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中將張國華73】
入城式結束后的第二天,最棘手的問題擺在了張國華和譚冠三的面前:再次斷糧。
李覺向張國華報告:“只有一天的糧食了。”
張國華一聽,心想,這已經是第4次即將斷糧了。張國華眼前出現了第一次、第二次斷糧時的情景:
昌都戰役戰役打響前,斷糧斷供已迫在眉睫。時任52師直屬隊指揮長的喬學亭組織軍地人員趕著1000多頭牦牛,馱了100多馱口糧和4萬銀元,途中收留了160名病號(實際上只有11人有病,其余全是因為饑餓走不動)。這100多馱糧食僅解決18軍52師的萬多人和2000多匹騾馬就猶如杯水車薪。部隊被迫分散前進和駐防,每人每天靠供應四兩袋食粉度日。后方部隊組織軍地人員夜以繼日地為前方運糧,男的每人背40—50公斤,女的每人背20公斤,來回6天的路上吃掉10斤,前方部隊特別是154、155團官兵已經靠吃芫根保命了。時值冬季,斷糧已越來越嚴重,部隊只能挖野菜充饑,“糊糊”越喝越稀,饑餓越來越難以忍受,文工隊、美術分隊已出現了有人把貼標語剩下的糨糊喝光的情形。這時,阿沛·阿旺晉美利用自己的影響,籌集了糧食100萬公斤、芫根40萬公斤、牦牛和羊萬頭,這才解了燃眉之急。
18軍進軍西藏途中
當時,張國華把上述情況匯報給鄧小平說:“連康區藏族頭人夏格刀登都說,下大雨,不讓住就不讓住,你們的政策太寬了。”
鄧小平聽了以后指示說:“國華啊,靠政策走路,靠政策吃飯,你們執行得很好嘛!頭人這么認可你們,還怕老百姓不認可嗎。”“就是要寬一點,這個寬是真的,不是假的,是要認真實行的,是為了團結少數民族。有些地方聽到我們的政策,他們也相信。之前有些地方如黑水、蘆花、川西的松潘地區,還半信半疑。這有歷史上的原因……”
第三次斷糧出現在剛剛走過的路上。
那時已過了丁青,部隊繼續向前進,漸漸地進入了“淺山區”。就是雪山看起來似乎低了,然而海拔卻升高了,平均在4000米左右。部隊越向前進,后方的運輸線拉得就越長。物資運不上來,部隊開始斷糧,進軍異常艱苦。許多人不得不靠野菜充饑,只好天天喝“四個眼的稀粥”——人的眼睛與映照在碗里的影子形成四只眼睛,可見粥稀到了何種程度。
張國華還記得,那天下午,部隊大休息,只能喝水壺里的涼水,吃“蛋黃蠟”(一種用面粉和蛋黃做的食品,形似蠟燭)。蛋黃蠟配給的數量有限,一人每次只能吃1根(約1兩重)。雖說蛋黃蠟有營養,但因分量少并不解餓,有的人就大口大口地吞嚼生野菜。張國華看見了,他想,戰士們每天要負重行軍幾十公里,光吃野菜怎么行呢?他心疼他的戰士們,順手從趙謹仁手中拿過一小口袋糌粑說:“來,來,同志們!這是39族頭人送給我的糌粑,就剩這點了,大家都來嘗個鮮吧。”大家一聽說是糌粑,便一齊圍了上去,但很快又慢慢地散開了。
張國華急忙招呼說:“不要走嘛,大家都來嘗嘗,嘗嘗嘛!”一個戰士回答說:“還是首長吃吧,我們不餓。”
張國華心疼地說:“說假話,不餓你們怎么吃生野菜!”
又一個戰士有些頑皮地說:“西藏山高,氣候干燥,吃點野菜去去火。”
引得大家一陣哄笑。
張國華也笑著說:“我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我和譚政委商量好了,到前邊有老鄉的地方,咱們買些牛羊,路上趕著走,到宿營地就殺了吃肉。西藏的牦牛肉可香啦……”
一個大個子戰士高興地說:“太好了,我一頓能吃它個兩三斤!”
張國華笑著說:“到時候當心撐壞了肚皮!”
戰士們七嘴八舌地說:“我寧肯撐死,也不當餓死鬼。首長,挨餓的滋味可真難受啊!”
張國華關心地說:“我知道大家餓了,來先嘗嘗糌粑。”
戰士們你看我,我看你。一個戰士大概餓得實在忍不住了,便說:“首長,我真餓呀。就嘗一小口,就一小口。”
另一個戰士也說:“我也嘗一口。”就這樣,你一口他一口,瞬間就將那一小袋糌粑吃光了。
趙謹仁埋怨說:“什么嘗一嘗,全都給吃光了!”
張國華說:“他們餓呀。”
趙謹仁說:“他們餓,難道你不餓?”又說:“你們一個個的,就知道吃吃吃,你們這么年輕,軍長他有高血壓,心臟也不好,你們知道嗎?”
戰士們一聽,呼啦一下,全圍過來了:
“對不起,首長,你處分我們吧!”
“對不起,首長,我們不知道你身體不好。”
“首長,你有病還走這么遠的路,我們要是知道,打死也不會吃那點糌粑的。”
張國華安慰說:“看到你們一個個的現在的精神,我的病也好了。”
他又轉過身安慰趙謹仁:“你忘了?陳老總有首詩里說‘饑腸轆轆響如鼓,野菜和水煮’嘛。”
趙謹仁說:“野菜,這幾天一到宿營地早就叫人拔光了。”
張國華說:“你不會走遠一點找嘛,活人還能讓尿憋死。”
趙謹人說:“聽說咱們有一個團,已經吃了上萬斤的野菜了。”
張國華語氣沉重地說:“不光他們吃,看來咱們也得準備吃野菜度日了。”
趙謹仁說:“那今天怎么辦?你還沒……”
張國華急忙岔開說:“老辦法,一根蛋黃蠟,半壺涼白開。不!今天是兩根。”
趙謹仁驚喜地問:“兩根?”
張國華說:“是啊,前些天39族頭人請我吃飯,我就把蛋黃蠟省下來了。給,這是給你留的。”說完將兩根蛋黃蠟塞到他手中。
趙謹仁急忙說:“不,不,首長你還沒吃呢。”
張國華說:“我不是說了嗎,兩根蛋黃蠟,半壺涼白開,再把褲帶這么一緊。嘿!到宿營地沒問題。走!”說完,張國華向著前方走去。
張國華在39族地區,一再拜訪頭人,后來征得當地頭人的同意,用銀元買了些青稞和牛羊。常言道“饑不擇食”,即使是白水煮羊肉,每個人也都大口大口地吞嚼。過了好幾天,這沒有食鹽和佐料的水煮羊肉又腥又膻,令人聞到就想嘔吐。即便如此,也得硬著頭皮吃,不然就得挨餓。
在這之前,他們經過一些海拔相對低的地區時,抓地老鼠吃也成為一種辦法。地老鼠很狡猾,跑得又快,抓住它的辦法一是掘地半尺,在洞里把地老鼠捉住。但地老鼠洞遍地皆是,往往從這個洞里挖出來,又逃進別的洞里去。二是用水灌,使地老鼠群集高處,一次可捉得一群。但有時水源較遠,沒水可灌。三是用煙熏,在洞口點燃碎草,把煙扇進洞里,熏出地老鼠。最簡便的方法,用羊皮風箱插入地老鼠洞口,用力鼓風,地老鼠受驚后即從洞內逃出,只需要麻袋將其他洞口堵住,地老鼠便自動進入麻袋。
1951年10月30日,報經西南軍區同意,便于部隊戰勝斷糧的困難,根據張國華的命令,對先期入藏各部隊的駐防位置、任務等作了如下決定:
⑴軍直、獨立支隊大部及154團3營共約3000人駐拉薩。
⑵154團1營11月中旬以后進駐日喀則。154團團直及2營,配以情報、財經、貿易等機關干部,共約1600人進駐江孜,立即展開生產、統戰工作。
⑶154團1營加強獨立支隊一部600余人進駐日喀則,立即展開生產工作,并準備保護班禪回日喀則。
⑷52師師直率軍直炮兵營約2600人駐太昭、則拉宗地區,開展統戰、采購、運輸等工作。
⑸155團團直率兩個營駐少丁—桑達本袞之線,開展統戰、運輸等工作。
⑹155團1個營駐則拉宗,在當地采購就食,如拉薩遇意外情況,該營隨時向拉薩機動。
11月份,張國華即對部隊如何解決吃飯問題作了部署。
當時,進入太昭以西、前后藏地區的部隊,只有軍直屬隊、52師直屬隊、154團、155團、18軍獨立支隊和西北西藏工委。張國華連續給軍后方部隊負責人陳明義發電報:53師、54師和52師156團等部在甘孜以西至昌都等地全力修筑公路,幾個后方辦事處須分別在丁青、波密、昌都等地區開展統戰、運輸等工作。
1951年底,52師駐太昭部隊幾乎斷糧,軍部向噶廈幾經交涉,得其應允,在山南隆子宗、錯那宗撥出(18軍出銀元購買)一部分糧食。155團1營遂于1951年1月移駐隆子。
這樣,隨著軍直、52師師直、154團、155團和獨立支隊各部在拉薩、日喀則、江孜、太昭、沙丁、則拉宗、隆子等地展開,分散過冬,并通過統戰工作,統一采購到部分糧食、肉類、酥油等,加上后司大力組織向西運糧,1951年底至1952年初,18軍先頭入藏部隊初步站住了腳,但遠未站穩腳跟。
進入11月,拉薩的天氣明顯寒冷起來。
斷糧對部隊、工委的威脅越來越大,張國華這才由衷地感到,清軍、蔣軍,為什么都被西藏餓跑了,斷糧在西藏太可怕了。
然而,噶廈在布達拉宮腳下的糧倉里卻堆放著無數糧食,但噶廈的魯康娃說:“漢人想買糧食?那些糧食即使爛了也不給他們。”
經過張經武的交涉,阿沛從中做工作,噶廈答應賣出部分糧食,就是從布達拉宮腳下的倉庫里弄出來的發了霉的青稞。即便這樣,還得吃。
張國華和譚冠三已經又有主意了:既然人家不賣糧食,何不自己動手呢?而且,偉人也指示過了,進藏部隊不能在當地購買太多糧食,以免抬高了當地物價,使老百姓的日子更苦。
經協商,噶廈同意將拉薩西郊那片亂石灘撥給部隊種糧。魯康娃等人聽說解放軍要在那里開荒種菜,哈哈大笑:“他們要在那里種菜?笑話!要能種出菜,以前那些漢人也不會灰溜溜地跑回去了。”
在剛剛入藏撥給的“馬噶薩巴”(新兵營,位于現西藏軍區大院的操場以東)院內,張經武、張國華和譚冠三、王其梅、李覺、劉振國完成初次拜見、走訪、宴請藏政府各重要官員等必要的禮儀后不久,即召開了開荒生產動員大會。干部戰士端坐在各自的背包上,張經武、張國華、譚冠三、李覺、劉振國坐在簡陋的主席臺上,張國華首先簡要地講了開荒生產的重要意義,然后講了今冬立即搶時間開荒的理由。
他說:“現在土凍得還不是很硬,可以翻挖,經過冬季翻地以后,土中的蟲子凍死,明春一塊塊翻過的凍土化凍,土質變松,就得春播,錯過這個時間,再冷就不好翻挖了,將會影響明年的春播。”
接著是譚政委講話,他目光炯炯地掃視了一圈,以他那濃重的湖南口音響亮地說:“同志們!開荒生產,是我們在西藏長期的、經常的任務!”他講到“長期的、經常的”六個字時,聲音特大,語調特意放慢。大家立即意識到,這等于他在六個字下面加了著重號,要引起大家特別注意。會后第三天,張國華、譚冠三率領軍直和駐拉薩的154團3營等部隊在西郊的亂石灘搭起了帳篷。
就在魯康娃等人幸災樂禍等著看笑話的時候,張國華和譚冠三來到了那片亂石灘,他們脫去身上的棉衣,揮鎬挖了第一鎬。上千官兵就在他們身旁,也不約而同地挖了第一鍬,第一鎬,拉薩河畔響起了熱鬧非凡的鍬鎬聲。塵土飛揚,歌聲嘹亮。歌聲傳到了拉薩市區,魯康娃等人幸災樂禍的心理和神情隱隱有了變化:“難道他們真能種出菜?不可能。”又想:“他們真的種出菜了怎么辦?眼下這幫漢人似乎非同小可,昌都完勝我們不說,在路上,現在來到拉薩,竟然有那么多的人站在他們那一邊,難道沒有什么能難住他們?”想到這里,心里就暗暗發虛。
拉薩西郊的亂石灘里,戰士們圍了張國華和譚冠三,他們說:“開荒的活兒交給我們就是了,軍長身體不好,這一路走來政委也太累了,你們回去吧!”
張國華說:“誰說我身體不好?這開荒挖地的活兒啊,你們怕是趕不上我吧。”
譚冠三說:“我和國華啊都是從小就學開荒挖地了,不信我們比比。”
戰士們還是不同意,他:“首長,請你下命令分任務吧!軍長和政委的那一份任務分給我,我就是晚上不睡覺也要完成,相信我吧。”
惡劣的自然環境有意要考驗18軍官兵,從11月中旬開始,天氣就特別寒冷了,早晚溫差相差十多攝氏度。張國華感冒了,很多人都感冒了,但感冒擋不住他們開荒生產的熱潮。張國華和譚冠三經過觀察后商量,開荒的部隊天一亮到達現場,中午飯就在野外將就一頓,天黑了收工。最累的就是張國華了,社會情況很復雜,西藏地方上層一些人仍然拒不承認協議,他們始終還抱有幻想,如果不能把解放軍餓跑,那就趕!張國華白天與干部戰士們一道揮汗開荒,晚上要仔細閱批各種情況。加之還有西藏工委的工作,他更是不能有絲毫的分心,部隊的工作則由譚冠三和李覺傾注更多的精力。因此,張國華幾乎天天都要對譚冠三和李覺說:“政委、老李啊,真是辛苦你們喏!”
為適應高原生活,18軍指戰員們學吃糌粑
譚冠三和李覺勸他別去開荒了,說如果他的身體有個三長兩短,經營西藏事業的損失就無法彌補了。張國華卻說打仗他不怕,走路他不怕,開荒這樣的勞動他有好多年不干了,鍛煉鍛煉也好嘛。近一個月的開荒勞動,對張國華的身體影響很大,昌都戰役七天七夜不睡覺誘發的高血壓和心臟病,經翻越冷拉山的惡劣氣候的侵襲不斷在加重。每天睡覺前,劉醫生都要為他做一次全面的體驗,但張國華總是說不要緊,慢慢恢復。劉醫生沒有說更多的,他知道說什么也沒用,剛剛才進軍到拉薩,就是真的倒下了,他也不會離開西藏去內地治病的。
西藏地方政府那部分分裂分子始終在悄悄關注、打聽著解放軍開荒的進展。他們聽說已經開墾了土地,解放軍官兵現在每天都在拾糞,市區幾乎幾百年沒有清理(那時候,西藏人民還不懂得種菜,即使種,也不會使用糞便,因為糞便種出的菜和糧食是骯臟的)過的糞便,也被他們一筐一筐地背到地里去了。這些分裂分子臉上的冷笑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凝重,他們越來越預感到,他們的力量,加上外國的支持,也怕是不足以實現他們的“目標”了。
偉人、周恩來得知已挺進西藏的部隊正在經歷斷糧的危險時,指示有關部門從廣東調了一批大米經香港走印度加爾各答,再經乃堆拉山口運送給部隊。但這些舉措只能解決一時的問題,并不能徹底解決吃飯問題。大多數連隊已開不起伙,改為班灶,每班每天派兩人上山挖野菜,僅這一年,1個營就挖野菜150萬公斤。這期間,部隊普遍出現了黨員讓飯,黨員喝一碗就走,讓群眾多吃一點的情形。在施工、行軍、訓練中看到黨員餓得直不起腰來,群眾也主動少吃,說要餓一起餓,一起同甘共苦戰勝困難。甚至有老戰士們無奈地說:“只要能吃飽飯,長期建藏,埋在西藏心甘情愿。”
18軍從11月中旬到12月13日,共開荒2300畝。這期間,張國華、譚冠三想起了偉人提出的“進軍西藏、三年一換,以勵士氣”,如果真的實施3年一換,新進藏又要適應高原環境和氣候,你來我往,西藏的建設怎么搞呢?不少干部戰士也想起了偉人當初的指示完全是出于對他們無限的愛護,如果我們干滿3年真的回內地了,西藏這片祖國的領土還須有人來守衛,來建設,等他們適應過來了,又該回內地了,這樣怎么行呢?于是,軍區警衛營官兵和155團一些干部戰士在拉薩西郊開荒現場,咬破手指寫血書給偉人,要求“長期建藏,邊疆為家”。這樣的思想,張國華和譚冠三在進軍拉薩的路上已經有所考慮了,只是當時的時機還不成熟,于是只是在教育時提到了這一思想,并未作具體的嚴格的要求,畢竟,親眼看著干部戰士們從四川走到西藏,經歷了太多了苦難,不忍心啊。
西藏軍區在八一農場種植的卷心菜喜獲豐收
這天,張國華興奮不已,他為自己統領的18軍里有這樣忠誠無私的干部戰士而自豪。張國華很少這樣興奮,他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幅美麗新西藏巨大畫卷。他對戰士干部們說道:“現在我們開荒生產是為了保命,將來,我們還要在西藏發展大規模的農業生產,種小麥、玉米、土豆,還可以種蘋果、種草、種樹,把西藏建設得跟四川一樣美麗嘛!”
這一席話,讓在場的干部戰士大聲喊著:“好!好!”
譚冠三趁機在開荒現場給大家講偉人為什么提出了“3年一換”,而今又為什么要長期建藏,一時間,2000多人在開荒現場熱血沸騰,他們振臂高呼:“長期建藏,邊疆為家。”
很快,“長期建藏,邊疆為家”的思想正式以文件的形式下發部隊,沒有一名干部、戰士再想著3年一換了。
1953年至1954年,后方部隊和民工加緊修筑康藏、青藏公路,部隊干部戰士、民工發出的“讓高山低頭,叫河水讓路”的豪邁誓言,很快傳到駐藏部隊了,那天夜里,張國華在日記本上寫下了幾行小字:從吃大苦、耐大勞,到長期建藏,邊疆為家;從以苦為榮,以苦為樂到讓高山低頭,叫河水讓路,這就是我們18軍的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后來,18軍健在的老人們動情地說:“這就是,‘老西藏精神’的核心內容(核心內容之一)啊!”
不久,從內地運到西藏的大米源源不斷,部隊官兵終于可以敞開肚皮吃飯了。可吃了不到兩天,聽說國家處于非常困難時期,廣大官兵又舍不得吃了,他們主動要求把供應量降到原來的標準。一些貴族和頭人看在心里,喜在心頭,他們說從來沒見過這樣的部隊。但是,不能讓金珠瑪米挨餓啊!當他們送來青稞、豇豆、牛羊時,部隊全論質按斤付款,并提出“寧可餓斷腸,不拿群眾一粒糧”的口號。
1952年七、八月間,18軍先后在拉薩市西郊建起了“八一農業試驗場”、“七一農場”,為西藏農業開啟了新紀元。
(未完待續)
【注:《井岡山上走出的“井岡山”——張國華傳》作者尚有少量存書。如有需要者可私信留言聯系。參加對印反擊戰或者18軍的老戰士,作者敬贈此書,贈完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