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靜悄悄,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
抗日戰爭的這段歷史已然過去很多年,但它永遠是中國人心目中最脆弱的,同樣也是全中國萬眾一心抗擊敵人的最好見證。抗日戰爭涌現出無數為國赴湯蹈火的英雄,當中也一定少不了鐵道游擊隊,他們不僅為抗日做出犧牲,乃至抗日成功后為我國邊防事業也做出了巨大貢獻。
鐵道傳奇,保家衛國
為了記住當時的那段忍辱負重的歷史,也為了保留住當初保家衛國那份純真樸素的愛國之情,許多歷史小說詳細記載了鐵道游擊隊在抗日時期做出的一系列貢獻,這些都是根據當時的真實事件改編而成的。小說中的許多情節看似不可能完成,實則在當時的戰爭中是鐵道游擊隊隊員用生命完成的。
傳奇歷史從1938年日軍侵犯山東省棗莊那一刻開始展開。山東省嶧縣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貪婪的日軍侵占它的目的也可想而知,山東省被一舉攻下,煤炭資源便盡收囊中。
在這樣的情形下,由洪振海擔任隊長,王志勝擔任副隊長初步建立起了鐵道游擊隊。初期人力薄弱,各種條件不成熟,經常遭到日軍騷擾,工作也難以為繼。但他們并沒有放棄,緊接著,他們又建立了抗日情報局,日軍的阻擾受到限制。
最后,鐵道游擊隊在抗日情報局的基礎上正式發展起來,地下工作越來越順利,他們之間配合的默契也隨之越來越好,鐵道游擊隊人數慢慢積累到了二十余人,抗日期間隊伍不斷壯大,最多達到三百余人。他們的抗日任務主要是破壞日軍對資源的掠奪,炸橋梁,截火車,毀鐵路,超人的速度,令人驚嘆。
在抗日戰爭中立下如此赫赫戰功,應當褒獎,可他們卻一直隱姓埋名,在抗日戰爭勝利后失去了蹤影,鐵道游擊隊最后去哪了?
實際上,在抗日戰爭結束后,他們選擇不負青春,繼續為國奉獻,選擇了偏遠的邊防地區,為百姓的安定生活做后部保障。這么多年過去了,當時鐵道游擊隊中最年輕的一位隊員仍然在世,盡管已是白發蒼蒼,可猛然間仍可見他們當年抗敵是英姿颯爽的風采。
接棒海防,再擔重任
抗日戰爭終于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大獲全勝,日軍投降。"抗日戰爭終于勝利了"飽含多少辛酸與淚水,但更多的是開心的淚水。
多少抗日英雄犧牲在這場戰役中,背后的艱辛我們無法想象,失去戰友之痛不得而知,戰火連綿的多少個夜晚遲遲無法入睡,這其中有鐵道游擊隊,他們雖沒有在前線殺敵,但卻為前線將士們能夠更好地作戰做出了巨大犧牲,一直堅守在后方戰場,他們都是抗日英雄。
當時還有幾千日軍殘留不愿投降,但被鐵路游擊隊控制下,這些日軍沒有了口糧,軍心不穩,隊伍已經松散,最后只能選擇投降。幾千人的隊伍向僅有幾百人的鐵道游擊隊繳械投降,以少勝多,這便又是鐵道游擊隊的成功。
就像是一場接力賽跑,抗日戰爭已經結束了,鐵道游擊隊接過下一棒,被分配到祖國更加需要他們的地方。
邊防的條件定是艱苦的,本該在抗日戰爭勝利后熬出頭來選擇他們自己的生活,但他們并沒有猶豫,國家的需要便是他們的第一選擇,所以后來的很多年他們都堅守在海防線,保護浙江洞頭島,雞冠山,大鹿山,這一重擔他們一扛又是好多年,是他們的堅持才換來如今安定的生活。
1993年并入鹽城分區海防營,他們一直在邊防,從未離開,堅持到生命的結尾,如今他們的繼任者至今仍然守護在邊防線,為我國國防力量貢獻力量。不論是改編,抑或是合并,他們都毫無怨言,只要是祖國需要,他們便是首當其沖地沖鋒在第一線。
抗日時期,鐵道游擊隊雖然只是不過300余人的隊伍,卻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是抗日戰爭中不可缺少的一股力量。抗日戰爭勝利以后,他們消失在大眾眼中,但卻化為另一個"戰場"的攻堅力量,為我國海防事業做出貢獻。
一生為國,千載揚名
李洪杰老人是當年鐵道游擊隊中的一員,他曾受邀參加祖國70周年大閱兵,這樣的榮譽,他們值得。
談及過去對鐵道游擊隊的回憶,如今已是90歲的老人滿臉盡是激動,盡管已經白了頭,許多事兒已然是記不清楚,但他還是能夠將當時發生的許多故事清楚地娓娓道來,甚至記得戰友的一些微小動作。
他很是想念戰友一起并肩作戰的日子,過去的日子盡管受盡日軍欺壓,每天都在生與死之間徘徊,但那時覺得生命是有價值的。
老人還保留了當時用的一些水壺和腰帶,這是老人最珍愛的寶貝,也是他最珍貴的回憶。這么多年過去了,他的戰友相繼去世,如今只身留下李洪杰老人一個人,愿老人可以安享晚年。
戰士之情,情比金堅,不論分隔多久,每一個人心目中從未忘記彼此,他們不善言語,但我們卻從他們最真摯的樸素言語,最簡單的動作中感受到他們的情義,他們曾是一起殺敵報國的兄弟,也是一起見證抗日成功的中國人。
抗日戰爭的勝利離不開鐵道游擊隊每一位成員用生命為我們筑成的守護墻,他們將一生都奉獻給了祖國,錚錚鐵骨,值得千載揚名。
"西邊的太陽就要落山了,他們的末日就要來到,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這首民謠還在耳邊回響,即使這么多年過去,抗日戰爭中的這些英雄,我們依舊銘記于心,是他們用血肉之軀為我們抵擋子彈,是他們為我們創造的如今的幸福生活,致敬英雄,緬懷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