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法新社(AFP)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冠狀病毒大流行使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數十年來首次收縮之后,中國在第二季度恢復了增長。
來自11家機構的分析師的調查顯示,中國的經濟增長率為1.3%,與去年公布的6.1%的增長相距甚遠,但其狀況要好于仍在應對危機蔓延的其他國家。
分析師預測,中國將是今年唯一一個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部分原因是它首先受到了COVID-19的打擊,因此也率先復蘇。
法新社調查的經濟學家預計,中國全年將增長1.7%,而IMF則預測全球經濟將收縮。
4月至6月期間的增長數據將在周四發布。
為了控制住病毒,政府基本上關閉了整個國家幾個月,工廠停工,工人呆在家里,限制旅行。
但隨著中國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疫情,并在4月份結束了對湖北和武漢的封鎖,經濟活動已經恢復。
上個月,北京爆發了一場疫情,當局只能采取非常有限的限制措施。 穆迪分析(Moody's Analytics)的徐曉春表示,在首都北京進行的大規模測試和有針對性的封鎖減少了對經濟的破壞,這讓投資者“平靜地相信,隨著中國繼續重啟經濟,中國已經做好準備,防止第二波傳染病的全面爆發”。
高度不確定性
在今年前三個月經濟下滑6.8%(自1990年代初中國開始統計季度數據以來的首次收縮)之后,政府已將重點轉向穩定就業和確保生活水平。
它提高了預算赤字目標,并撥出了1萬億元人民幣(1400億美元)的政府債券來控制COVID-19,以支持受病毒影響的企業。
牛津經濟研究院的首席經濟學家湯米·吳(Tommy Wu)預計,中國將從第二季度開始繼續復蘇,“因為它不再受到供應方面的干擾,”工廠得以重生。
國際金融研究所(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中國研究部主任馬京華(Gene Ma)說,中國經濟復蘇背后的另一個因素是以工業為基礎的經濟。
馬京華說:“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后,工業部門的復蘇會比服務業更快。”
但徐曉春表示,未來仍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外部需求放緩將如何抑制經濟復蘇,還有待觀察。”
由于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打擊,外部需求一直在降溫,官員們再次呼吁企業將目光轉向國內市場。
其他風險包括美國。徐曉春說,中美之間在網絡安全、貿易和香港國家安全法等問題上的緊張關系,有可能重新引發激烈的貿易戰。
?匯豐銀行(HSBC)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屈宏斌預計,經濟復蘇將是“不平衡的”,基礎設施和其他公共投資將出現回升,但私營部門投資的復蘇“仍然緩慢”。
屈宏斌補充說,消費者支出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預計將落后于經濟復蘇,“在缺乏針對受影響工人和家庭的龐大財政救助計劃的情況下”,消費者支出受到了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