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千龍網
7月23日,對于鹿邑縣網點被舉報用假人安檢一事,中通快遞向中新經緯客戶端再次回應稱,經查明,河南鹿邑縣網點存在快遞安檢操作違法違規的問題,相關網點已停業。(中新經緯客戶端 7月23日)
據統計,今年,在疫情沖擊之下,快遞業務量逆勢上漲完成338.8億件,增長22.05%。快遞在帶給人們便利的同時,也極有可能成為毒品、槍支彈藥、易燃易爆危險品的運輸途徑,因此保障安全,是居民所盼,更是快遞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共同責任。
安檢“替身”事件,暴露出快遞企業風險意識薄弱。不可否認,快遞網點遍布全網,安檢員需求量極大,對于企業而言,安檢員的工資確實是非常大的一筆支出,用假人替代的確可以達到節省成本的目的。但是,節省成本的同時,卻為企業埋下了法律風險。試想如果從“替身”手里過去的快件出現安全問題,責任將由誰承擔?毫無疑問,“替身”不可能承擔責任,踩雷的只能是快遞企業,那時候支出的不僅是安檢員的工資,還會有其他一系列不可預估的損失,一旦出現問題,就會“吃不了兜著走”。
杜絕安檢“替身”,還需多管齊下。一方面加強監督檢查。國家有關部門出臺了不少關于安全管理的規定,在要求各快遞企業嚴格遵守的同時,相關部門也應進一步加強宣傳和執法檢查力度,讓安全法規有令必行。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安檢人員的培訓。快遞安檢員是一個專業性非常強的工作。“違禁品和危險品種類繁多(十四大類違禁品),需要能準確識別出X光機圖片中的物品形狀、種類,比如一瓶液體,是常見的化妝品,還是航空禁運品,都需要專業知識的判斷積累。建議開展相關培訓,讓安檢員持證上崗。
安全檢查絕非兒戲,安檢背后對應的就是安全。只有攜起手來,共同出擊,落實安全法規,杜絕安檢“替身”,才能守好快遞安全的第一道防線,將危險快遞攔截在門檻之外,還民眾一個安全的購物環境。(文/劉欣)
責任編輯: 徐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