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儀(697—781),漢族,華州鄭縣人。祖籍山西汾陽。唐代著名的軍事家。
郭子儀是武舉出身,身高七尺三寸,勇武不凡,富有謀略。安史之亂時,他被任命為朔方節度使,在河北打敗叛軍史思明。
唐代宗時,叛將仆固懷恩勾引吐蕃攻打唐軍。郭子儀正確采取了結盟回紇、打擊吐蕃的策略,保衛了國家的安寧。
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以84歲的高齡才告別沙場。天下因為有他而獲得安寧達20多年。他“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在舉國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聲譽。
郭子儀有八子八女。八子為:郭曜、郭旰、郭晞、郭昢、郭晤、郭曖、郭曙、郭映。
其中,大兒子郭曜,襲代國公,太子賓客。
二兒子郭旰,在討伐安史之亂時戰死。
三兒子郭晞,隨父征伐,屢建戰功,后來任御史中丞、轉御史大夫,累封趙國公,逝世后追贈兵部尚書。
第四個兒子郭昢和第五個兒子郭晤沒有相應的一些歷史資料。
六兒子郭曖,娶唐代宗女兒升平公主,為當朝駙馬都尉,之后又官至太常卿,封清源縣侯,襲封代國公。死后被朝廷贈尚書左仆射(宰相)。
第七個兒子郭曙曾經在朱泚之亂中立有戰功,擢升為金吾大將軍,封祁國公。
至于小兒子郭映,曾任太子左諭德。
綜上可以看出,郭子儀的八個兒子幾乎都是鐵骨錚錚的漢子,跟隨郭子儀為國捐軀,保衛國家統一作出了開很大的貢獻。
而郭子儀的八個女兒也是集美貌與才能并重的女子,根據史料記載,郭子儀一女郭氏為唐憲宗郭皇后,生唐穆宗。
郭子儀的另外七個女兒,她們的夫君都是朝廷中的達官貴人。
孫子輩中,郭曜子郭鋒(《舊唐書》記作郭鉾),百戶云。郭晞長子郭鋼,累封趙國公,贈兵部尚書。
那么郭子儀后人現在大致都在哪里呢?從郭氏家譜處入手,想要知道郭子儀子孫后代的分布并不是一件難事。
郭子儀的子孫在唐宋時期主要是在陜西的板橋郭村等地。郭子儀曾經被封為“汾陽王”,汾陽就在陜西省。
后來,因為戰亂和朝代更替,郭子儀的后代遷徙到全國各地,甚至海外,遍布范圍極廣。
郭子儀長子郭曜后裔有兩支遷徙。一支是在唐朝末期遷到現在的河南和福建,到明朝中期,這一分支的郭子儀后代都陸續遷往了海外。另一支則是在五代十國的時候,才遷到現在的江蘇南京,到了宋朝和元朝時期,這一分支的郭子儀后代又遷往江西和廣東,因廣東臨海,這些郭子儀后代就又有部分遷往海外,總的說長子這一代很多人都到海外去了。
郭子儀三兒子郭晞的后代遷移分為三支,主要遷往了泉州惠安、福建漳州以及浙江龍溪。
郭子儀六兒子郭曖是醉打金枝故事的主人公,是唐朝末期的駙馬,這一支的后裔因為公主的關系,家族衍生的十分龐大,而遷移情況大致分為有七支遷徙:第一支遷到江西。第二支在五代時前往杭州富陽,由富陽遷到福州,由福州遷出海外。第三支在五代時遷到山西,后子孫散居在南方各地。第四支在五代時遷到山西,由山西遷到安徽。第五支遷到安徽后,由安徽遷到江蘇。第六支因汾州大雨山崩,遷其附近。第七支遷到江蘇,由江蘇到湖南,在從湖南到四川、貴州、廣西各地。
郭子儀七子郭曙的一支從汾陽遷到河南,再到寧波鄞縣。
至于郭子儀小兒子郭映的后代,則遷往了現在的江西定南洪洲,當地還有一個有名的郭氏家族,叫做洪洲郭氏家族。
由此可見,郭子儀后人的體系十分龐大,而且大都從北方轉移到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