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悠長的歷史長河中,誕生了無數宗教文明,每個教派都有屬于自己的宗教故事,通過他們的眼光來觀察,這個世界變得豐富多彩,從古至今,教派文化又被學者稱之為鞏固統治的另一種手段,而教派文化也隨著歷代統治者的大力推行而變得更加完善。
道教是我國本土教派,以黃帝、老子的道家思想為基礎,各地方術演化而成,由張道陵在1800年前創立,發展至今全國已有三萬多教眾,二千余座道觀,而道教的首領則被稱為天師。
在第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過世后,竟有三人同時稱自己為第六十四代天師,并借此迅速發展自己的教眾,引發了一時轟動,被人稱之為“龍虎山天師之爭”。
爭執起源
解放戰爭結束后,國民政府敗退臺灣,最后一任公認的第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攜帶家眷倉皇出走,一起去了臺灣,并且在抵達后成立了“嗣漢天師府駐臺辦公處”,順理成章地在臺發展起了道教。
由于年事已高,在幾年后張恩溥開始物色起了下一代天師的人選,但令人唏噓的是,歷代天師的傳承信物,也就是傳說中太上老君留下的圣物劍和璽在倉皇去往臺灣的路上被遺失了,只剩下傳說中張道陵留下的“陽平治都功印”還在身邊,但此印無法辨別真偽,傳世贗品居多。
雖然丟失了重要的信物,但天師的位置還是要繼續傳承,按照祖傳的條例,天師之位應由嫡長子繼承,那么張恩溥的兒子張允賢則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候選接班人,張恩溥自然也是每日教他道家之術,全方位的對張允賢進行培養,只可惜,張允賢在繼位之前突發心臟病,離開了人世。
第六十四代天師的繼承可謂是一波三折,在張允賢去世后,眾人急忙聯系到張恩溥的二兒子,但后者表示自己決定在大陸做科學家,為祖國的建設事業添磚加瓦,不肯去往臺灣繼位。
無奈下,眾人在幾經波折之下聯系到了張恩溥的堂侄張源先。此時的張源先根本沒想過天師之位會和自己有關,而且自己常年在部隊服役,對道家的事可以說是一無所知,但架不住眾人的極力推舉。
且自己是唯一一個可以靠血統名正言順繼位的人,就這樣,張源先繼任了第六十四任天師。在繼承了第六十四任天師之位后,張源先的日子并不安穩,因為還有許多人在覬覦著天師之位。
2008年,一位名為張美良的男子因為稱自己為張恩溥之子而受到廣泛關注,眾人心里產生疑問的同時,大部分人還是對他的行為嗤之以鼻,因為在張家的族譜中并沒有此人的名字,就連張源先也是對他不屑一顧。
直到張美良拿出張恩溥的“陽平治都功印”,這才真正收獲了大眾的信服。在累積了一年的人脈與聲望后,他于2009年宣布自己正式繼任第六十四代天師并且舉行了儀式,張源先的位置受到了極大的威脅。
同年,在得知張美良舉行繼任儀式的消息后,張家的旁支也開始準備分一杯羹,旁支的世世代代都是在羨慕著張家,但苦于歷代君王的嚴厲,遲遲沒找到機會搶奪天師之位,此時的機會可謂難得一遇,張家旁支迅速作出反應,推出一位叫張道禎的人舉行繼任儀式,并號召道眾稱呼他為第六十四任天師。
引發爭議
一時間,關于天師之爭的新聞傳遍了大街小巷,大家都翹首以盼,三位“天師”各有千秋,且各自的支持者也都紛紛拿出“證據”,向大眾證明自己所支持的天師的權威性。
其中,張源先的支持者表示,張源先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不論是在族譜里還是在教眾的威望上都應該是最權威的天師。
張美良的支持者持不同意見,他們認為張源先繼任完全是投機取巧,不僅在血統上蒙騙眾人,而且對道教發展所做出的貢獻遠遠不夠,不論是在能力還是在血統方面,都理應是張美良作為權威。
而張道禎稱自己早就調查過,張美良不過是第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在臺灣所娶妻子的前任兒女,不僅血統上和張家毫無關系,且姓氏也是造假,張美良的原名是胡美良,至于“陽平治都功印”則是其母親在張恩溥去世后趁亂偷走為了扶持自己孩子上位所用。
三人言論犀利,外界評價也是褒貶不一,而更多的則是對道家真正的接班人充滿了好奇,從官方角度看來,張源先無疑是最為正統的接班人,并且歷任的天師都是由皇帝冊封,在封建社會制度早已土崩瓦解的今天,不會再有皇帝登臺冊封天師了,所以至今三人的爭端也是毫無結果。
再無正統
在第六十四任天師張源先去世后,臺灣本土推出第六十五代天師張意將,根據資料顯示,他的祖父是六十二代天師張元旭的第五個兒子。在繼承人如此繁多的情況下,究竟誰是第六十四任的天師早就沒有了準確答案。
根據天師府總督察,即張源先之女的說法,她一概否認了除張源先之外所有天師的繼承權,認為這些人都是在胡攪蠻纏,將道教內部搞得烏煙瘴氣。無論是哪個教派,在創立之初都是一心為民,想用自己的力量度化更多的黎民百姓,并且將教派發揚光大,所以誰是正統天師的問題本不該鬧得如此嚴重。
江南坊間傳言,易經八卦共六十四卦,而正統的天師只傳到了六十三代,倒也成了后世津津樂道的一段佳話,有人說是因為不能跟天機匹配,所以正統天師理應在六十三代就銷聲匿跡,結合事實來看也確實如此。
在科技早已高度發展的今天,傳統教派古老的傳承早就遺失大半,隨著人們思想覺悟的普遍提高,文化水平的普及,越來越少的人選擇相信宗教,所以各個教派的分支更是寸步難行。
龍虎山天師之爭隨著時間的流逝早就被人們所逐漸遺忘,而結果在現實面前也顯得不再重要,作為傳承者,將宗教發揚光大遠比名利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