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陶瓷雅制的收藏名目當中,哥窯是自明清以來一直為人們廣為傳唱,也是最值得玩味的一種。
哥窯的名稱最早出現在元代的《至正直記》,書中記載:“近日哥哥窯絕類古官窯”、“其色瑩潤如舊造”。相傳宋代龍泉有章氏兄弟各主窯事,弟弟建的窯稱為“弟窯”,也稱“龍泉窯”,哥哥建的窯稱為“哥窯”,也稱“哥哥窯”。關于哥窯的產地,因為迄今沒有找到確切的對應窯址,說法不一,有杭州烏龜山說、杭州老虎洞說、龍泉說、景德鎮說等等。
盡管哥窯的產地至今不清,但這并不影響人們(尤其是歷代精英階層)對哥窯的喜愛和追求,哥窯金絲開片的形象經常出現在明清繪畫中,如明代沈周《瓶中臘梅圖》、清代蔣廷錫《瓶蓮圖》等。明清之士仰慕趙宋風雅,復古之風盛行,此風帶領之下,家居生活陳設成為文人雅士們關注的焦點,是而誕生了高濂《遵生八箋》、文震亨《長物志》之類記載文人清供的專門書籍,其中有記載哥窯道:“堂中插花,乃以漢之銅壺、太古尊、罍或官、哥大瓶。方入清供。
此件即為一件清代防哥窯佳作,其造型仿青銅器式樣,為方形,氣韻硬朗,剛陽古樸,口微外撇,腹下部豐滿,高圈足,造型凝重端莊,短頸,兩側各有一筒狀圓形直耳,中空,俗稱“貫耳”。通體施米黃色釉,寶光內蘊,釉色厚潤猶如凝脂,貫耳附近縮釉現象明顯,底足一周無釉,呈深褐色。精光內斂,隱而不露,形成凝重深沉的質感,這種含蓄沉靜的美更加符合長期受儒家思想熏陶下成長起來的文人士大夫的審美情趣。
釉面開細碎冰裂紋,深者呈紫褐色,淺者則為金黃色,大小紋片相間,深淺兩色交織,遂成典雅美觀的“金絲鐵線”。金絲銀線開片遍布器身,疏朗有致,底足敷有深褐色鐵汁,足端磨損露胎處可見胎體堅質。瓶底部滿釉,本器承襲古制,與史互證,可觀精微。整體造型俊秀,挺拔大方,古樸凝重,堪稱清代晚期仿哥釉器個中翹楚,殊世罕見。
哥窯是文獻中記載的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備受人們喜愛。《格古要論》對哥窯產品描述為:“哥窯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