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罕走廊是阿富汗巴達赫尚省至中國新疆的呈東西向的狹長地帶,位于帕米爾高原南端和興都庫什山脈北東段之間的一個山谷:西起阿姆河上游的噴赤河及其支流帕米爾河,東接我國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整個走廊東西長約400公里,南北最窄處僅15公里,最寬處約75公里。中阿兩國在狹長的瓦罕走廊東端相毗鄰,邊界線只有92公里。 瓦罕走廊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東、南兩面地勢較高,西、北部地勢較低。瓦罕走廊屬于高寒山區,每年除6、7、8三個月外,均為大雪封山期。
瓦罕走廊在地圖上就是中國和阿富汗邊界附近那條長長的“尾巴”。瓦罕走廊是帕米爾高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聯系中亞國家與南亞的巴基斯坦、印度等國之間的紐帶,也是溝通東亞與西亞之間的唯一直接陸上通道。美國好萊塢電影《亞歷山大大帝》中有這樣一個場景:亞歷山大眉毛上粘著雪花站在雪峰上,遙望著被皚皚白雪覆蓋的雄渾的興都庫什山。當年亞歷山大就是通過瓦罕走廊進入印度次大陸的。自從張騫打通了連接東西方之間的絲綢之路以后瓦罕走廊就成為這條古道上一個重要環節。
瓦罕走廊是從喀什到撒馬爾罕的重要絲路通道。華夏文明與印度文明、中亞文明、波斯文明、歐洲文明在作為古絲綢之路重要環節的瓦罕走廊交匯融合。公元399年東晉僧人法顯從長安沿古絲綢之路西行求佛,歸來后著有《佛國記》,在他的《佛國記》中對瓦罕走廊描述道:“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四顧茫茫,莫測所之,唯視日以準東西,人骨以標行路”。公元627年唐朝高僧玄奘啟程赴天竺(古印度)那爛陀寺,途中經過瓦罕走廊,公元645年玄奘返回長安后將其所見所聞寫成《大唐西域記》。
公元747年唐朝大將高仙芝通過瓦罕走廊攻打小勃律國,此后這里就成為唐朝、吐蕃、大食三方勢力爭奪西域的重要戰略據點。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軍攻克伊犁并成功俘獲準噶爾汗國大汗綽羅斯·達瓦齊,被準噶爾汗國作為人質軟禁在伊犁的伊斯蘭教白山派和卓瑪罕木特的兩個兒子被釋放,然而僅僅兩年后他們就舉兵叛亂,清軍在平叛后重新統一了天山南北的廣大地區,此后清政府在包括瓦罕走廊在內的帕米爾地區設官、駐軍鎮守。
鴉片戰爭后清政府統治下的中國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到了19世紀80年代在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下中國的邊疆危機空前嚴重起來。這一時期英、俄兩大列強圍繞亞歐大陸內陸腹心地帶展開了激烈的地緣博弈,而中國新疆以及鄰近的中亞地區正是雙方博弈的焦點。1904年1月被后世譽為“地理政治學之父”的麥金德爵士在他的論文《歷史的地理樞紐》中提出一種觀點:俄羅斯是占據國際地緣心臟地帶的大國。歐亞大陸心臟地帶三面為山系環繞,河流都流向內陸湖或者北冰洋,是海上無法到達之處。
所以歐亞大陸心臟地帶是天然的巨大堡壘。歷史上控制這一地區的游牧民族總能不斷匯起強大軍事力量對邊緣地區造成嚴重威脅。然而隨著工業化時代的到來使游牧民族退出了人類歷史舞臺的中心位置,同時歐亞大陸心臟地帶的工業技術的發展和人口數量的增加使歐亞大陸邊緣地區的民族面對著越來越大的威脅。如果技術的發展使得該地區民族為某種集權體制組織起來,那么距離誕生一個世界帝國也就為期不遠了。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在世界范圍內的擴散已使俄羅斯具備這樣的實力。
在機器化大工業時代到來之前沙皇俄國的地盤雖大,但因人類文明發展水平和科技水平的局限使其境內的荒漠和凍土地帶無法進行基本的工業化開發,因此沙俄兩千多萬平方公里領土潛藏的地緣能量并未得到充分釋放。然而第二次工業革命使鐵路在歐亞大陸內部迅速擴散,過去被海洋國家圍困在凍土地帶的大陸強國俄羅斯已具備了成熟的條件去改善其物力、財力狀況和武裝部隊的質量。假以時日俄國將極有可能發起一場規模宏大的“西進運動”。
麥金德設想:俄國首先會向南、繼而向西拓展勢力范圍,從而把中亞和東歐囊括進一個巨大的樞紐地帶之中。俄國將在這一地帶之內建立獨占性市場,開發其間數量驚人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以此積攢繼續向大陸邊緣擴張的實力,直到最終獲得理想的出海口。在此之前俄國盡管有著漫長的北方海岸線,然而常年冰封的狀態使這條航線在那個破冰船尚未發明出來的年代缺乏戰略價值。俄國事實上成為了一個被西方海權國家所封鎖的大陸國家。
由于遠離國際貿易主航道,所以俄羅斯的發展幾乎只能依賴于內部資源的開發利用。從彼得大帝起俄國就制定了不斷南下尋找不凍港的既定國策。所以麥金德的設想在一定程度上其實早就被俄國人付諸實施了。19世紀后半期俄國人開始把目光投向中亞地區,因為一旦獲得這一地區就將同時對東面的中國、西面的中東、南面的英屬印度同時構成戰略威懾。對俄國而言:如果能把英國人擠出印度,那么自己就將獲得南下印度洋的出海口。這對已尋找出海口作為既定國策的俄國無疑有極大的吸引力。
事實上英、俄兩國圍繞亞歐大陸腹心地帶的地緣政治博弈早在麥金德的地緣政治學說被正式提出的百年前就已展開,麥金德只不過是把英、俄之間的博弈進行系統化總結并進而提出一種正式的學說理念。1810年日后的第一任香港總督璞鼎查秘密潛入波斯會見波斯地方王公,試圖在波斯扶植一個親英的政權。僅僅兩年后俄軍在阿拉斯河擊敗了英國支持的波斯軍隊,逼迫波斯愷加王朝簽署《古里斯坦條約》:聲明放棄對格魯吉亞、達吉斯坦、明格里等的主權要求。
1825~1828年另一次俄波戰爭又帶來了影響深遠的《土庫曼恰依和約》:波斯王國被迫將阿拉斯河以北的全部領土(包括東格魯吉亞、東亞美尼亞和北阿塞拜疆)割讓給俄國,由此拉開了俄國南侵的序幕。英國為搶得先機于1838年立即發動第一次阿富汗戰爭,1841年阿富汗人奮起反抗,1842年英軍狼狽撤出阿富汗,撤出喀布爾的1.6萬名英國軍民中僅1人獲救,英阿戰爭的慘敗結束中斷了英國在中亞的擴張企圖。現在輪到俄國人出招了。
1864年10月7日沙俄通過《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讓中國新疆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44萬平方公里領土。1865年6月16日由米哈伊爾·切爾尼亞耶夫少將率領的1900名俄軍士兵用12門大炮攻占了3萬大軍防守的塔什干城,從而將中亞地區的浩罕和布哈拉兩個汗國分隔開來。1868年4月由沙皇任命的突厥斯坦總督康斯坦丁·馮·考夫曼派遣3500名俄軍入侵布哈拉汗國重鎮撒馬爾罕,迫使布哈拉汗國的統治者承認自己為俄國的藩屬。在隨后幾個月里考夫曼連續擊敗布哈拉軍隊主力。
考夫曼的戰績迫使布哈拉的埃米爾(國王)承認自己的國家是俄國的保護國,同時將澤拉夫尚盆地割讓給俄國。不到3年時間中亞三大汗國中已有兩個被俄國降伏。1869年冬季一支俄軍小分隊秘密登上里海東岸的克拉斯諾沃茨克(今土庫曼斯坦巴希),在此建立了一個窺視希瓦汗國的永久要塞。1873年春考夫曼集結起一支1.3萬人的大軍從塔什干、奧倫堡和克拉斯諾我沃茨克三個方向同時穿越沙漠對希瓦汗國發起進攻,5月28日希瓦都城被俄軍攻陷。
1875年8月22日俄軍展開對浩罕汗國的軍事行動,在安集延、奧什等重鎮相繼陷落后浩罕汗國被改為沙皇俄國治下的費爾干納省。1881年沙俄又通過《中俄伊犁條約》得以占據伊犁西部霍爾果斯以西的大片中國領土。1884年初俄軍攻占了通往伊朗和阿富汗的樞紐——土庫曼人駐守的最后一座重要城鎮梅爾夫城(謀夫城)。至此沙俄在中亞吞并了相當于半個美國大小的土地,由此建構起一道西起高加索、東至固勒扎(今新疆伊寧)的包圍圈,將英屬印度直接置于這一包圍圈的威懾之下。
中亞已被沙俄視為自己攫取印度洋出海口的地緣通道。英國自然不能坐視俄國對英屬印度的威脅,于是英國人的目光再次瞄準了作為英屬印度和俄屬中亞之間過渡緩沖地帶的阿富汗:1878年11月英國派遣3.5萬人分3路入侵阿富汗,此戰英國仍沒能完成征服阿富汗的既定目標,但迫使阿富汗方面接受《甘大麥條約》,阿富汗的內政外交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英國的控制。正是英俄之間這場大博弈使瓦罕走廊的戰略價值凸顯了出來:1895年3月11日英俄之間簽訂了《關于帕米爾地區勢力范圍的協議》。
在這一協議中英、俄兩國就各自的勢力范圍協商如下:“英國和俄國在維多利亞湖(佐爾-庫耳湖)以東的勢力范圍將以下列一線為界,該線從湖東端附近的一點起,沿上述緯線以南的同一山脊而行,當該線到達緯線以后,便沿該山脈的橫向山嶺下降,直至阿克蘇河畔的克孜爾.拉巴特,如果該地位于上述緯線以南,則從這里再向東延伸與中國邊界相接。如果查明克孜爾.拉巴特的位置是在維多利亞湖的緯線以北,則該線應劃在阿克蘇河畔位于該緯線以南的最合適地點,然后再按上述方向延伸”。
這條界限——沿著噴赤河(阿姆河上游)及其支流帕米爾河,現在是阿富汗與塔吉克斯坦的東段邊界。根據協議的這一劃分標準:瓦罕走廊被劃在俄羅斯帝國之外,從而使其成為沙俄勢力范圍與英屬印度之間的緩沖區。盡管瓦罕走廊只有6萬平方公里左右的面積,但在當時卻是全世界兩個最強大的帝國之間的戰略緩沖區,無論誰得到這里都可以使其成為將自身勢力范圍向中亞、印度、波斯以及我國的新疆、西藏等地輻射的重要地緣通道。
在此之前瓦罕走廊隸屬于中國清政府的管轄之下,然而英、俄兩國無視這一基本事實擅自把瓦罕走廊劃入阿富汗,由此作為俄屬中亞和英屬印度之間的戰略緩沖區。清政府眼看著自己的領土被別人劃來劃去當然也是心有不甘,然而這時在甲午戰爭中戰敗的清政府剛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正處于國力極為衰弱時期的清政府除了向英、俄兩國表達抗議之外也實在沒別的什么辦法可以阻止此事了。當時的阿富汗國王阿布杜拉·拉赫曼汗正被國內沖突弄得心煩意亂,又面臨英、俄兩國的巨大威脅。
所以阿布杜拉·拉赫曼汗其實并不愿為瓦罕走廊之事再在外部樹敵,于是一幕奇葩的場景就此出現:阿富汗方面拒絕接受被英、俄強行劃給自己的瓦罕走廊,結果英國為讓阿富汗國王收下瓦罕走廊向其支付了185萬盧比。新中國成立后經中、阿兩國的協商劃分了兩國國界:瓦罕走廊東部約100公里長的部分劃入我國版圖,西部約300公里長的部分并入阿富汗。如今瓦罕走廊無論是對中國和阿富汗兩國而言或是對周邊的亞洲腹地國家而言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價值。
表面上看這里是聯系中、阿兩國的通道,實際上可以說是連接東亞和西亞的戰略地緣通道,也是溝通中亞和南亞的地緣通道。這里毗鄰中巴經濟走廊,這意味著守護好這里對中、巴兩國的經濟及外交合作具有不可估量的戰略價值。從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起這個內陸小國就陷入到持續的戰亂中:蘇軍從阿富汗撤退后阿富汗就陷入到塔利班和北方聯盟的內戰中,再然后就是美國發動的阿富汗戰爭。當戰亂橫掃阿富汗時瓦罕走廊卻如一處天堂秘境似的遺世獨立。
盡管1895年英、俄兩國出于自身戰略利益把瓦罕走廊劃入了阿富汗,然而百年來崇山峻嶺的包圍使瓦罕完全與世隔絕。在極端分子和戰亂橫掃阿富汗全境時大山為瓦罕提供了庇護。這里沒有爆炸、沒有戰爭,盡管這里和阿富汗其他地區一樣貧窮閉塞,然而人們卻不需要時刻擔心自己的生命安全。當地有些人甚至壓根就不知道塔利班政權是什么,也不知道美軍推翻了塔利班政權。當阿富汗其他地區充斥著爆炸聲之際這里仍保持著一如既往的安寧。
由于瓦罕走廊特殊的地理位置、惡劣的自然環境,使這里如今成為了一個巨大的權力真空:美國、俄羅斯以及塔利班等極端勢力對此地都有些鞭長莫及,如果我國在瓦罕走廊我方一側設置軍事基地就可以有效阻止宗教極端勢力向我國新疆地區的滲透。至于阿富汗一側的瓦罕走廊則可以扮演中阿之間的重要橋梁:阿富汗是一個礦產資源豐富的國家,而我國在這方面需求巨大;另一方面工業不發達的阿富汗也迫切希望通過對外出口礦產資源改善國家的境況。
瓦罕走廊恰恰是阿富汗與我國陸路連接的唯一通道。這就使兩國之間存在合作基礎。我們可以設想如果在這一地區規劃公路、鐵路、高鐵等基礎設施將對目前貧窮且經戰火洗禮的阿富汗意味著什么,而這又會對雙邊貿易和經濟合作產生怎樣巨大的影響呢?況且正如上文所說的瓦罕走廊絕不僅僅只是連接我國與阿富汗之間的地緣通道,通過這里我國可以打開與巴基斯坦以及中亞、西亞各國的聯系通道,如果經營得當就可以通過與這些國家的合作獲得西部印度洋的出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