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菜根譚》有言:“人定勝天,志一動氣,君子亦不受造化之陶鑄。”自古以來,中華民族便崇尚實干精神,不信鬼神信蒼生,更信人定勝天。
例如古代的萬里長城,雖然是為了戍守邊關,卻也是堪稱奇跡的建筑;現代的青藏鐵路,在中國修建完成之前誰也沒有想到凍土上也可以跑火車……可以說,中國人就是最相信“人定勝天”的一群人,因為這樣的奇跡,我們完成過太多次。
▲青藏鐵路照片
01
在舉世聞名的長征之中,紅軍進行了380余次戰斗,攻占了700多座縣城,僅營級以上干部就犧牲了430人以上。歷經兩年的長征中,我軍穿越了14個省,翻越18座山,跨過24條河。在途中更是走過了近乎沙漠的荒草地,翻越了千年不化的雪山。這是一次獨一無二的、兩萬五千里的奇跡。在經歷了長征之后,工農紅軍的整體實力有了提升,得以在抗日戰爭中發揮更大的力量。
“飛奪瀘定橋”是紅軍長征中的一場重要戰役。當時紅軍正處于進退兩難的境遇中——若用僅有的幾只船將數萬將士渡過河,起碼需要一個月。而在士兵疲憊、武器也遠遠比不上國軍的情況下,打灘頭防衛戰也會吃大虧。
▲飛奪瀘定橋油畫
而另一條路就是從瀘定橋過河。瀘定橋是一條什么樣的橋呢?它建于清朝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名字為康熙親賜,意思是“瀘水平定”,橋頭碑文上的瀘定橋三字也是康熙御筆親書。瀘定橋全長103.67米,寬3米,由13根鐵鏈支撐,是一座典型的懸掛式鐵索橋。當時為了防止紅軍從此處渡河,國民黨軍隊拆除了橋上原本鋪設的木板,僅剩13根鐵鏈,將其變成了南渡的天險。
02
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中,決策層最終選擇了走瀘定橋這條路。了解過這段歷史的朋友們應該注意到,對岸負責防守的國軍只拆掉了鋪在橋上的木板,而并沒有將橋徹底炸毀,這一點也是飛奪瀘定橋的計劃能夠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當時敵方為什么不干脆做絕呢?難道就沒有考慮到失守的可能性嗎?
▲瀘定橋現址
很多人猜測當時的國軍太過于自信,認為在裝備領先的情況下,只需要架起機槍,就可以將對面裝備簡陋的紅軍擊潰。這個理由說出來,蹩腳到有些貽笑大方。在當時委員長已經下了死命令的情況下,有哪個將領敢如此自大輕敵?必定要周全布置,嚴陣以待。那么究竟為什么,防守嚴密的國軍沒有選擇炸掉瀘定橋一了百了呢?學者們多方走訪后,才還原了當年的真相。
一名川軍士兵回憶稱,當時上級是要求了炸斷橋梁的,不過同時提出了一個前提:要等到負責圍剿的一個自衛團渡河。所以守衛部隊在權衡之后,選擇了拆掉木板但是不炸橋,這樣若是自衛團到來可以盡快鋪上木板通過;若是紅軍到來,則可以憑借強大的火力守一段時間。在平衡上級命令的同時,又做好了意外情況的防范,這樣的決策也算得上兩全其美了。
▲川軍士兵舊照
03
然而,這個本來不算有疏漏的決定,偏偏遇上了處于生死存亡階段的紅軍,而人在絕境中往往可以爆發出200%的潛能。為了完成這次生死攸關的戰略轉移,跳出國軍的圍剿圈,紅四團冒著大雨,在崎嶇的山路上跑步前進,一晝夜前行了240華里山路。成功搶在了參與圍剿的國軍自衛團之前,到達了瀘定橋。
在抵達之后,紅四團中又有二十二位勇士組成了突擊隊,實為敢死隊。這二十二位英雄率先爬鐵鏈,冒火過河,他們為戰友探路,卻也全部犧牲。目前,這二十二位勇士中只有八位能夠確認名字,只有一位有照片留存。幸好,當年的老兵中,還有人依舊在找這22位奪橋勇士的姓名,相信總有一天,他們的名字可以被我們所有人聽到。
▲飛奪瀘定橋油畫
用鮮血和生命奪來的瀘定橋,成為了紅軍打破包圍圈逃出生天的關鍵。經此一役,紅軍保留了大部分的有生力量,也開始培養與國軍對抗的資本。瀘定橋之戰,也成為了近代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跡。
結語
《東周列國志》有言:“事在人為耳,彼朽骨者何知。”正所謂事在人為,打敗我們的往往是自己內心的恐懼。而紅軍的長征精神就像一座閃耀的燈塔,照在我們前行的路上,告訴我們只要不斷努力,就沒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參考資料:
《東周列國志》
《菜根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