佛教居士、書法家黃元秀所題。
從大殿處再向前走約三百余米,又看見一個寺院大門,原來,這個大門才是真正能進到寺院的大門。
大門在天王殿東側,入內便看見一個雕刻精美、內容豐富的陀羅尼石經幢。
靈隱寺天王殿西側經幢
“幢”本是立于佛前,以寶珠絲綿裝飾的柱桿,以流蘇的晃動來藉以表麾群生,制服眾魔。唐代初年開始出現石幢經,幢柱上刻佛教經文,用以宣揚佛法。
靈隱寺在天王殿的東西兩側各有一經幢,幢身八面,仿木結構,由灰巖雕刻而成。經幢原有十二層,是分段雕刻后又搭造在一起的,經幢高近12米。只是東側這一樁,幢頂構件殘缺,只剩了8米多。
據經幢所鐫《建幢記》記載,石經幢由吳越國王錢弘俶建造于北宋開寶二年(969年),原立于錢氏家廟奉先寺。后吳越國納土歸宋,奉先寺廢。景佑二年(1035年),靈隱寺住持延珊法師遷經幢到天王殿兩側。
石經幢盡顯滄桑,但也不失最初的精美。下部三層為須彌座,分別雕刻有蟠龍祥云和佛教人物造像;幢身上刻《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經》、《大佛頂陀羅尼經》和《建幢記》等;上部短柱層均為佛陀說法圖。
經幢須彌座低層雕刻蟠龍騰云
進入天王殿,便見殿內正中木雕佛龕中端坐著彌勒佛。
在漢傳佛教寺院內,最先迎接香客的,便是這笑口常開、大肚敞懷的彌勒菩薩。
容忍、和氣、快樂的彌勒佛,被中國老百姓稱作“皆大歡喜”;見到它,蕓蕓眾生中所有的煩惱都付之一笑——悲歡離合、世態炎涼、愛恨情仇、貧富貴賤……
而彌勒背后的韋陀菩薩,則手持降魔杵,一副威風凜凜的樣子。
天王殿里的這個韋陀,身高2.5米,是南宋遺物,用整段香樟木雕刻而成,是靈隱寺里現存的最古老的一尊佛像。
在古印度神話中,位于世界中心的須彌山周圍有四個洲:北為北俱蘆洲、東為東勝神洲、西為西牛賀洲、南為南贍部洲;四大洲中,只有北洲為凈土。韋陀是南方增長天王的八神之一,居三十二將之首,常在東、西、南三洲巡游,守護佛法,故名“威震三洲”。難怪,在大殿的門楣上,懸掛有 “威震三洲”的牌匾。
大殿兩側,分列著四大天王,老百姓也叫他們“四大金剛”。四大天王各執一物,南方增長天王執劍,司“風(鋒)”;東方持國天王執無弦的琵琶,司“調”;北方的多聞天王執傘,司“雨”;西方的廣目天王手纏青龍蛇,司“順”,是為“風調雨順”。
對于老百姓來說,最盼望的莫過于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每年春節一過,蘇杭一帶的村民便由“香頭”帶領,數十、幾百成群,到靈隱寺來祈福。他們身掛香袋,手攜香籃,腰系紅帶,頭裹毛巾,來靈隱寺燒香祈福,祈求四大天王保佑來年有個好年頭,保佑每家的蟬繭養得好,能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佛主自知民間疾苦,以“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相勸慰。這副對聯,據說在天王殿內掛了1600年,成了膾炙人口的佳句!
按照佛教寺院規矩,守護寺院的韋陀,應當面對釋迦牟尼佛;所以,天王殿的對面,便是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是一個單層重檐三疊的歇山頂式高大雄偉建筑,僅比天安門城樓低了10厘米。
正中蓮花石座上趺坐著的是佛祖釋迦牟尼——喬達摩?悉達多。
喬達摩?悉達多原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的太子,在十九歲那年,他甘愿放棄榮華富貴,嚴格自律、修行養性,覺悟真理。人們如此敬重這位佛教創始人,把他的生日(農歷四月初八)稱做“浴佛節”,把他修道的那天(農歷臘月初八)稱為“臘八節”。
每年的臘八節,是靈隱寺的“供佛祈福”日,寺中必有臘八粥出鍋、盛粥、供送等儀式。
先要供奉殿宇內的各路佛,既為天下眾民祈愿幸福安康,也是表達對佛主的思念之情。
供奉釋迦牟尼佛祖的儀式尤為隆重,一千位僧人、信眾排成兩列隊伍,逐一將臘八粥、花果等貢品雙手傳送至殿內佛像前的供臺上,一為表達知遇感恩之情,二是從中體悟蘊含在經手傳遞過程中的舍與得的關系。
臘八粥的食材挑撿、制備工具、火候控制,甚至攪拌時的厚薄把握,均頗有講究。
粥里添加的糖桂花,是靈隱寺臘八粥的專擅技藝。制作糖桂花,要經過若干個工藝環節:采摘、攤曬挑揀、梅鹵腌泡、曬干、烘干、鹽炙、拌糖……
為了這碗臘八粥,寺院在節前的一個月便開始采購十幾種食材:紅棗、花生、白果、赤豆、桂圓、蓮子、蕓豆、糯米、粳米……再由兩百余名義工手工揀選、淘洗晾干、分類備用,煮臘八粥要提前確定食材配比,根據食材物性依次下鍋、攪拌、控制火候,經過十一道工序,大約兩個半小時才可以起鍋……
但凡在臘八節這天來寺院的,無論是居士信眾還是普通民眾,都可以分享到一碗上好的臘八粥。
除了來到寺院的上萬民眾,僧人和義工也去養老院、福利院、民工子弟學校、環衛工人處施送臘八粥。
如此看來,天下萬民,都是寺院僧人們心中的佛啊!
臘八日這天,大雄寶殿前的廣場上,必有方丈或高僧講經,寺內還有詩詞文賦和民間傳說等眾多活動。
…….
既是佛教創始人,大雄寶殿內的這尊佛祖像最為奪目:這是我國最大的香樟木雕坐像,光佛祖的耳朵就有1.3米長。佛像全身貼金,用了86兩黃金,以示“堅貞不變”的決心。佛像下的蓮臺,是“圣潔清芬”的象征。
店內兩廂站立的,是佛教的護法神二十諸天,分別掌管日、月、星、水、電、火、雨、風、雷……
大殿內佛祖兩邊,高豎著許多大紅色的“法幢”,上百僧人坐在佛祖兩側,詠頌經文。
殿后趺坐的是文殊、彌勒、普賢、金剛藏等“十二圓覺”,意思是“圓滿的覺悟”;大雄寶殿有十二圓覺這樣的布局,全國只靈隱一寺。
大殿的后壁最為出彩,是以“童子拜觀音”為主體的“五十三參”海島立體彩色雕塑。高二十余米,全部用黏土,塑造了神態各異的大小佛像150尊。
雕塑正中手執凈水瓶的是觀音菩薩,右側身穿紅色肚兜、雙手合十的是成佛的善財,左邊是龍女。
善財和龍女,就是民間所稱的“金童玉女”。龍女是是“二十諸天”中第十九天之婆竭羅龍王的女兒,聰明伶俐,八歲時偶聽文殊菩薩在龍宮說“法華經”,豁然覺悟,通達佛法,發菩提心,遂去靈鷲山禮拜佛祖,以人身成就佛陀;善財更令人稱奇,他出生時,各種珍寶隨之自然涌出。
群塑分天地海三層。最上層“三十三天”中,有一尊佛形容枯槁、瘦骨嶙峋,這是釋迦牟尼成佛前在雪山茹苦修行時的情形,又稱“餓佛像”。
傳說他吃的是白猿獻的果,喝的是麋鹿獻的奶,一直過著“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困乏起身”的日子,難怪世人都那么敬重于他。
左上方拿破扇子遮住臉的是濟公,右壁中間手執掃帚、身黑如墨的是瘋僧。相傳當年秦檜害死岳飛后,到靈隱寺求簽,這位瘋僧用破掃帚照著秦檜沒頭沒腦掃過去,掃得秦檜落荒而逃。
以前總以為古希臘神話和中國古代神話是不一樣的。古希臘神話中的神人同形同性,是一體的。希臘神話中的神像人一樣,有情欲、有善惡、有計謀,互有血緣關系;而中國古代神話雖說也是崇高的,卻是無情無欲的,神就是神,英雄即為英雄。
而今,我在這個大雄寶殿內,看到人與神共處一堂,覺著人類愛好和平、伸張正義、懲惡揚善的本性到底還是一樣的!
從大雄寶殿的后院,可以看見高處的藥師殿。
在藥師佛的左右兩邊,分別是手托太陽象征光明的日光菩薩和手托月亮象征清涼的月光菩薩,合稱為“東方三圣”。
相傳藥師佛曾發愿:“要讓在世的人們去除一切病痛,身心安樂。”
大殿兩側是藥師佛的十二位弟子“藥童”,按中國的習俗,給他們配上了十二屬相的圖案。
我很快就找到自己屬相的“童子” ,向他祈福健康!
藥師殿后面的大殿,是藏經樓,共有三層:一層地宮藏存放文物珍寶,二層“直指堂”用于講經說法,三層藏經樓收藏經籍史書。
在藏經樓的左側,是一個圖書館,有不少戴著眼鏡的年輕僧人進進出出。在寺院里見到這樣大規模的圖書館,倒著實讓我驚訝了好一陣子!
從藏經樓出來,便看見高臺上的華嚴殿。
華嚴殿是靈隱寺中軸線上的第五重殿,里面供奉著華嚴三圣——娑婆世界教化眾生的釋迦牟尼佛、以大智大慧聞名的文殊菩薩和大德大行聞名的普賢菩薩,三者合稱釋迦三尊。
在華嚴殿左側,有一尊石雕像。這是為紀念中日友好30周年而立的日本僧人空海法師像。他于唐延歷二十三年隨遣唐使入唐學法,二年后回國,是對日本佛教產生過重大影響的僧人。
在寺院中軸線兩側,附以五百羅漢堂、濟公殿、蓮燈閣、華嚴閣、大悲樓、方丈樓等殿。
羅漢堂里供奉著文殊、觀音、普賢、地藏四大菩薩,四大菩薩分別趺坐在各自相應的道場里。
五百羅漢神態各異,皆栩栩如生。他們的平均身高有1.7米,每一尊都用了1噸青銅。像這些羅漢,當初曾是國王、太子,商人……如今,齊聚一堂,不由地叫人浮想聯翩!
這四大菩薩和五百羅漢,足足占用了兩個相通著的大殿。五百羅漢呈“卍”形布局;這是一種充分反映著佛教思想的古老布局方式。據說“‘卍’字是佛祖的三十二相之一,有萬法唯心、萬德圓融、萬緣俱息之意。
濟公和尚,比那些佛和羅漢都要闊氣,一個人占了一個大殿。
濟公原名李修緣,是浙江天臺人,在靈隱寺出家,在凈慈寺做書記僧,在虎跑寺圓寂。
他學問淵博,撰有《鐫峰語錄》10卷,還有很多詩作;他懂中醫醫術,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難雜癥;他好打不平,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罰惡……
濟公佛像
人們是如此喜歡他,雖然他不修邊幅,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雖然他瘋瘋癲癲沒正形兒;雖然他不尊佛家戒律,吃肉喝酒……他依然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成為南宋的高僧,人們心目中的“活佛”。
從濟公殿出來,我從寺院后面的石階路,登上了北高峰。
正是暴雨之后,站在峰頂俯瞰,見寺院隱于飛來峰和北高峰之間,林木聳秀、溪流飄飄、云煙渺渺,果然是一個充滿仙靈之氣的地方!
想起宋朝詩人釋紹嵩的《題靈隱》:“古剎藏幽勝,山門九里松。飛空花片片,落澗水淙淙。葉積池邊路,云生戶外峰……”便覺著這首詩真是寫得恰如其分!
好一個林隱云繞的“云林禪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