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壽縣-
時隔29年,壽縣古老封門再次開啟
大雨,或許不會像蘇打綠《小情歌》里唱的一樣,讓整座城市顛倒;但它可能會讓一座城市出現內澇。
或是河流水倒灌,或是城內排水系統不暢引起的積水。
只是,無論什么樣的原因,連日大雨總是能輕易讓一座城市“煩惱”。
然而,在安徽壽縣,這座古城卻因為有了封門的守護,即便遭遇洪水無數,卻一直都未被淹沒。
似乎在這長久的歲月之中,壽縣古城從未將其他城市視作猛獸的洪水放在眼里。
//////////
壽縣:地下博物館
壽縣,別稱壽春、壽州,曾在歷史上“4次為都,10次為郡”,地下藏品之多,素有“地下博物館”的稱號。
而壽縣之所以能得此名,是因為這片土地上埋葬著戰國時期楚國的最后一位國君——楚幽王。
早在20世紀初,楚幽王埋葬地壽縣朱家集的居民們,便總是會從地里挖出不少的青銅器,直到1933年,壽縣爆發洪澇,災民眾多,被迫挖開楚幽王墓以討生計。
王后鎬-1933年壽縣朱家集楚王墓出土
到了這時,楚幽王墓才第一次正式出現在世人面前。
1938年,國民黨十一集團軍總司令李品仙,帶領3個連的兵力,足足將楚幽王墓挖至棺槨處,又盜走了數以千計的文物。
戰國·鑄客大鼎
然而,輪番的盜墓也未能把楚幽王墓掏空。
可見,壽縣作為古代楚文化的發源地,擁有著何等豐富的歷史文化與珍貴器物。
只是,楚國先人們留下的珍貴財富,還不僅僅如此。
至今仍然屹立在壽縣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上的城門,更是在建起之初,便一直在守護著這座千年古城。
//////////
月壩:古老的智能防洪系統
如今,當壽縣古城護城河因連日強降雨而河水暴漲時,為了防止河水倒灌入城,壽縣選擇開啟縣城賓陽門的封門。
這是時隔29年后的,再一次啟用。
俯瞰壽縣賓陽門,其門內仍有甕城一座,這不僅僅是為了古代的軍事防御,好來一個“甕中捉鱉”,還是為了解決防洪問題而建。
就古代中國對于中軸線的“迷之堅持”而言,壽縣的賓陽門與其甕城門的不在一條線上,倒顯得頗為獨特。
這種巧妙的設計,為的便是當洪水沖破外門而進入甕城時,減小洪水直擊內門的沖擊力。
不僅如此,在賓陽門之下,還暗藏著一處排水“自動化系統”。
而這項“系統”早在900年前,就已經被設計安置在賓陽門下,一直延續至今。
“月壩”,古人們這么稱呼這個排水機關。在壽縣,現存的兩處月壩,分別名曰“崇墉障流”和“金湯鞏固”,都有防洪之意。
在月壩內部,會設置一塊“凸字形”的木塞,當城內水位高于城外時,內河水通過城內水道進入月壩,頂開木塞,水便會經由城外水道排出;
而一旦城外水位高于內河水位時,城外水推動木塞向城內水道移動,隨著水壓的增加,木塞不斷塞緊城內水道,從而防止城外水的倒灌入城。
因此,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即便是壽縣古城遭遇了無數次的洪水,但古城內卻從未被淹過。
//////////
壽縣:歷史遺跡的沉淀
不得不說,這與古人的智慧與高超技藝息息相關。
據專家考證,壽縣古城墻年代上限或可追溯至戰國,在歷經多個朝代的修繕和使用后,得以遺存到現在。
時光自千年而來,古城墻拔地而起,護城河得以開鑿,日夜不停奔流著的河水護衛著這里。
四面環水的有利地勢與堅固的城墻讓壽春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堅固的防御能力與強大的防洪功能,讓這座城池固若金湯。
易守難攻,水源豐富,單單憑借著這兩個條件,就足以讓壽縣被各方勢力覬覦。
楚考烈王在這里建起楚國城都壽春,直到楚國滅亡的前18年,壽春都是當時面積僅次于燕下都的第二大城;
而以少勝多的淝水之戰,也曾經在這里發生,前秦與東晉的數十萬將士們在這片土地上廝殺怒吼,揮灑鮮血;
有人的地方,就有歷史。在歷朝歷代各方權利的爭奪下,壽縣也遺留下來許多歷史人文氣息厚重的遺址。
現存古建筑有始建于唐朝貞觀年間的報恩寺,宋朝嘉定時期的古城墻,元代的黌學,明朝時期華東最大的清真寺,不晚于北魏時期的孫公祠等;名人古墓星羅棋布,主要有蔡侯墓、楚王墓、淮南王墓、廉頗墓、宓子墓等;古遺址有古壽春遺址、安豐城遺址、淝水之戰古戰場等;其它還有春申坊、時公祠、斗雞臺、呂蒙正寒窯、陳玉成囚室、狀元府、淮王丹井,以及早在明代就載于方志的“壽州八景”等。
壽縣官網
然而,即便是遺址眾多,一直在被妥善的維護起來,但大多數的遺跡也只能是老在時光里漫上斑駁。
唯有這道古老的封門,在歷經數百年的建起與修繕,至今依然發揮著自己的功能與“魔力”……
-END-
圖片未標注的均來源網絡
若有侵權,請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