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時間里,無論是巨頭公司還是創業公司,面對人口紅利的消失,都陷入了受困增長乏力的境地。
在拼多多之前,淘寶、京東二分天下,市場上大多數人都認為,電商格局已定,不會再有什么機會了。
而拼多多就是在這片紅海當中,活生生地裂變出了一條自己的路。
給你列出幾組數據感受一下拼多多有多“拼”:
- 平臺成交總額GMV:
GMV突破1000億,京東用了10年,淘寶用了5年,而拼多多只用了2年,算是創了電商行業的新紀錄。
拼多多跑得太快了 ,3年,3億用戶,然后就上市了,而且IPO當天市值就達到京東的一半,288億美元。
彼時,很多人對拼多多的印象,還只停留在電梯廣告里 “拼多多,拼多多,拼得多,省得多”這句魔性的廣告音上。
看到拼多多上市,感覺就像是從天而降了一家電商公司,在你還沒注意的時候,莫名其妙的就做大了,還跑到納斯達克去上市了。
一時間,外界對拼多多更多的是誤解和非議----
增長這么快,全憑假貨瘋狂賣...
拼多多利用人性,放大了占便宜的心理,收割熟人關系網...
淘寶CEO和京東劉強東也出來表態,拼多多和自己根本不在一個級別上,不要拿TA和我們作對比。
輿論對拼多多非常不利,上市的第一個月,市值就大概蒸發掉了35%。很多人翹起小腳,等著看笑話。
后來的故事證明:當置身于時間的長河中,一切都會逐漸分明起來。
- 2020年Q1季報公布,成績單亮瞎了那些看笑話的人的眼~
拼多多的活躍用戶數達到了6.28億。同期,淘寶的活躍用戶數是7.26億。從“0”起步,到現在的“6.28億”用戶,拼多多只用了不到5年的時間,再次創造了電商行業新紀錄。
淘寶活躍用戶數7.26億、活躍用戶增長率為2.1%;拼多多活躍用戶增長率7.3%。總量上看,拼多多的活躍用戶距離淘寶只有1億,但其增長率仍然是淘寶的3倍。
拼多多活躍買家的年均消費達到1842.4元,同比增長47%。GMV達到11572億元,較2019年同期增長了108%。
拼多多收入達到65.41億元,較2019年同期增長44%。
更值得注意的是,截至一季度末,這家公司的賬上還趴著 426億元現金!
用黃崢的話說:“拼多多一直在爆,沒有在某一個階段停留太長時間,所以沒有留給別人模仿和追趕的機會”。
就是這么一家一直在爆的傳奇公司,在中概股組團回歸的大潮里,終于不再獨樹一幟,選擇了跟風回歸。
拼多多值不值得出手?我們好好品一下!
在一個看似沒有任何機會的飽和競爭領域,黃崢看到了什么與眾不同的內容?有什么與眾不同的思考方式?帶領拼多多從0走到了6.28億?
內容有點多,除了市場上能看到的傳聞和故事,還有一些稍顯晦澀的創新理論分析,不過當你看完全文,一定會對拼多多、對商業有新的體會。
1、拼多多的低端顛覆式創新
有一種創新,叫低端顛覆式創新
這個經典創新理論是哈佛大學克里斯坦森教授提出的。
克里斯坦森教授告訴創業的小公司們一個機會:
- 從需求出發:去關注大眾市場,做顛覆式創新----用一個相對比較差的技術、模式,但方便、簡單、便宜。
- 技術是進步的:用一個新的、低端技術,先滿足低端客戶的需求,再自然的顛覆巨頭----
什么意思呢?
打個比方:比如一家汽車廠商,把90%的研發費用都花在了提高最后那10%的性能上,可用這個技術生產出來的車,只有很少的人去買,因為大多數買車的人根本不需要這么好的車。
對于大多數普通用戶來說,這車實在是太貴了、太麻煩了、太復雜了。
這輛車在技術上最后提高的那10%,對于大多普通用戶來說,就是性能過度。
你做的太好了,反而滿足不了大眾市場的需求,變成了服務少數高端人群的工具。
因此,當技術滿足了高端市場的需求,低端市場就會出現未被滿足的空白地帶。
在京東、淘寶都在升級自己的戰略,推動消費者升級,提高平均單次購買額,淘寶專門開設天貓品牌旗艦店,銷售品牌商品,
在此背景下,低端市場留出了巨大的空白。
總理在今年兩會上,還說“有6億人收入也就1000元”,可見也佐證了中國普通老百姓收入水平并不高。
這些收入不高或者價格敏感性的客戶,在淘寶和京東升級戰略放棄低端市場之際,迫切需要一個更好的電商平臺來滿足其需求。
美國留學回來的黃崢看到了機會,他一頭鉆進二三線市場、農村市場,開拓不被重視的所謂低端市場,甚至撿回了淘寶打假擠出的市場。
黃崢幾乎沒有花很大費用搭建自己的平臺,巧妙借助了微信朋友圈等現成的平臺,組合式低端顛覆模式十分簡單有效。
- 買家,是網購不到便宜貨的低消費人群;
- 賣家,是被淘寶和京東拋棄的低端供應鏈;
- 連接方式,流量紅利消失,做流量太貴,干脆就拿微信做好的流量池來直接用,靠微信拼團連接起買家和賣家。
梁寧說“絕大多數人是不愿意做選擇的”。拼團剛好解決了這個問題,熟人推薦、拼團低價、幫忙砍價、助力免單,拼團是在做購物,更是在做社交。
在整個購物過程中,拼多多沒有流量,流量是用戶自己的;也沒有倉儲物流,倉儲物流是商戶的。拼多多只是一個拼團工具。
二、拼多多持續增長的邏輯
大家對拼多多的爭議點之一就是拼多多通過補貼產生低價吸引顧客,一旦補貼停止,顧客就會離去,補貼并不創造長期價值。一旦補貼取消,拼多多就會淪為“小一號的淘寶”
那這個觀點夠不夠客觀理性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 一方面,上述觀點沒有搞清楚一個基本事實:
拼多多的百億補貼主要適用于“大牌”,即通過品牌詞搜索獲得銷售量——例如依云礦泉水、任天堂Switch游戲機、嬌蘭小黑裙香水、耐克Air Jordan運動鞋,等等。
而拼多多上面的大部分便宜貨屬于“白牌”,即主要通過品類詞搜索獲得銷售量——例如在插線板、紙巾、普通襪子等。農產品之類的大宗商品絕大部分也可歸類于白牌。這部分是不需要補貼的商品,而且特別適合“薄利多銷”打造爆款,進而激起復購欲望。
- 另一方面,“飛輪效應”告訴我們:低價的結果不是一次性的購買行為,而是一系列正反饋效應的起點:
低價能夠帶來更多的顧客,更多的購買行為,這樣才能強烈地吸引更多的商家入駐,逐步打破其他平臺對商家的壟斷,提供更豐富的商品選擇。
更多的商家入駐將帶給用戶更多的商品選擇,從而帶來更多的購買行為,并逐步培養起用戶的信任度。
更多的購買行為能夠攤薄成本,繼而降低價格。譬如賣出去200多萬把的雨傘肯定比10萬把更低。
因此,低價將是拼多多未來重要的競爭策略,助推公司各項業務良性循環發展。
三、拼多多的未來進化
----低流量成本
在流量爭奪時代,拼多多的最大優勢還是裂變帶來低流量成本。
拼多多發展早期,通過微信拼團的獲客成本是1塊錢;
上市前12個月,獲客成本是61塊錢,這里面包含了品牌費用。
此時,淘寶和京東的獲客成本是300塊錢。
到了2019年,拼多多獲得一個用戶需要花143塊錢,淘寶要花536元,京東花757元。
----向中高端滲透
- 關于賣家
財經小晚說:
極低價格需要極低成本,極低成本如何保證品質呢?
黃崢說:
我們正在通過升級供應鏈和打擊假貨來提高商品質量,全國可能沒有誰比我們更努力打造這個平臺了。
2018年7月,拼多多公布了定向品牌招商廣告;
2018年8月31日,APP改版,首頁正中位置出現“品牌館”;
2019年,開啟“百億補貼”計劃, 3C數碼、潮鞋、海淘舶來品成為補貼商品;
2020年4月,拼多多與國內兩大權威球鞋鑒別平臺“get”“知解”達成鑒別服務合作。同時,也上線了個人賣家的寄賣服務。
- 關于買家
記者曾經問黃崢:
“拼多多的低價策略吸引的是價格敏感的用戶,這意味著中高端人群也許永遠不會上拼多多”
黃崢說:
“我們吸引的是追求高性價比的人群,這跟他的消費能力沒關系,只有傳統公司才會用一線、二線、三線來劃分人群,拼多多滿足的,是一個人的很多面”
的確是,所有人都喜歡便宜實惠,只是每個人對便宜實惠的看法是不一樣的。
剛開始,拼多多只能提供質量一般、但是價格極低的商品,因此在低端市場受到了歡迎。
隨著拼多多逐步開始提供品質更好,價格便宜的商品,主流市場的客戶也逐漸感受到了便宜實惠,紛紛開始使用拼多多。
從數據上也能看到這個趨勢:
2019年第二季度,拼多多的一、二線城市GMV占比,猛增至48%。
參考一下沃爾瑪的發展歷史,我們會看到類似的情況。
沃爾瑪的營銷策略就是低價策略,天天都是低價。
早期的發展戰略是采取“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在美國廣大的中小城市發展連鎖店,直到公司足夠強大以后才進軍大中城市。
這個戰略非常成功,沃爾瑪持續保持高速增長。但是在沃爾瑪發展早期,美國大中城市老百姓對沃爾瑪印象不佳,覺得它是一家小城鎮的廉價超市,產品質量都一般。
四、尾聲
在所有中國互聯網公司當中,想必拼多多是引發爭議最大的一個。
直到兩三天前,還有人對我嚴肅地抱怨:拼多多的商業模式是不可持續的,甚至是有害的,因為它違背了“消費升級”的大局,純粹是依靠補貼換客戶等等。
而我想說的是,
中國從來不是微博體現的那個“人人悅己,光鮮亮麗”的樣子,
不是知乎體現的那個“人均985,年薪百萬,剛下飛機”的樣子,
不是豆瓣體現的那個“人人讀過卡夫卡,全都喜歡村上春樹”的樣子,
也不是小紅書體現的那個“一年之內炫耀自己買了法拉利的人比法拉利年產量還多”的樣子。
拼多多在用戶端的未來,仍有很大想象力。
財經小晚在采訪黃崢的時候曾問道:
“你在哪些方面會比別人強?”
黃崢說:
“我可能只在一個方面比少數人強一點兒,我能隔絕外部壓力,回歸本原,理性思考的能力,有時候有點逆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