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拉開架勢要與中國對抗的當下,受其號召“討伐中國”的盟友作何姿態,備受外界關注。當中,作為美國七十年的盟友——韓國的態度令人玩味。人們注意到,面對特朗普政府越來越大的壓力,文在寅政府一直不愿配合,反對禁止向華為和其他中國企業出售半導體,并拒絕批評中國在香港的政策。
韓國:面對大國紛爭,不積極加入“經濟繁榮網絡”
7月28日,韓國外長康京和主持召開第三次外交戰略協調會議。會上,康京和首先談到了近期的“大國間外交紛爭”,并表示在這種狀況下,韓國有可能面對更加嚴峻的外交挑戰。會議提出當前的外交戰略,即在安保層面上依靠韓美同盟,但不積極參與美國主導的、為了從經濟上圍剿競爭對手提出的“經濟繁榮網絡”,會議強調“我們要堅持自己的原則,不站在任何一方保持中立。”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國家利益》雜志日前發表的一篇名為《韓國奉行獨立的對華路線》的文章指出,文在寅政府“不跟隨”的態度讓傲慢的華盛頓政府感到震驚。不過,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楊希雨看來,文在寅作為進步派的領導人,其政府尋求外交政策的獨立性是應有之義。不過,當中也有現實利益的考量。
文在寅為何這次不跟美站邊?
據楊希雨分析,特朗普政府施壓韓國跟他共同反華,表面看是讓韓國在美中之間選邊站,實際上面對卻是在美國利益和韓國利益之間的選擇。作為中國“搬不走”的鄰居,韓國如果屈從美國的壓力,站到他那一邊“討伐中國”,不僅會進一步加劇美中之間的對抗,最終自己也將成為“兩個大象對撞之下的犧牲品”。因此,保持“戰略曖昧”、不選邊不站隊、與中美同時交好更為符合自己的國家利益。
長期關注亞太地區安全問題的楊希雨指出,文在寅政府這般小心謹慎,無疑也是吸取了樸槿惠政府當年深陷“薩德危機”的教訓。中韓自1992年建交后,兩國關系明顯升溫,雙邊貿易和投資迅速發展,如今的貿易額甚至超過了與美國、日本的總和。然而,2016年韓國在境內部署美國的“薩德”反導系統,卻使得中韓關系面臨前所未有的沖擊。盡管當時韓國無意針對中國,但在薩德問題上的舉動實質上等于加入了圍堵中國的行列。顯然,文在寅不愿重蹈覆轍。
美國咄咄逼人,韓國如何保全自身?
“堅持原則、保持中立”,這樣的話說得很到位,但在實踐中能否可行,外界還是持有疑問。眼下,文在寅政府還在積極推動朝美重新對話,無奈華盛頓總是控制著在朝鮮問題上的議程,并希望韓國不假思索地聽從美國的指示。更別說,韓國國內的鷹派認為“對抗中國”是最好也是唯一明智的政策。
那么,文在寅獨立的對華政策是否能堅持不懈?在楊希雨看來,在日益加劇的美中對抗中,文在寅政府堅持奉行獨立的對華路線,不僅要承受來自國內保守派的壓力,更有特朗普政府的施壓,而漸行漸近的G7峰會就是考驗他的“鴻門宴”。
G7峰會“鴻門宴” 文在寅會如何表現?
受疫情影響,最初定于3月舉行的G7峰會已先后兩次被推遲,但特朗普還是打算在8月底或9月初以“面對面”方式在華盛頓開成這次峰會,他還提議將七國集團擴大為十一國集團,邀請俄羅斯、澳大利亞、韓國、印度加入。
對于加入所謂的十一國集團,文在寅表示欣然接受,因為這將是韓國政府在國際社會彰顯存在感的機會。然而,特朗普借這次峰搞“拉幫結派”、打造“對華包圍圈”的用心昭然若揭。因此,文在寅也憂心會因此卷入美中之爭,不愿意充當美國遏制中國的棋子。
在楊希雨看來,盡管韓國在安全上有求于美國,但事實上美國對于盟國的影響和指揮能力已經相對有限了。韓美之間既有同盟基礎,又有利益分歧。韓國作為弱小的一方,只能奉行“兩害相權取其輕”的策略。面對美國施壓,韓國將會做出一定取舍,也會有一定的妥協,但是不會棄本國利益不顧徹底站到美國的那一邊。今后,美韓在對華問題上,也將會是一個長期的博弈過程。
(看看新聞Knews編輯 李瑤 黃艷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