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
士
的
跡
足
滑動解鎖回憶
1
1965年
撫順石油二廠催化裂化裝置前
2
1998年
催化裂化高研班
3
2010年
83歲院士親臨現場檢查
4
2015年
在香山氣候變化會議上作報告
5
2018年
2018年度感動石化十大人物之一
5
2019年
持續學習、關注。。。
學習活動拉開帷幕
3月6日下午
公司召開陳俊武院士事跡報告會
“追尋陳俊武足跡,建功立業新時代”
學習活動正式拉開帷幕
各部門、各項目積極響應
全公司迅速掀起了學習熱潮
。
。
。
今天小編帶您看看
儲運工程室的小伙伴都有什么感想
向上滑動閱覽
創新促發展,青春勇擔當
孫英蕃:還記得未入公司的時候,我只是聽說過陳俊武院士這樣一個響亮的名號。而在培訓期間,有幸觀看了“跨世紀的對話”,讓我對陳俊武院士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聽著紀錄片中那位精神矍鑠的長者謙和的敘述,仿佛我也正坐在辦公桌的對面,聆聽著前輩的諄諄教誨。
陳院士的經歷讓我欽佩、震撼、難忘。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了1947年時,一位年輕人,滿懷著殷殷的赤子之情和拳拳的報國之心,從撫順的石油三廠啟程,開啟了一段傳奇的璀璨人生。
他一直致力于技術創新,體制創新,刻苦攻關,引領我國的催化裂化技術從一片荒蕪到錦繡滿園。
我想,作為青年員工,最該從陳院士身上學習的,或許正是“創新”二字吧。
青春最大的魅力,不僅是蓬勃的朝氣和難擋的銳氣,更在于它的生命中萌動著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創新是一個公司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是一個國家強盛的動力源泉,更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
那么,怎樣才能實現創新?
比別人的角度更加新穎是創新;
比別人領先一步是創新;
比別人多干幾件實事也是創新。
創新,要在思維上的求新求異,先驅者們的與眾不同之處,在于敢于沖破傳統觀念的束縛,脫離舊的思維模式。陳院士正是這樣的創新者,他不斷追求和實現技術的進步,推動著我國煉油事業蓬勃發展。
創新,需要具備堅強的意志。創新的過程中充滿著風險與困難,行百里者半九十,對于創新者而言,勝不驕敗不餒,方可成就大器。當年,單位遷址李屯村,陳院士的技術團隊,經歷了不懈的努力和夜以繼日的反復調整,最終順利完成了提升管催化裂化,高低并列式催化裂化等工藝試驗的科研攻關,帶動了我國催化裂化技術水平跨上一個嶄新臺階。永不言敗,勇往直前,是實現創新所必需的堅強意志。
創新,更需要無畏的踐行,它是學習與工作的結合,是智慧與經驗的升華,是理論聯系實際的結晶。有了創新的能力和意識,就應該在工作中大膽的實踐,多聽、多看、多思考,做一個工作中的有心人。陳院士的每項創新成果的背后,必定充滿著他為技術進步而付出的無數辛勞和汗水。那么,作為青年人,我們,又有何理由止步不前?
創新并非難以企及,因為青春本身就代表著的無限的可能,當然,這也意味著我們要開始肩負起重任。陳院士曾說過,我們必須持續創新,裹足不前不可能跟上世界科技進步的腳步,就更甭提趕超了。
對于我們來說,陳院士正是我們青年人的旗幟,為了洛派克的未來,我們必將傳承精神,勇于創新,不畏困難,敢于擔當!
向上滑動閱覽
一心為國做貢獻,無怨無悔奮斗先
鄭一:一說起陳俊武,陳院士可是公司里的名人,無論是他92歲高齡仍堅持每天上班工作,還是其在公司發展歷程中所做的那些貢獻,都為我們津津樂道,可以說在我們公司是家喻戶曉了。我于近期拜讀了陳俊武的相關事跡,可以說陳院士時至今日依然是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的榜樣,而陳院士所具有的精神,歷久彌新,不斷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石化人。
陳院士最早的功績還要數攻克了中國煉油工業“五朵金花”之首的流化催化裂化裝置。1961年底至1962年初,石油部在北京香山組織科技工作座談會,確定了五項煉油新技術被列入攻關課題,被喻為“五朵金花”,而時年34歲陳俊武擔任了我國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裝置的設計師。陳俊武和一同參加設計的同事們在艱苦的生活條件下加班加點、夜以繼日地比對、論證技術方案。后來,他還利用遠赴古巴考察學習的機會,利用各種渠道收集、學習先進的煉油技術,光在此期間就記滿了二十多個筆記本。在不斷學習和奮斗下,歷經四年流化催化裂化這朵“金花”才終于盛開。
陳院士不斷努力學習,不斷追求先進技術的習慣時至今日也依然保持著,在攻克流化催化裂化后,陳院士還轉戰煤化工,低碳化工乃至是新能源研究,一直走在相關領域的前列,不斷創新,保持著終身學習的習慣,體現了終身創新的精神。
1992年,離開領導崗位的陳俊武開始關注后備人才的培養,先是實驗性地開辦了公司催化裂化高級人才班,后來更是擴大規模開辦了前后共4期中石化高級人才研修班。研修班期間,學員要按照學習到的方法對自己單位的裝置做工藝和工程計算,有所針對,有所分析,是為“大作業”。但由于學員所在裝置情況各異,導致各學員“大作業”天差地別,為了完成一對一審閱批改,陳俊武不僅犧牲業余時間加班加點,而且認真負責,有時批閱數據表格比作業還多。
研修班的培訓為我國煉油行業提供了許多管理和技術骨干,不僅如此,陳院士在幫助鄭州大學6年間分文不取,報酬成為“陳俊武院士研究生優秀論文獎勵基金”,它還幫助生活困難的優秀學子。陳院士在自己學習進步的同時,不忘培養后備人才,注重傳承,提攜后學,甘為人梯,為我國煉油事業發展添磚加瓦。
陳院士的工作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人們關注于他的成功,但他卻更愿意分享他的遺憾,并且勇于承擔責任。在某些技術課題由于方向性不明確或難度估計不足,以至于課題研究成功后難以推廣。“其中,固然有其他方面原因,但我作為技術負責人難辭其咎!”
工作上的失敗陳院士勇擔責任,生活中的遺憾卻讓陳院士幾多感慨,百般煎熬。大女兒出生不久后高燒不止,為了工作陳俊武出差一個多月,心中忐忑不安;小女兒骨折住院,又恰逢陳俊武出差,只有出差回來后,天天給住院的女兒送飯以彌補他對于女兒的愧疚。
“一生未得閑固然是有所遺憾,但畢竟是有得有失、無怨無悔”陳俊武院士身體力行地踐行著他的傳奇,而他身上艱苦奮斗、努力創新、提攜后學、甘為人梯、正視困難、勇擔責任等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而他舍小利為大家的犧牲精神,把畢生心血和智慧奉獻給黨和國家的作為永遠是我們每個人的榜樣!
供稿:儲運工程室
編審:何家杰 賈春峰 史繼森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