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朋友們,大家好,我是阿龍。我們都知道水稻有水秧和旱秧兩種,今天我將會為大家詳細的介紹這兩種。
(一)水秧與旱秧
近年來,育秧方式在寒冷地區得到了不斷的改進,有從水秧田向保溫半旱秧田,再從保溫半旱秧田向塑料薄膜旱秧田發展的趨勢。在日本北海道獨自發展起來的冷床或溫床秧田,也是一種旱秧田。
育秧方法的進步我認為就是從水秧田逐漸向旱秧田發展。在水秧田培育的水秧與在旱秧田狀態的秧田中培育的旱秧之間,有著不同的特性。
(二)水秧和早秧的特性
旱秧會因秧齡、播種量等不同導致發根力降低的程度比半旱秧和水秧為小,因此對于發根的素質是有利的。我覺得從水秧和旱秧體內氮素和全糖及淀粉的含量百分率來看,旱秧比水秧的含氮率高,大概是水秧的二倍。
而且含碳水化合物的百分率也高,這就是它的特點。如果水秧和旱秧含有同量的氮素,那么旱秧的淀粉含量比水秧高。含氮量達到很高的狀態下,會產生多種量的淀粉,這是它體內成分的特點。
這里的碳水化合物我認為是全糖和淀粉及加酸水解性多糖類的總和。它與含氮量的關系,在旱秧和水秧這兩方面來看,都存在著負相關,對這兩種的影響沒有什么區別。但是光淀粉的含量而言,兩者還是不同的。
淀粉酶在旱秧中的活性較高,所以淀粉的合成率較高。其次,從秧苗的發根力來看,我認為地上部生長量越大,發根量也越大。旱秧的發根量通常都比水秧大,我覺得是因為旱秧的含氮率較高,淀粉含量也較高的原因。
根的組織內部存在多量淀粉。水秧和旱秧移植后當土壤處于還原狀態時,水秧立即開始根腐,而旱秧的根則仍然保持健康的狀態,兩者對土壤的還原反應是不同的。
另一方面,我覺得根腐的產生也取決于稻體本身的生理狀態,而所謂的生理狀態,對根的呼吸基質供給量的多少構成重要的因素。
黑色根腐是伴隨水稻的發育階段而發生的,即移植后體內淀粉含量逐漸減少達到最低之后引起根腐的發生。我認為水稻根在缺氧狀態下進行無氧呼吸,因此比供給充分的氧氣時要消耗多量的呼吸基質。
從而可以看出根對土壤的還原抵抗力的大小,我認為與供給根部以繼續進行呼吸所需要的呼吸基質的多少有關。因而旱稻對土壤還原的抵抗力較強,是因為旱稻的根的呼吸率比水秧的根要很低。
雖然旱秧根的含氮率高,但是單位根的干物重的呼吸率很低,而單位氮素的呼吸率更是低。就算被移植到田中,仍然有這種特性。旱稻更容易發生稻瘟病,是由于旱秧的吸水量較弱,水分較少,進而硅的含量也就很低。
(三)旱秧與水秧的適合環境
旱秧在移植后,因為本田初期生長旺盛,所以我認為適于在肥沃、耕作層深的水田中進行多肥栽培,在地力貧瘠和少肥栽培下則不能充分發揮它的特性。
但是在貧瘠、少肥栽培下,我認為如果采取增施有機質肥料,硫酸銨分多次施用和全層施肥等方法,旱秧也能達到水秧的產量。
在溫暖地區晚植栽培下培育的水秧,總是要徒長,容易形成內含物貧乏的秧苗,但培育旱秧則能育成硬苗,而且移植后生長也旺盛,短期內能產生較大的營養體,因而用旱秧較為適宜。
旱秧比水秧有各種各樣的優越性能:適于寒冷地區育苗,適于溫暖地區的肥沃低、晚植栽培中育苗,或作為旱地區的秧苗,這些我們都可以適當的運用。
總結:我們有可能都種過旱秧,會發現它有很多要求,但只有達到這些要求就能優質高產。我們知道旱秧與水秧各有各的特點,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方式,使旱秧一樣可以達到水秧的目的。例如在土壤貧瘠,肥少的情況下,是不太適合種旱秧的,但是我們可以用很多種方式去解決這個問題。
所以遇見麻煩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會解決,不會讓它變得更好。所以我提供了我的經驗,希望可以幫助到你們。好了,今天就到這里了,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