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時,朋友問我有沒有去塘棲古鎮,我說沒有,我甚至未曾聽過它。他說可以去看看,鎮上有座橋,你應該喜歡。
我倒是喜歡江南古鎮的,它們獨樹一幟,將時光鐫刻在身體里。沒什么能比古鎮更讓人唏噓的了,在封建王朝最輝煌時誕生,也在封建王朝最落寞時沒落,讀懂運河,也就讀懂了半個古代中國。
塘棲在余杭,離市區有點遠,我查了下公交,要轉兩次車,1個半小時。那也得去呀,自古風景都在人跡罕至處。不知為何,杭州公交班次很慢,第二輛公交等了30分鐘才到。
路途漫長,我閉眼休息了會,再次睜開時,車輛已駛入一片綠色稻田,房屋低矮稀少,道路狹窄破舊。車輛遠離了市區,那么塘棲也就快到了。
公交在一處荒地把我放下,我環顧一周,找到了對面返程車站,常年在外,我做什么事都考慮怎么退場。
走了幾百米,眼前浮現一座牌坊,上寫“塘棲古鎮”。游客真的不多,冷冷清清,我走在青石板路上,默默想著古鎮的故事。
塘棲始建于北宋,最初是一個小漁村,當地人出船捕魚為生,元朝時官塘運河被拓寬,人們沿塘而棲,小鎮才初現雛形,古鎮之名也由此而來。明代弘治年間,廣濟橋的修建使兩岸連為整體,于是開始了騰飛。
此時的塘棲商賈云集,帆桅林立,富甲一方,有“江南十大名鎮之首”美名。《唐棲志》記載:“其自杭而往者,至此少休;自嘉秀而來者,亦至此而泊宿,水陸輻輳,商家鱗集,臨河兩岸,市肆萃焉”。
清朝末期,運河久經戰亂而淤塞,加之海運興起,京杭運河被迫退出了舞臺。落寞后的塘棲逐漸被人遺忘,直到古鎮熱時才被人想起,無奈江南古鎮太多,塘棲因規模不大,名氣也一直起不來。
塘棲確實不大,一座石橋,一個御碑,一條廊檐,便是所有看點。其中最珍貴的便是廣濟橋,不夸張地說,古鎮就是靠這座古橋撐起來的。
廣濟橋始建于1498年,全長83米,寬4米,南北各設臺階80級。整座橋不用一釘一鉚,全用武康石砌成,渾然一體,端莊秀麗。
這是京杭運河上現存唯一七孔石拱橋,橋身巨大,姿態雄偉,猶如長虹臥波,雖滄桑斑駁,卻依舊堅挺。
腳踩500多年前的石橋,你會覺得自己踏入了明朝時光,當年的石塊紋理清晰可見,耳旁似乎傳來運糧船只的吆喝。
廣濟橋是貨真價實的古跡,橋欄上刻有卷云紋抱鼓石,有望柱63根,四角望柱上刻有覆蓮,大運河申報世界遺產成功時,廣濟橋便位列其中。
這座橋的誕生,要感謝一位商人陳守清。他第一次路過塘棲時,原橋幾經坍塌,偶有壯膽者路過,稍有不慎便墜入河中。陳守清目睹之后發誓修橋,將所有積蓄拿出,但遠遠不夠,之后毅然削發為僧,拋妻離子,奔走四方化緣籌錢。
可河道寬闊,修橋需巨資,陳守清又走進京城,四處求助,感動了無數官員和百姓,大家紛紛捐款,終于湊夠了資金。
大橋落成后資金有剩余,陳守清沒想過自己,又將剩余銀兩化為了兩座石拱橋。很難理解陳守清的想法,他是鄞縣人,只是外地商客,卻不惜拋家棄子,耗費畢生財富為塘棲留下了一座古橋。
好在塘棲人是記得他的,廣濟橋旁立有他的雕塑,陳守清手持書卷,目光堅定地看著遠方,似乎在欣賞自己的杰作。
這個杰作改變了陳守清的命運,也改變了塘棲的命運?!短茥尽分杏涊d:“河開矣,橋筑矣,市聚矣”,有了它才有了“古鎮之首”的繁華。
我看著它,就像看到了塘棲的魂,有橋在,古鎮就永遠不會落下帷幕。
“市門相向鎖長虹,畫舸奔云趁晚風”,這句描寫塘棲繁華的詩,如今已成往事。古鎮街道上,只剩下當地美食,往日過往船只、燈若星河的景象,不會再現了。
塘棲美食很有意思,有一個粢毛肉圓,是當地招待客人名菜,用肉和糯米做成。它外表晶瑩潤玉,透明如珠,看起來是甜的,其實是咸的肉餡。
適逢端午假期,塘棲各家各戶都在包粽子,粽子味道千奇百怪,最多的卻是五花肉粽。我一個北方人,是斷然吃不得咸粽子的,一入口便反胃,倒是蜜棗粽子合我胃口。
塘棲東端有處御碑碼頭,是乾隆爺下江南時登岸觀賞之地。乾隆皇帝一生6下江南,游覽無數美景,美景沾染了龍氣,也就變得更有名了,這是中國景區的特征。碼頭留有御碑,記錄著當年的盛況。
塘棲還是比較原生態的,商業化沒那么嚴重,酒吧更是看不到。馬頭墻式的二層朱房里,都是原住民在住,他們世世代代在此為生,守護著一方土地。
鎮內有個百年匯昌,是家售賣糕點的百年老店,創始于清朝嘉慶五年(1800年),店內所產蜜餞、蠟燭多為貢品,光緒年間還是故宮的指定供貨商。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如今清王朝已逝,這些貢品也只能從深宮大院,“流落”向了民間。
古鎮沿岸建有長長的廊檐,落成在屋檐里面,自成街道,俗稱“過街樓”。廊檐街好處頗多,遮風擋雨,搬運貨物,深受古時商販喜愛。塘棲的過街樓之長,江南水鄉找不出第二家,有“跑過三關六碼頭,不及塘棲廊檐頭”的美譽。
我在塘棲待了2個小時,優哉游哉,感受江南煙雨的婉約柔情,臨走之時,回望廣濟橋的雄厚,我想我會一直記著它的。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塘棲古鎮,不收門票。
交通:在杭州市區乘坐350路、487路,到張家墩下,步行800米即到。
作者:林清鹿,知名旅行家!跟我一起感受壯美山河、領略百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