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6日傍晚,來到坐落在重慶南山上,號稱重慶“最高”學府的重慶郵電大學,晚上在該校講座,次日中午航班返回天津之前,擠出時間游覽了學校對面的千年古街,黃桷埡老街,特意去尋訪了三毛故居。
據歷史記載,黃葛古道乃巴渝第一古道,始于唐朝、興于宋元、盛于明清,至今逾千年歷史,原起點于重慶城的海棠溪碼頭,依山而建,因道路兩旁盡是黃葛樹(又名黃桷樹)而得名。
這條古道,之所以能存續千年,緣于它乃歷代渝黔、渝桂、渝滇商賈必經之路的地理之要。古巴渝馳名的青銅、瓷器等工藝品,絲綢、蜀繡等紡織品,匯集于重慶城,由商賈組織渡船過江,再由馬幫、背夫駝運,首經黃葛古道運往黔、桂、滇;與此同時,云南、貴州有名的茶葉、藥材、皮毛、土紙等貨物最后經黃葛古道進入重慶城。
各類商品從海棠溪沿古道上黃桷埡,其地勢陡峭、山路崎嶇、漫漫長路,負重前行至埡口時,已是人馬困頓,此處便成為背夫、馬幫集中歇息之地。有人瞅準了商機,在此建房住家提供服務,這便是黃桷埡老街的起源。
交通便利的今天,黃葛古道不再是商賈往來的要道,經由當代人以自然、野趣、人性化為宗旨的修復后,如今的古道,數不勝數的千年黃葛與參天的香樟樹在空中交錯,山林郁郁蔥蔥,濃蔭下,一條新舊相間的青石板路沿著陡峭山勢延伸,成了城市人休閑的好去處。
站在埡口,遠遠就看到老街的入口處立著一塊山狀的石碑。碑的一面刻著黃葛古道、黃桷埡老街的歷史,另一面刻著一首五言律詩:
幽幽南山上, 黃葛古道來。
青青石板路, 商賈馬蹄響。
綠綠樹蔭間, 清風拂面爽。
濃濃老街味 ,散發古色香。
寥寥四十字,一個既幽靜又熱鬧的老街浮現在世人眼前。古詩的意境之美,也讓人們在游歷老街之前,領略了千年底蘊。
沿著一條六百余米的石板道信步向前,放眼望去,老街兩旁頗有山城特色的小樓錯落有致。青磚黛瓦中,鑲嵌著木質的門窗和護欄,屋檐下掛著標有“黃桷埡老街”的圓柱狀紅燈籠,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老街上隨處可見的深棕色實木立柱。
這些立柱藏著老街此次修復的工藝和匠心。黃桷埡老街本是老舊住宅區,因房屋年久失修,故而本次老街修復采取對C級危房修繕加固、D級危房拆除重建。
對于可修繕的,工匠們在原房屋四周的地上立起鋼柱,直接澆筑圈梁、鋪模板,再鋪設瓦片。人們看到的青瓦屋頂,就像是為原房屋撐起一把“傘”,其技術的獨到之處在于,既不增加房屋承重,還能起到加固的作用。而支撐立起的鋼柱,則被工匠巧妙地裝飾成了油亮的深色實木立柱,與小樓建筑渾然一體。
此修復理念在李奎安故居里展現得淋漓盡致。跨過故居石檻,抬眼便望見了正廳前懸掛的鏤雕實木牌匾,亭臺樓榭、古松楊柳間,一對友人正在作揖告別,一個在岸邊目送,一個在舟上揮手,工藝精美,意境幽微。牌匾雖是新做,而工藝、制式都遵照傳統設計。
老街上的喜悅秘境酒店也匠心獨運,這家開遍國內外的精品民宿,以山崖為依托,向前延伸數米,修了一個山間懸空游泳池,若人游其間,仿佛是遨游天際。放眼遠眺,恰從青翠山脈的低洼處,瞥見了山城的一角,如此具有想象力的酒店,其臨街店面卻與周邊建筑一樣古色古香。
老街修復或舊址重建的175棟建筑,均運用現代技術,卻保留了古建筑的原有風貌。
行至位于老街盡頭的大夏驛棧,老街接近尾聲。回味起來,正如老街的《黃桷樹,黃桷埡》童謠所言“千年老街故事多”。
黃桷埡從背夫歇息之地、官府驛站、駐扎兵營,逐漸發展成為商賈云集的古街,至明清達到鼎盛時期,隨著設立崇文鎮、重慶開埠,貴州商會館、云南商會館相繼在古街中建成開館。抗戰時期,重慶成為陪都,黃桷埡成為國民政府抗戰指揮中心,黃桷埡老街成為文人學士、愛國志士等有識之士的居住聚集地。每一段歲月,都留下了故事。
“渝黔古道第一棧”的大夏驛棧,明玉珍稱“帝”后,建大夏國并定都于重慶,在渝黔古道上設置了第一個出渝入黔的官府驛站,用于傳遞官文、軍情以及來往官員途中換馬食宿,后在光緒三十二年,被改為私營客棧“大夏驛棧”。
天順祥商號,則是清代赫赫有名的“天順祥票號”的前身,講述的是云南難民王熾逆襲的傳奇故事。逃難至重慶時加入黃葛古道馬幫的他,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在黃桷埡開辦起“天順祥”商號,隨后開錢莊,不斷發展壯大,遍及全國15個行省和香港、越南、馬來西亞等地,成為一代錢王,一品紅頂商人。
李奎安故居,訴說了民國時期“重慶五老四學士”之一的李奎安的一生。棄教從商,由工廠的一名技術人員成長為董事長,并先后組建或重組財團、生絲、自來水等公司;關注教育,率先提倡創立重慶大學;提出“政為統治所用,政為民生所謀”的主張,得到上至高官、下至平民的認可,并于1940年重慶被定為戰時首都時,當選重慶市參議會副議長,成為政界、商界、文學界“三界”名人。
三毛故居
三毛故居,是很多人特意尋覓的地方,是中國臺灣著名現代作家三毛的出生地。三毛,原名陳懋平,1943年生于重慶黃桷埡,幼年在黃桷埡喜愛蕩秋千、看宰羊、戲水缸、逛墳地,特別喜歡看《三毛流浪記》漫畫。從事寫作后,總覺得自己像《三毛流浪記》的主人公,于是取筆名為“三毛”。
一個故事,就是一段人生,一個傳奇。老街上的故事主角不勝枚舉:反清復明的名將張京、支持建立貴州商會館的貴州商人黎庶昌、捐資建云南商會館的云南商人李耀庭,“晚清第一詞人”趙熙、“世界平民教育運動之父”晏陽初……
老街在千年歲月中,迎來送往,見證了一個又一個故事主角拉開序幕、走向高潮,以及一曲終了的謝幕。在歲月的變遷中,仿佛故事都是孤立的,然而走近細看,才發現其間聯系千絲萬縷。
黃葛古道的渝黔、渝桂、渝滇商賈必經之路地理位置,讓黔籍、桂籍、滇籍商人匯聚于此,薪火相傳,多年后涌現出了王熾、李耀庭、黎庶昌這樣的大商人,在他們的推動下,貴州商會館、云南商會館的建立水到渠成。
如今的老街,茶社、火鍋、住宿等商鋪林立,趙熙、李奎安、三毛等名人故居聚集,書畫展、瓷器展、古琴展兼收并蓄。商業和文化,以融匯古今的方式重現,在這里一脈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