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世奇災:郯城大地震
嘉慶《莒州志》載莒縣郯城地震情況
公元1668年7月25日晚8時許(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時),山東省南部的郯城縣發生了8.5級地震,震中位于北緯35.3度、東經118.6度,震中烈度達Ⅻ度。
頃刻間,電閃雷鳴,郯城縣李莊鎮地陷嚴重,馬陵山多處斷裂,縣城百里范圍內房屋傾倒,噴砂、涌水,平地積水深三四米。到處都是哭聲喊聲,而且幸存者們更是慘不忍睹,苦風凄雨,伴著燈火四野荒蕪。
這次地震震級達到里氏8.5級,震中為郯城,受災最為嚴重的是郯城、臨沂和莒縣,有感范圍涉及河北、遼寧、山西、陜西、河南、江蘇、安徽、湖北、江西、浙江、福建等十余省及中國東部海域,有文字記載的受震地區達400余州縣,總面積近100萬平方公里。
郯廬斷裂帶
文史記載編繪災難史
一次大震前,總會相應地出現許多宏觀異?,F象。郯城地震因受歷史條件的限制,沒有較詳細的記載,僅從現存的歷史資料來看,大地震之前出現過特旱大澇、地下水位上升、動物異常等宏觀方面出現異常情況。
郯城地震發生的4年前,郯城西部廣大地區,包括山東、河南、河北、江蘇和安徽等省份部分州縣出現大面積干旱。“這年,除山東半島麥收十分之二外,其他各地夏秋絕產,千里赤地,草木皆枯?!迸R沂市地震局副局長閆洪朋說,地震發生前許多動物,如牛、馬、驢、狗、雞等,表現出明顯的異常。陵縣、臨淄、淄川、泰安、海豐等地史料中均有記載,“河水傾潑丈余,雞鳴犬吠滿城中……”
此外,地震時出現地氣、地光、地聲等現象,如有白色、黑色、混濁煙狀氣體,似來自地下。震中區外圍的江蘇贛榆、河南西華、山東高密等地,出現黃紫色云狀、紅色或似火光的地光。震前,地聲特征距離震中越近,音量越強,其音似雷聲、奔馬聲、風吼聲、連炮聲等。
重繪1670年郯城地圖
地震發生的剎那,極震區郯城、臨沂、莒州,城池、縣治、官衙、學宮、倉敖、民房、廟、寺、祠、塔、橋等建筑物倒塌,地裂、噴砂涌水山崩地陷??滴酢钝俺强h志》有載:“一時樓房樹木皆前俯后仰,以頂至底者連二、三次,遂一顫既傾。城樓垛口、官舍民房并村落寺觀一時俱倒塌如平地?!笨滴酢兑手葜尽?“地震有聲,自西北來,響若雷,城郭、宮室、廟宇公廨一時俱毀……平地水深丈余,井內涌水高數尺,山崩地裂,所漂有朽木亂沙。”康熙《莒州志》:“沂州地震,徹夜搖動如雷,官廨、民房、廟宇、城樓、墻垛盡倒,僅存破屋一、二,人不敢入。河水暴漲,城中上無寸椽,下無片地。”
除史料記載外,從古建筑遺址、地震損壞后重修的碑志銘、地面震害遺址等,也側面反映出大地震的破壞情況。
郯城麥坡地震活斷層遺址
原郯城縣史志辦主任徐敏超說:“極震區的郯城由于破壞嚴重,幾乎沒有保存300年前的古建筑。”在極震區北端、外圍和低烈度區,雖然保存了一些古代建筑群,如浮來山定林寺、校經樓等,由于當時遭到破壞后及時復修,現在難以看出震跡。臨沂境內臨沂市博物館《重修泰山行宮碑記》、莒南縣板泉鎮白常村王氏墓《都憲祖墓志文》、蘭山區白沙埠鎮中安靜村《重修子孫殿、三義殿碑記》等,這些或完好或殘缺的石碑,均對郯城大地震有所記述。
山東曲阜孔廟重修二圣堂序碑
免職縣令:傾注心血親述大地震
原郯城縣史志辦主任秦士杰說,地震發生的那一刻,走馬上任不到兩月的郯城縣令馮可參,正盤算著新官上任三把火該如何造福一方民眾,結果地震發生了。史料記載,康熙初年進士的馮可參,福建人,考取進士后放任了縣長,屬標準的按正途上任的縣長,水平比較高。
大地震發生后,馮可參除了身先士卒抗震救災外,還親自寫下災情報告用快馬送抵山東巡撫劉芳躅(zhú)處,劉芳躅將山東的災情匯總后上報朝廷。
當時大清王朝的轄區內有1500多個州縣,現在從史料上能查到的受災地區就有400多個州縣,有震感面積100萬平方公里,郯城和臨沂之間是震中區,烈度達12度。據清朝戶部統計,有5萬余人在這次大地震中喪生,死難者人口占當時人口總數約千分之三。
當時的康熙皇帝只有14歲,這是他名義上親政的第二年。但他有條不紊地命戶部具體負責查驗災情、賑濟,并以最快的速度批準了戶部賑災的方案,免去沂州、郯城等40州縣的年租,發賑災款銀22萬余兩。
大地震的陰影在馮縣令的心里總是揮之不去,銘心刻骨,也許就是他的悲憫之心葬送了日后自己的錦繡前程,他因催征捐稅不力被免職。免職后的馮可參并沒有離開郯城,在新任縣長的懇請下,他擔當起了康熙年間《郯城縣志》的主筆,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對大地震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記述。其中,馮可參用歌謠體寫成的《災民歌》,成為我國古代歷史上最長的詩歌體地震史。
《災民歌》
郯城野老沿鄉哭,自言地震遭荼毒,
忽聽空中若響雷,霎時大地皆翻覆。
或如奔馬走危坡,又如巨浪搖輕軸,
忽然遍地涌沙泉,須臾旋轉皆干沒。
開裂縫坼陷深坑,斜顫傾欹難駐足,
陰風颯颯鬼神號,地慘天昏蒙黑霧。
逃生逃死亂紛紛,相呼相喚相馳逐,
舉頭不見眼前人,側身不見當時屋,
蓋藏委積一時空,斷折傷殘嗟滿目。
頹垣敗壁遍荒村,千村能有幾村存,
少女黃昏悲獨宿,老嫗自首撫孤孫,
夜夜陰磷生鬼火,家家月下哭新魂,
積尸腐臭無棺殮,半就編蘆入冢幡。
結席安篷皆野處,陰愁霖潦晴愁暑,
幾許伶仃泣路旁,身無歸旁家無主,
老夫四顧少親人,舉爨誰人汲沙渚。
妻孥寂寂葬荒丘,泣向廚中自蒸黍。
更苦霪雨不停休,滿陌秋田水漲流,
今年二麥充官稅,明年割肉到心頭。
嗟乎哉,漫自猜,
天災何事洊相摧,愁眉長鎖幾時開,
先時自謂災方過,誰知災后病還來,
恨不當時同日死,于今病死有誰哀。
這首歌,寫得令人涑然驚魂,悲慟天地,令人扼嘆,深感太平盛世,吾輩之幸也。
圖文來源:網絡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