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都知道,故宮是明清兩個朝代皇帝居住的地方,又叫紫禁城。要是稍微再多了解點歷史,就知道在明清以前,皇帝居住的地方,叫大內或者(內)皇城。
而且去過故宮的人都知道,城墻以內,幾乎都是紅磚黃瓦,放眼看不到一絲紫色,為何反而叫紫禁城呢?
其實,這個和中國傳統的天人感應有著莫大的關系。
由于從地球上觀測時,北極星的位置和亮度相對比較穩定。因此古人觀察星空,會發現所有的星星都圍繞北極星旋轉,這個位置被認為是“運乎中央,臨制四方”,是天帝所在的宮殿。
如《論語·為政》載:“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另一方面,古人認為“紫氣”是祥瑞之氣,將其視作帝王、圣賢和寶物出現的先兆。中國古代也往往以紫衣為貴服,將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稱為“紫海”,傳說中的“仙人”稱為“紫皇”。
《廣雅·釋天》曰:“天宮謂之紫宮”,因此古人就自然而然地將北極星所在稱為“紫宮”、“紫垣”(《史記·天官書》),即為“天帝所居”。
接著,古人繼續將北極星周圍的星空劃分成三個區,紫微星據天之正中,位置永恒不變,至尊至貴,最中心的區域因此叫紫微垣。
垣,就是城墻的意思,一邊七顆星,一邊八顆星,圍墻好像把北極星和北斗七星圍在里面。
在紫微身邊身邊有太微垣、和天市垣,在夜空中最為明亮,即紫微三垣。
在三垣之外,是二十八宿,二十八宿組成了青龍白虎,
我們知道,皇帝是天子,代天牧民。
天上人間,一舉一動都息息相關。
傳說光武帝劉秀稱帝以后,思念老同學嚴光,將其召來宮中,夜間兩人睡在一起,嚴光不知不覺中把腳蹺到劉秀的身上。
結果第二天上朝的時候,負責觀察星象的官員慌慌張張上奏,昨天夜里有“客星犯御座甚急”,意思就是有流星穿過紫微。
沒想到,劉秀聽了之后,哈哈大笑,沒有關系,這是嚴光和我共眠。
傳說歸傳說,隋煬帝營建東都的時候,宮城號為“紫微城”,則天門樓觀號“紫微觀”,宮城南部呈凸字形的形態則附會“紫垣曲折”(相應外朝廣場與官署所在的皇城號“太微城”,皇城五門的名號與《晉書·天文志》所列太微垣南五門完全一致)。
唐朝的時候,長安城中建有太極宮、大明宮和興慶宮,這3處宮殿和天空中的三垣相匹配。
大明宮寢區正殿首啟“紫宸殿”名號以后,其作為寢區正殿之名一直沿用到南宋,甚至影響到了日本。
此外,唐玄宗時把中書省叫紫微省,中書令叫紫微令。
到了明朝,營造皇宮,紫微三垣對應到紫禁城里,就有了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
其中,太和殿和天上天帝所在位置相對,以它為中心,后面是天子在后宮經常居住的地方。原來只有乾清宮和坤寧宮,后來為了取紫微垣的名字,中間增加一個交泰殿,成了三殿。
東面造了六宮,西面造了六宮,再加上乾清、交泰、坤寧三殿,正好十五個建筑,呼應天上紫微垣的十五顆星。
前面說了“紫”,再說“禁”,在秦漢時,皇宮叫禁中、禁城。
“天子所居”以“門戶有禁,非侍御不得入”而號曰“禁中”(蔡邕《獨斷》),以后歷朝歷代,時不時就會用“禁”來指代皇宮。
唐詩中有很多提到“紫禁”,如駱賓王詩中寫道,“紫禁終難叫,朱門不易排”,韓愈有“先朝親與會龍華,紫禁鳴鐘白日斜”,白居易也有“朝從紫禁歸,暮出青門去”的句子。
“紫禁城”,所謂法天象地之“紫”+法度森嚴之“禁”。
不過正式得名,是明代萬歷年間,修訂《大明會典》時,才官方出現了“紫禁城”的說法,
此后,雖然經歷了明清易代,“紫禁城”的名稱一直沿襲了下來。
直到1925年,馮玉祥部將鹿鐘麟將溥儀驅逐出宮,“紫禁城”從此被稱為“故宮”,意思是前朝的皇宮。
算起來,從明朝永樂十八年建成,到宣統三年溥儀遜位,前后一共有24個皇帝住在這個叫“紫禁城”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