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在中國歷史上的知名度很高,原因就是那個古往今來婦孺皆知的“讓梨”故事:
孔融讓梨
融四歲,能讓梨。(《三字經》)
(孔融) 年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后漢書》孔融本傳李賢注引《融家傳》)
在大多數人心中,孔融就是這么一位知禮節,守本分的乖巧小兒。然而,從中國文化史的歷程來看,孔融的文化屬性定位,卻恰恰與此相反。他不僅不是一位循規蹈矩,溫文爾雅的書生,相反卻是一位與封建禮教不共戴天,與皇權統治勢不兩立的士人獨立人格與社會批判的先行者。
孔融最終成為社會批判的先行者的基礎是他作為士人獨立人格的形成。這一點,既有他天賦的原因,也有后來各種機緣使他變為社會公眾人物的推動。
孔融在童年時期就表現出與眾不同、超然卓異的風采:
孔融見李膺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來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仆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后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世說新語·言語》)
這李膺家門檻高到什么程度呢?據說“李元禮風格秀整,高自標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為己任。后進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為登龍門。” (《世說新語·德行》)在當時人物品藻風氣盛行的社會環境下,“漢末士流,已重品目,聲名成毀,決于片言”(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而孔融一個十歲孩童,不僅以智慧敲開當時李膺家的高門壁壘,登上“龍門”,而且還輕而易舉地懟回戰勝大名士陳韙的挑釁式玩笑。難怪李膺聽了之后“大笑曰:’高明必為偉器!’”(《后漢書·孔融傳》)。此舉在當時人物品藻背景下社會輿論界所引起的地震般反響,必定一舉奠定孔融的最佳公眾形象。
孔融又一次征服社會輿論,再次名聲大噪的事件是他十六歲的時候。當時有個叫張儉的名士,得罪了位高權重的宦官中常侍侯覽,被侯覽追捕得四處逃竄。實在走投無路,就投奔了好友,也是孔融的兄長孔褒。可不巧的是當時孔褒有事外出不在,孔融就替哥哥接待并隱藏了張儉。這事后來被捅出來曝光,就面臨兄弟倆誰來領罪的問題。兄長說,人家是奔我來的當然我領罪;弟弟說,事情是我做的,敢做就要敢承擔責任。這樣弄得縣令也很為難,就去問孔融的母親,結果母親說,家里出問題當然是家長的責任,罪責在我。這下子縣令就更為難了,只好請示朝廷。朝廷無奈之下,只好讓兄長孔褒頂了罪(見《后漢書·孔融傳》)。孔融做了此事不但沒獲罪,反而名氣更加倍增。
至此,孔融的社會知名度已經非常高,算上是一位社會公眾人物了。從這時開始,孔融逐漸開始形成士人獨立人格,出現很多具有乖張個性特征的行為方式。
何進
最先注意和提拔孔融的人是當時國家權力最高官員“三公”之一的司徒楊賜,他把孔融引到身邊擔任幕僚掾屬。光和七年(184),當時的河南尹,當朝何皇后的哥哥何進(《三國演義》中的何國舅)升任為朝廷大將軍。楊賜就讓孔融拿著自己的名片去向何進道喜祝賀,沒想到門房不知為啥不給及時通報。這下子惹惱了孔融,他奪過名片之后就揚長而去。何進聽說之后感覺丟了面子,就想派人殺掉孔融。這時有門客建議:“孔文舉有重名,將軍若造怨此人,則四方之士引領而去矣。不如因而禮之,可以示廣于天下。”(《后漢書·孔融傳》)聽了這番勸告,何進不僅沒有殺掉孔融,反而征辟孔融為大將軍掾屬,又舉其為高第,遷任侍御史。
蔡邕像
孔融榮升之后,本可以躊躇滿志,大展宏圖。可上任沒幾天,因為與上司御史中丞趙舍不合,便又托病回家休養了。慢慢地,孔融的獨立人格和個性特征也就愈發明顯突出了:
與蔡邕素善,邕卒后,有虎賁士貌類于邕,融每酒酣,引與同坐,曰:“雖無老成人,且有典刑。” (《后漢書·孔融傳》)
把守門人當成老友蔡邕拉過來喝酒,既看出孔融對蔡邕的一往深情,又表現出他這種獨特方式中含有的獨特個性。他的獨立個性特征甚至通過家庭教育影響到下一代:
孔文舉有二子:大者六歲,小者五歲。晝日父眠,小者床頭盜酒飲之,大兒謂曰:“何以不拜?”答曰:“偷,那得行禮!”(《世說新語·言語》)
小小孩子竟然酒癮大發,五歲竟然趁著父親午睡偷酒而飲,這幅精彩的酒徒之家圖恐怕是古今中外難找了。更為精彩的是,面對哥哥“何以不拜”的質詢,五歲小兒竟然還能以“偷,那得行禮”回應。這短短的回應中,酒量、知識、智慧,匯集成為獨特個性生動地展現出來。這精彩的個性表演不能不說是父親的基因遺傳所致。
《文史知識》2020年第六期封面
《文史知識》2020年第六期目錄
(本文節選自寧稼雨《孔融:士人獨立人格與社會批判的先行者》,《文史知識》2020年第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