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老板
特斯拉股價突破一千美元仿佛還在昨天。最近股市火熱,張老板就順帶瞄了一眼特斯拉股價,感覺整個人又不好了:特斯拉的股價已經赫然站上過1400美元(約合人民幣9789元)的高位,短短一個月,又上漲了近40%……
在感嘆資本的奇幻力量時,有一則新聞讓張老板羨慕到不行:由于特斯拉給高管到基層員工全員派股,高股價造就了一批“百萬富翁”級的特斯拉員工。
張老板憑這三寸不爛之舌,以及多年的行業資深洞察,外加數百款的汽車產品評測經驗,不知是否可以在特斯拉門店謀個看門的差事。只要不影響給咱ACW寫稿,我可是十萬個樂意。
特斯拉,共同奔小康
人人都愛特斯拉的股票。
老板馬斯克就非常愛特斯拉的股票,他在特斯拉分文工資不取,只留股份。馬斯克一共有近3410萬股的期權,放在今天的市場上,市值大概是47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314億元),和中國的“小馬哥”——馬化騰的身家,不相上下。
今年5月,憑借公司出色的業績表現,馬斯克獲得了2018年制定的巨額激勵計劃中的第一筆激勵——169萬股的期權,每股行權價為350美元,比今天的市場價要低出許多。馬斯克在五年后才能將鎖定的股票拋售到二級市場內。
馬斯克謙虛地說:我覺得特斯拉股價有些虛高。奇怪的是,任何一家公司的高管們,難道不都希望公司股價一直維持高位,以便自己手上持有的股份解禁時,可以套利獲得一份巨額現金收益嗎?
想想之前,馬斯克提出過想把特斯拉的股票從二級市場回購,重歸私有化的想法。雖然明面上,他暫時已經放棄了這一計劃,但是此言一出,我猜測,他是否對此還是有所覬覦呢?
一只股票的命運啊,當然要靠自我奮斗,但是也要考慮到歷史的行程。不管怎么說,華爾街的資本已經決定了,就由你特斯拉來當白馬股了……
其他的高管愛股票,愛的或許就是高股價本身。他們手握的股票市值雖然和馬斯克的天文數字不能比,但是足以輕易實現財務自由。
例如動力總成和能源工程高級副總裁德魯·巴格利諾(Drew Baglino)持有4222股特斯拉股票,價值超58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4056萬元);汽車業務總裁杰羅姆·吉倫(Jerome Guillen)持有9752股特斯拉股票,價值超135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9440萬元);首席財務官扎卡里·柯克霍恩(Zachary Kirkhorn)持有11,831股特斯拉股票,價值超16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12億元)。在地球的任何一個角落,這筆財富足以讓人衣食無憂,輕松躺平。
更令人贊嘆的是,大多數新員工在特斯拉工作一年后,都會獲得2萬至4萬美元的限制性股票,他們可以在三年后對這些股票行權。
甚至特斯拉還會直接給被裁撤的離職員工以股票補償:雖然你已不是特斯拉的員工,但是要多念著老東家的好,多吆喝親友來支持咱特斯拉,一起奔小康啊。
共同奔小康,還是老板畫大餅?
野生管理學大師要站出來說幾句:這特斯拉的成功,和股權激勵的制度不無關系。
這句話有一定道理。你看《人民的名義》里,老同志陳巖石幫著大風廠完成了員工持股改革,于是山水集團來巧取豪奪工廠時,職工們深挖洞,廣積糧,誓與工廠共存亡。
如果我是一個普通員工——
持股前:去TMD的996,趕緊找好下家,然后工作摸魚,讓無良資本家跟我協議離職,拿完N+1撤退美滋滋;
持股后:期權是我的老婆本,996是福報,真香!
看來全員持股簡直包治百病,前途無量。這么好的辦法,根本不是什么秘密,中國的“特斯拉們”早就學會了。比如蔚來,在員工入職時就簽訂了期權協議,可以在窗口期以內部價格兌換股權,并直接在二級市場內拋售;小鵬也有針對一定級別員工給予期權的相關計劃。
但是,張老板開了個腦洞:
如果有一天,張老板開了一家新勢力造車企業,為了使所有員工加班加點造出世界頂尖的跨時代新車,并鼓勵親友購買新車,我決定所有員工可以支付現金認購公司股份。同時,每位員工拉動三位親友購車,即可晉升經理,親友可以獲得認購公司原始股資格。親友再發展親友購車,員工還可晉升主管,親友可以入職公司……
以這樣的制度開辦新勢力企業,哪要什么A輪融資,甚至連造車資質都不用,一輛老頭樂,我都有信心定價20萬,還能月銷輕松破萬——只要警察叔叔不要去廢棄的開發區出租屋,把正在給員工講課的我抓走就行。
開班講課,送精美手鐲一副
朋友,傳銷聽說過嗎?我國的法律規定,未上市的公司,股東不能超200人,就是避免像張老板這樣打著造車(或者其他行業)的名義行傳銷之實的無良奸商鉆空子。
受這樣的規定影響,正規合法的公司,送給員工的期權,往往會由第三方機構,或某一員工代表代持。它不是一份現金,而是一份受重重條件制約的合約。我把“期權”二字拆開了看,這里面分明寫著“希望”,甚至能聞到大餅原材料那小麥粉和五花肉的清香。
在期權協議中,你可能遇到的坑是:
解禁期限已經是最基礎的套路,今天你拿了高額的年終獎,分分鐘可以湊夠首付,買房上車。突然有一天,年終獎變成了“期權”,讓你三年后再找人接盤。或許能稍微多賺一點,但是看看朋友圈里房產中介那些巴不得你立馬買房的文案,或者其他公司漂亮人事姐姐開出的高薪誘惑,你,真的夠堅定嗎?
其次,公司的期權IPO之后根本不值錢。蔚來發行價6.26美元(約合人民幣43.8元),長期在不到2美元的價位徘徊,要是當時行權,收益堪稱雞肋,好在今天蔚來股價已經來到14美元(約合人民幣98元)以上,堅守者終于守得云開見月明。但是特斯拉、蔚來之后,剩下的新造車若想IPO,真的還有那么多韭菜可以割嗎?
其三,企業持續擴張,為了吸引新員工繼續為公司發光發熱,所以給新員工也派發期權,最后稀釋老員工的股權,決策權和分紅比例進一步降低。
當然了,盈利這件事現在只有特斯拉長期可行。對造車新勢力的初創員工而言,能將解禁的股票拋售跑路,落袋為安,肯定比傻盼著公司給分紅來得靠譜,所以這一條,大家都覺得影響不大,擊鼓傳花嘛,你懂的。
以上這些,起碼證明一家企業可以IPO,日子過得不算太糟糕,原始股或多或少有人接盤,算是“幸福的煩惱”。但是,下面這些,恐怕更接近于中國大部分水面下造車新勢力的事實。
最典型的做法:公司先拿無法交易或回購的期權套住你,少付你一點工資,穩住現金流。更有甚者,讓你自己掏出現金行權,替公司融資(即使穩如特斯拉,馬斯克如果要獲得第一批股權激勵,也得自己先掏出8億去融資)。面對這種選擇,你,是不是更慌了?
正如之前所提到的期權代持問題,在IPO之前,公司可能還會通過合約約束,對已經發放給員工的期權保留一定的處置權。為了滿足后續幾輪的投資方,員工的期權可能就已經被拿出去融資了。
樂視被賣給孫宏斌時,就有過這樣的案例。如果公司已經走到這一步,或許說明生存已經到了生死攸關的地步,用員工的期權換一點現金流,做最后一搏,或許還能茍活一陣。
現在,如果王曉麟給你發來短信,跟你說只要支付他在美國買游艇的錢,他就不會因為買機票慘遭取消而無法回國,可以通過開船橫跨太平洋,并把你火線招進賽麟擔任高管,授予高額股權,你,愿意嗎?
王曉麟:苦練游泳中,下周回國
說到底,期權就是關乎大餅的故事。當年特斯拉畫的餅甚至也被人抵制過。
特斯拉2016年花費巨資收購德國自動化制造公司Grohmann Engineering,它的員工曾打算鬧罷工,因為特斯拉開出的工人工資比工會規定的數值還低了30%,無良老板馬某還試圖用期權大餅去套住員工,簡直垃圾透頂,喪盡天良。
此一時彼一時。今天特斯拉的天價股價,一定會讓當年的員工臉紅害羞地嘲笑自己短視。但是我們不能用今天特斯拉的成功,去反推當年特斯拉公司制度設計的合理性,從因果關系上,咱還得再捋捋。
令人艷羨的不是制度
而是成功本身
其實員工要成為車企的股東根本不難,A股那么多上市車企,自己去券商開個戶,大大方方買進自家企業的股票支持一下,哪有那么困難?我爺爺過去在西北的一家鋼鐵廠當支邊工人,我爸現在的券商賬戶里還躺著幾十手“情懷股”,以示對這家當年養育全家的企業的堅定支持。
但是我們今天所見的典型情形是:上汽前幾年推動的員工持股計劃,最后一地雞毛。車企里,又有幾個人去二級市場,為自家的企業接盤了?大家日子都已經過得叫苦不迭,哪還有心和企業一起同舟共濟呢?
特斯拉從頭定義產品開發和營銷,已經領先于這個時代,所以投資者才會賦予它如此高的股價,最終員工才能受益,這是真正的因果關系所在。
我的一位師兄告訴我,現在,電子架構工程師在主機廠已經成為雞肋的代名詞,傳統車企所使用的電子架構思路,在特斯拉這樣的新勢力面前,根本不堪一擊。傳統車企人的窘境,可見一斑。
國內新造車企業的員工們同樣也不平衡,憑什么人家特斯拉歌舞升平,我們個個都在四處奔走,涕泗橫流地討薪呢?
其實這些員工中的大部分,也是當年從傳統車企被集體挖過來,換個地方“新瓶裝舊酒”的造車團隊而已。特斯拉的精髓,他們可能亦步亦趨,但總被詬病為“東施效顰”。他們可能不平衡地說:我們能把內飾公差控制得如此完美,后來一進市場,發現特斯拉那接縫工藝,人家買主根本不care。傻眼了吧?
所以,放平心態。當年風吹起的時候,有些人跟著飄了一下;風停了,大不了該落回哪,還是回哪,還能咋地,靠一口仙氣吊著自己嗎?
其實換個角度想想,接近上岸的新勢力,只有特斯拉、蔚來,至多還能再有兩三家而已,這恰恰說明,傳統造車企業的護城河,還是存在的。
從用戶的角度而言,還是會有很多人介意內飾接縫夠不夠均勻,用料是否高級,關門聲是否沉穩……新勢力他強任他強,我只買銷量榜前三強,這種思路,也沒什么太大的毛病不是?
少數造車新勢力能搶走一片市場空間,并且讓跟著上船的冒險者挖到金礦,賺個盆滿缽滿,已經是大概率既成的,無法改變的事實。
現如今,當風口已過,汽車人的夢想不應該是反復橫跳,去抓住那虛無縹緲的期權。面對特斯拉的強勢,咱也不能躺平了束手就擒,多修煉內功,熬過寒冬,如果你能造出Taycan,逆襲不也是分分鐘的事?就算沒有期權獎勵,雙薪會有的,補貼也會有的,年終獎更是不會少了你的。
這個時代,雖然有前所未有的機遇,但是我們依然只會羨慕那些已經靠岸的成功。聰明人會分析這艘船當年如何搏擊風浪,選擇航線,抵達彼岸,而不是盲目地上船,最終葬身魚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