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走遍祖國大好河山,領略無數綺麗風景,一路行走,一路成長。我們知道,如今很多的寺廟都是開門迎接香客,這也導致很多寺廟商業化越來越嚴重。今天,筆者要和朋友們介紹的這座寺廟就很特殊了,五百年來不開門不受香,那么這些僧人怎么辦呢?
這座寺廟就是承恩寺,位于北京石景山區模式口大街東部,始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司禮監太監溫祥興建,正德八年(1513年)竣工。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9000平方米,寺東為三界伏魔大帝廟,西為龍王廟。一般的寺廟以紅墻為界限,青磚為墻體,以維護寺里的安全。但是,承恩寺的墻體是卻是虎皮石墻體,周圍還設置了四個碉堡,它們之間還有暗道相連接,仿若軍事用的碉堡。這也顯示出了這座寺廟的不尋常。
關于承恩寺的傳說有很多,承恩寺在北京是非常有名的,作為寺廟,占地面積不小,從外面看比較老舊,外面門上的油漆都有點剝落。承恩寺有五絕,分別是壁畫、碉樓、鐘鼓樓、人字柏和上馬石。承恩寺在歷史上記載是被重修了三次的,所以相比在之前,應該是沒有那么神秘的。
承恩寺占地三四十畝,除山門是紅墻外,其余三面均以高大石墻環繞。與眾不同的是,該寺院前后左右分布著四座十米高的古碉樓,就象金剛力士般拱護著古剎。古碉樓石砌,村民們也稱箭樓。它呈長方形,底長12米,寬約9米,殘高8.2米,推測完整時應高達十米。上下分為三層,墻體逐漸上收,底層墻壁厚達1.52米。周邊是環形拱道,拱頂為磚,有石階通往上一層。
那么,作為一座寺廟,承恩寺為何不開門迎客呢?僧人又怎么生活呢?原來,據筆者了解,承恩寺在古時是一座皇家寺廟,那里只接待富貴人家與來自皇室的成員,一般普通老百姓壓根就沒有進門的資格,但到了后來的朝代更換,有名有利的達官貴人也不來這座寺廟了,但是這座寺廟卻仍保持原來的規矩,只接待達官貴人,不接受普通百姓的祭拜。慢慢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也都不愿意來承恩寺禮拜了,這座寺廟便只能自己欣賞自己的寺門了,只能閉門,就這樣到現在已經閉門五百多年了。至于僧人的話,他們一般都可以自己種植蔬菜或者外出化緣來滿足日常。
如今的中國也有很多寺廟,香火非常的旺盛,游客和信徒都非常的多,比如非常著名的杭州靈隱寺和河南的少林寺,這兩所寺廟的名氣是非常的大,香火也是非常的旺盛。而對于承恩寺的這種做法有的人表示難以理解,而且這里沒有那么多的信徒和旺盛的香火,不做道場,不受香火,不開廟,這是這座寺廟的''三不''原則。對此,你們怎么看這種做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