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聲明:本文為新華網客戶端新媒體平臺“新華號”賬號作者上傳并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華號的立場及觀點。新華號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于探索極致世界
中國
擁有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
從東到西
深入亞歐大陸數千千米
生活在這樣一個陸地大國
我們
對海洋充滿向往
我們向往夏威夷的沙灘
澳大利亞的珊瑚礁
向往海南島的椰林
舟山的漁港
卻很少關注
唯一全部屬于中國的海
渤海
然而
渤海之美
超越你的想象
如火般“燃燒”的紅海灘
生長在它的北岸
(航拍秋季的遼寧盤錦紅海灘,紅色的是以堿蓬草為代表的沿海耐鹽堿灘涂植被,攝影師@顏景龍)
▼
整齊明亮的天津港
位于它的西岸
(請橫屏觀看,天津港,攝影師@廣飛)
▼
奔涌的黃河
在它的西南入海
創造出巨大的三角洲
(黃河入海口衛星影像圖,圖片來源@谷歌地球)
▼
嶙峋的礁石與海島
為它把守著東大門
日夜與海浪激蕩
(長島,攝影師@張自榮)
▼
無數極致美景環繞
組成了一個相當豐富的
環渤海景觀群
(環渤海景觀群范圍示意,以渤海海域為核心,同時也包含遼東半島東部、山東半島東北部緊鄰黃渤海分界線的部分黃海景觀,制圖@陳志浩&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
你
沒有理由
繼續忽視它的存在
01
海域
位于環渤海景觀群中央的
渤海海域
由“三灣一盆一海峽”組成
(渤海海域及周邊水系示意圖,制圖@陳志浩&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
北側的遼東灣
西側的渤海灣
和南側的萊州灣
即“三灣”
海灣被陸地包圍
遼河、灤河
海河、黃河
眾多河流在此入海
源源不斷地帶來淡水與泥沙
(遼河閘,遼河匯入渤海,在濱海平原上形成多級分支,枝杈眾多的河道與縱橫的橋梁交錯成復雜的網狀,攝影師@王禹)
▼
海灣內海流相對微弱
加上眾多大河在此入海
使其鹽度降低、營養物質豐富
(葫蘆島岸邊釣魚的人,面對著的是遼東灣,攝影師@陳韶華)
▼
“三灣”之水
在中央盆地匯集
此處海面開闊
更有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的遼闊磅礴之感
(清晨從北戴河望向渤海海面,攝影師@徐樹春)
▼
東側
則是渤海海域的
最后一個組成部分
渤海海峽
海峽上有一連串島嶼
廟島群島
(渤海海峽與廟島群島衛星影像圖,圖片來源@谷歌地球)
▼
島嶼之間的水域
是船只進出渤海的水道
也是渤海最深之處
北部的老鐵山水道深達86米
而整個渤海的平均水深
僅有18米
(渤海海底地形及水深示意圖,制圖@陳志浩&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
渤海海域
處于陸海角力的前線
冬季來臨
北方大陸的寒流南下
表層水溫低至零下3.6℃
一種獨特的現象
海冰
出現在海面上
最冷時
整個遼東灣都會被“冰封”
(大連濱海的海冰,攝影師@阿成)
▼
春夏兩季
來自東南的暖濕氣流發起“反攻”
吹向相對較冷的海面
形成平流霧
乳白的濃霧悄無聲息地流淌
覆蓋海面、滲透城市
(大連星海廣場平流霧,攝影師@梁炳全)
▼
而海水與大氣之間的溫差
使光線產生折射
則可能形成海市蜃樓
為渤海平添一層神秘夢幻的景象
風云變幻的渤海海域
時而冰封海灣
時而霧鎖海峽
時而海市顯現
然而更令人震撼的景觀
來自海與陸的交錯地帶
02
海岸
海與陸的交界處
兩種力量的碰撞
創造了海岸
環繞渤海一圈
你會發現
極為豐富的海岸類型
渤海東部
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沿岸
海岸山脈延伸至海中
巖石直面風浪的洗禮
形成
基巖海岸
(大連沿岸,陸地上的基巖伸入海中,攝影師@廖睿杰)
▼
海浪侵蝕巖石
將其從中間掏空
形成“石拱橋”
(大連金石灘海岸,被海浪侵蝕的基巖形成了石拱橋,攝影師@梁炳全)
▼
“拱橋”下的空洞越來越大
逐漸僅剩細如“桌腿”的立柱
(大連沿海海蝕地貌,被形象地稱為“桌子腿”,攝影師@廖睿杰)
▼
最終石拱坍塌
一塊巨巖孤立于海中
(大連海岸,孤立的基巖,攝影師@陳柏良)
▼
沿著渤海的“C”字形輪廓
深入遼東灣
遼河帶來細粒的沉積物
半封閉的海灣又削弱了海浪
在潮汐的作用下
細小的泥沙堆積形成了
淤泥質海岸
(遼寧盤錦的淤泥質海岸,攝影師@王禹)
▼
但淤泥質海岸
并非都是裸露的地表
大河入海口處
水源充足、營養物質豐富
耐鹽堿的植被常常鋪滿大地
一到秋天便滿眼緋紅
(遼寧雙臺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大片的耐鹽堿植被覆蓋了灘涂,使地表顯現出紅色,攝影師@王禹)
▼
或者是密集的蘆葦
長滿沿岸灘涂
為大地覆上一層金黃
(遼寧盤錦濕地的蘆葦蕩,攝影師@徐樹春)
▼
而在面向渤海中央
缺少陸地遮擋的西北部沿岸
海浪的作用大于潮汐
將細粒的泥質淘洗干凈
留下較粗粒的砂
形成
砂質海岸
(大連砂質海岸,攝影師@李文博)
▼
不同的海岸類型交替出現
構成了中國北方的
“海岸博物館”
(渤海海岸類型分布示意圖,制圖@陳志浩&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
除了海岸
還有眾多海島
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
這兩條環抱渤海的“手臂”
擁有眾多的島嶼、礁石
它們有的如海中大魚
(大連濱海的棒棰島,攝影師@梁炳全)
▼
有的更加龐大
如一條浮出海面的潛艇
(煙臺市郊海灣中停泊的漁船和遠處的島嶼,攝影師@趙靖影)
▼
有的四壁陡立
人類在其平坦的頂部建起燈塔
(大連老偏島,攝影師@梁炳全)
▼
有的峰頂尖削
成為了野生動物的家園
(大連蛇島,中國第一大蝮蛇島,攝影師@廖睿杰)
▼
星羅棋布的島嶼
大多分布在渤海東側
把守著進入渤海的大門
(渤海島嶼分布示意圖,制圖@陳志浩&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
海灣、海峽
海岸、海島
共同構成了極致的海洋風光
但為這一切注入靈魂的
非渤海的萬千生靈莫屬
03
海之靈
世界上的海洋
并非處處都是生命的樂土
開闊的大洋就因缺少營養物質
而成為了“藍色荒漠”
而被陸地包圍的渤海
因為有入海河流
源源不斷地帶來充足的營養物質
吸引來大量海洋生物
以此為產卵場和棲息地
(渤海主要漁業物種產卵場位置及產卵時間示意圖,制圖@陳志浩&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
野生魚類鯊、鰩、蝦虎魚
藍點馬鮫(鲅魚)、小黃魚、日本鱘
甲殼類口蝦蛄、三疣梭子蟹、鷹爪蝦
軟體動物火槍烏賊、皺紋盤鮑
棘皮動物海參、海膽
......
組成了極為豐富的海洋生命世界
(渤海主要經濟物種示意,制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
偶爾
還會看到大型海獸
虎鯨、小鳁鯨、真海豚等
在渤海海域游弋
而遼東半島和廟島群島
更是斑海豹最南端的棲息地
它們喜歡趴在礁石上
慵懶地曬著太陽
(礁石上曬太陽的斑海豹,攝影師@張程皓)
▼
不時抬起頭
看看是哪位不速之客
驚擾了它們的美夢
(礁石上的兩只斑海豹,攝影師@趙鍔)
▼
陽光下
伸展被厚厚脂肪蓋住的腰肢
(一只正在伸懶腰的斑海豹幼崽,攝影師@趙鍔)
▼
太陽曬夠了
就跳入水中
感受下冰涼的“海水浴”
(好涼!——一只在礁石上“沖浪”的斑海豹,攝影師@趙鍔)
▼
海域屬于魚類和大型海獸
潮間帶內
則是各類小動物的家園
海葵仿佛微型“怪獸”
與藤壺一起
鋪滿礁石的表面
(礁石表面的海葵和藤壺,攝影師@張程皓)
▼
卵石之間
一只螃蟹正在艱難跋涉
(卵石間的蟹,攝影師@張程皓)
▼
而海岸上
則是群鳥翱翔的天地
環渤海地區的濕地
是候鳥遷徙時的重要中轉站和棲息地
大型涉禽或獨立于紅色草叢
(在紅灘上獨行覓食的丹頂鶴,攝影師@顏景龍)
▼
或在蘆葦蕩邊觀望
(葦海中的蒼鷺,攝影師@顏景龍)
▼
小型鳥類則喜愛集群
翹鼻麻鴨在冰海中浮潛
(大連,部分結冰的海面上,一群翹鼻麻鴨在游泳覓食,圖片來源@VCG)
▼
成群的海鷗乘風而起
追逐海浪
(長島,在風浪上飛翔的海鷗,攝影師@徐樹春)
▼
鳥群越聚越大
化為一股白色的“鳥浪”
(白色的鳥浪,攝影師@顏景龍)
▼
富饒的渤海
養育了萬千生靈
也向人類
敞開了胸懷
然而我們與渤海的故事
卻在美麗之中
伴隨著哀傷
04
海之殤
渤海
可謂是中國人的“啟蒙之海”
與遼闊的大洋不同
相對緊湊的環渤海地區
見證了無數文明的過往
這里有石器時代的人類
留下的早期海洋文化遺跡
有渴望長生的帝王
遙對東方仙島的哀嘆
有得勝而歸的霸主
一統天下的氣概
更有農耕與游牧帝國
長久的交流與對抗
(山海關老龍頭,攝影師@揣連海)
▼
到了清末
侵略者從海上打來
作為京師門戶的渤海
再次成為歷史的焦點
卻注定一登場
就扮演著悲劇的角色
北洋水師
在甲午海戰中悲壯收場
打碎了尚未成形的海洋幻夢
中國進入了半個多世紀
“有海無權”的階段
海面上
早已沒有了鐵甲戰船
空余一尊尊斑駁鐵炮
在岸上接受風雨的吹打
(老鐵山炮臺,攝影師@梁炳全)
▼
已經覆滅的北洋水師
雖是一個悲壯的起點
但中國重返海洋的道路
終究還是得以起步
100多年后的今天
環渤海地區穩定繁榮
但新的問題接踵而至
現在的渤海
被3大城市群
以及眾多港口環繞
6000多萬人口
聚集在沿岸城市
(環渤海港口和城市分布,制圖@陳志浩&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
密集的城市
帶來大量污水和垃圾
每年近100萬噸污染物
隨河流進入渤海
在海灣中長久徘徊
(上文中的污染物噸數指化學需氧量,化學需氧量可大致表示污水中的有機物含量,反映水體受污染程度,數據為2010-2012年的年平均水平,下圖為渤海濱海的工廠,圖片來源@VCG)
▼
更嚴重的問題
是渤海從海底到海岸
全面面臨著資源的枯竭
20世紀70、80年代
是中國近海漁業大發展的時期
渤海岸邊大量漁港聚集
(渤海主要漁港分布示意圖,制圖@陳志浩&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
龐大的捕魚船隊
利用底拖網等現代化漁業技術
將中國近海海底犁平
漁獲的質量逐年下降
捕撈到的個體越來越小
(山東威海的捕魚船只,攝影師@李瓊)
▼
沿岸的灘涂
被大規模圍海造陸
改造成農田、鹽田、養殖場
(遼寧大連鹽田,圖片來源@VCG)
▼
以及城鎮、港口、工業區
自然岸線幾乎蕩然無存
(請橫屏觀看,煙臺客運港,攝影師@Greatwj)
▼
這一切
一度讓富饒的渤海
成為一片“死海”
如何在高速發展的同時
維護渤海生態
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而解決問題的關鍵
并非完全抹除人類的痕跡
而是實現人與海的平衡
通過綜合治理
將鹽田、受污染的水體
改造成濱海城市綠地
實現自然物種與人類共存
(天津濱海新區,國家海洋博物館及周邊的綠地公園,攝影師@張喬)
▼
通過發展養殖業
盡量減少對捕撈野生物種的依賴
同時推進海洋牧場的建設
降低養殖對野生海洋生物的影響
(大連黃泥川海域的海帶養殖場,圖片來源@VCG)
▼
恢復濱海濕地
建立保護區
呼喚野生動物的歸來
(東營黃河口自然保護區的白鷺,攝影師@Greatwj)
▼
科學認識海洋
適度地開發
人類的創造
才能與海融為一體
創造新的美
燈火輝煌的城市
與山海和諧共存
(請橫屏觀看,大連中山區全景,攝影師@趙順利)
▼
河流串起城市、綠地
抵達遠處的港口
(請橫屏觀看,天津濱海新區,攝影師@甄琦)
▼
港口內
海灣、航母、港口、城市、山巒
組成一幅多彩的畫作
(停泊在大連造船廠內的雙航母,攝影師@梁炳全)
▼
公路依海岸修建
掩映在綠樹叢中
(大連濱海路,攝影師@廖睿杰)
▼
蔚藍的海面上
是如絲帶一般的大橋
(大連跨海大橋,攝影師@梁炳全)
▼
海天之間
航船緩緩駛過
(清晨,渤海海面上,接近煙臺港的煙大鐵路輪渡,攝影師@呂杰琛)
▼
渤海的“新生”
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未來的方向
有賴于我們的選擇
而科學認識海洋
發現海洋之美
是一切的前提
渤海
正是一個絕佳的起點
來自陸地的我們
不妨繞渤海一圈
親自去感受海風、海浪
觸摸礁石、沙灘
讓渤海之美
不再被忽視
本文創作團隊
撰稿:成冰紀
圖片:謝禹涵
地圖:陳志浩
設計:鄭伯容
審校:云舞空城、陳景逸、王朝陽
封面攝影師@張自榮
P.S. 本文主要參考文獻:
[1] 王穎. 中國海洋地理[M]. 科學出版社, 2013.
[2] 周建平等. 中國海洋國土知識地圖集[M]. 湖南地圖出版社, 2010.
[3] 國家海洋局. 中國近海海洋圖集 沿海社會經濟[M]. 海洋出版社, 2016.
[4] 唐啟升. 中國區域海洋學 漁業海洋學[M]. 海洋出版社, 2012.
[5] 霍素霞等. 環渤海區域開發現狀和歷史評價[M]. 海洋出版社, 2015.
[6] 吳忱. 華北地貌環境及其形成演化[M]. 科學出版社, 2008.
... The End ...
星球研究所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于探索極致世界
來源:新華號 星球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