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號:城市戰爭(ID:sunbushu123),授權轉載
人才爭奪戰,各地奇招頻出,但最舍得花錢的一定是廣東。
早前,深圳副市長表態“年薪100萬,45萬的個稅政府幫交30萬”的政策,引發熱議,讓人見識到深圳對高端人才的厚愛。
現在,更好的消息是,不僅是深圳,大灣區其他城市也均可以享受這一政策,但目前主要面向境外人才。
大灣區越來越像一個Plus版的經濟特區,仍然是各種新思想、新政策先行先試的試驗區。
01
21世紀經濟報道稱,廣東省財政廳、國家稅務總局廣東省稅務局今天公布《關于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的通知》。
該通知指出,對在大灣區工作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其在珠三角九市繳納的個人所得稅已繳稅額超過其按應納稅所得額的15%計算的稅額部分,由珠三角九市人民政府給予財政補貼,該補貼免征個人所得稅。
今年3月財政部、稅務總局印發《關于粵港澳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廣東省財政廳今天公布的通知,可以視為對3月份政策的具體回應。
不過,需要的注意的是,這一政策目前主要面向的是境外人才,申報者應當具備以下基本條件:
1. 香港、澳門永久性居民,取得香港入境計劃(優才、專業人士及企業家)的香港居民,臺灣地區居民,外國國籍人士,或取得國外長期居留權的回國留學人員和海外華僑;
2. 在珠三角九市工作,且在此依法納稅;
3. 遵守法律法規、科研倫理和科研誠信。
同時,申報人應當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1. 國家、省、市重大人才工程入選者,取得廣東省“人才優粵卡”、外國人工作許可證(A類)或外國高端人才確認函的人才,以及國家、省、市認定的其他境外高層次人才;
2. 國家、省、市重大創新平臺的科研團隊成員,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醫院等相關機構中的科研技術團隊成員,在我省重點發展產業、重點領域就業創業的技術技能骨干和優秀管理人才,以及珠三角九市認定的其他具有特殊專長的緊缺急需人才。
可見,稅收優惠政策雖好,但門檻還是很高的,不是誰都可以享受,必須是港澳臺居民或者外國人,必須在珠三角九市實打實地工作,必須是政府認定的高端人才或者緊缺人才。
02
馬化騰曾多次為這個問題呼吁,希望政府能夠解決港澳人才到內地就業的稅收壁壘。
騰訊擁有眾多香港員工,但這些員工每年在內地工作的時間不能超過183天,否則九需要按照內地的稅率繳納個稅。這被認為是影響大灣區人才流動的一個非常有代表性的壁壘,它的存在,既不利于香港人才的充分就業,也不利于內地企業引進香港高端人才。
此次個稅優惠政策的推出,可以說一舉解決了這個痛點,對大灣區的長遠發展,十分利好。這也是廣東在人才爭奪戰上的一次差異化競爭,當別的地方還在瞄準北上廣深的人才時,廣東已經引進到港澳臺和外國人才。
要知道,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的香港,擁有大量金融和財務專業的高端人才,這些人才對內地企業來說非常的緊缺,例如騰訊總裁劉熾平、阿里巴巴CFO蔡崇信、順豐創始人王衛、大疆早期投資人李澤湘,都是香港人,或者曾在香港長期工作,他們在內地都創造了輝煌的事業。
可見,補貼這類高端人才,其實是“花小錢,賺大錢”,一個高端人才如果用得好,可以幫一個企業成功上市,創造成千上萬的就業崗位,以及幾千萬上億的稅收,這種不可估量的社會價值,遠遠超過政府對他的個稅補貼。
更何況,高端人才是世界各地都在爭奪的香餑餑,你不補貼,別人會補貼,世界上很多發達國家都對高端人才有各種各樣的優待,例如新加坡的“優才計劃”就很有名,從全球挖了不少人才。
實力雄厚的粵港澳大灣區,完全有條件主動出擊,境外攬才,參與全球高端人才的競爭。
硅谷之所以成功,靠的就是對全球高端人才的招募,粵港澳大灣區要比肩舊金山灣區,遲早也要全球攬才,加入這場競爭。
03
回到大灣區,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通知》指出,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的具體認定標準和操作辦法,由各市根據當地實際制定。
這說明,高端人才/緊缺人才的認定不會“一刀切”,而會充分考慮到不同城市的不同情況,實行“一城一策”。比如,財務類人才在廣深可能屬于緊缺人才,而在中山珠海可能就不是,每個城市的實際需求不同。
當然,這實際上也是一種財政實力的較量,可支配財政收入最多的深圳,無疑是境外人才的首選,其他城市在這方面需要差異化競爭,可以想一想除了稅收補貼,是否還有新的籌碼?比如土地支持、教育券、更友好的公共服務等等。
(編者注:本文觀點僅供參考,具體請以官方信息為準。)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