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網匯信APP訊 : 自2008年該榜單首次公布以來,李嘉誠一直位居榜首,長期以來,他一直是亞洲最受富有商人之一。
近日,《福布斯》雜志公布2019年香港50大富豪排行榜,李嘉誠以身家317億美元(約2472.6億港元)連續21年成為本港首富,但較去年的360億美元縮水11.94%。而恒地集團主席李兆基身家減少8.81%至300億美元(約2340億港元),但仍位居榜眼。
自2008年該榜單首次公布以來,李嘉誠一直位居榜首,長期以來,他一直是亞洲最受富有商人之一。
2018年5月份在李嘉誠90歲生日前夕,他宣布正式退休,辭去了和記黃埔(CK Hutchison)和CK資產控股公司(CK Asset Holdings)的董事長職務。
退休后,其規模達千億美元的商業帝國交給長子李澤鉅管理。對于退休安排,李嘉誠表示將擔任長和集團的資深顧問,同時也將全力投入在李嘉誠基金會(香港認可的慈善機構)的工作,特別是醫療和教育方面。
需要注意的是,在榜單的前十名中,李錦記集團主席李文達成為“黑馬”,從上次榜單的11名上升到第3名,身家171億美元。
面對環球經濟增長放緩,香港富豪財富下降。總體而言,由于自2018年榜單公布以來恒生指數下跌9.4%,處于技術性熊市中,加上房地產市場走軟等因素,共有23人的身家下跌,此外只有20人身家上漲。
李氏家族的商業圖譜涉及22家上市公司,包括長江實業、長江生命科技、和記黃埔、赫斯基能源、和記港陸、和記電訊國際、和記電訊澳洲、TOM集團、Partner電訊,總市值10000億港元以上(約合8700億人民幣),僅長江實業、和記黃埔、長江基建、電能實業這四大旗艦公司市值已經接近8000億。
長江實業(0001.HK)和和記黃埔(0013.HK)是李嘉誠商業版圖中最為重要的兩家公司。
長江集團以地產業務起家,后拓展到基建、港口、酒店、能源、電信和傳媒等業務領域,范圍遍及全球50多個國家。而長江實業是李嘉誠最早起家的公司,是長江集團的旗艦公司。李氏家族以長江實業作為重要平臺,對旗下其他公司實施直接和間接控股。
另一家公司和記黃埔屬下主要機構包括和記黃埔港口、和記黃埔地產、屈臣氏集團、長江基建與和記電訊。與長江實業專注于地產業務不同,和記黃埔的業務眾多,包括港口、地產及酒店、零售、基建、能源以及電訊等。
從收益貢獻來看,零售業為和記黃埔做出了最大貢獻,合并前占到了公司收益總額的37%以上,公司的零售業務主要由屈臣氏經營,公司目前在全球超過1萬家零售店鋪,是全球最大的保健和美容品零售商。
2015年,長江實業、和記黃埔合并為長實地產,合計市值超過6600億港元。此時李嘉誠名下上市公司注冊地已全部外遷。正因注冊地的大遷徙,李嘉誠的種種行為引來了“撤資論”風波。
其實,傳聞李嘉誠跑路是從2013年開始的,因為這個時候的李嘉誠已經在大量拋售中國大陸和香港的資產。不完全統計,五年來,其出售的資產至少1700億港幣。
到2016年長和的收入最大的來源地已經變成歐洲,達到了49%;第二大的收入來源地為亞太地區(中國香港及中國內地除外),達到了15%;中國香港僅貢獻13%的收入;而中國內地貢獻收入也只有10%。
匯信原引作者表示 李嘉誠在國內經濟放緩之時,將李氏的產業及時轉移以降低對中國經濟的依賴,這似乎是有先見之明的。
李嘉誠常說作為一個潮汕人的經商之道就是“商者無域”,什么賺錢就做什么。他還有一條商業邏輯就是低買高賣,他的產品就是公司,而不是一瓶啤酒或者一罐可樂,這樣的生意才是全球最賺錢的生意,做這樣的生意,就必須捉住全球的經濟周期,進行反周期的操作。所以“哪里有回報,我就去哪里投資”顯然是遵循了李嘉誠本人的商業邏輯,資產轉移說或許有點牽強。
匯信原引有關數據顯示,目前李嘉誠56%的投資在歐洲,而其中有37%在英國。其在英國投資涉及基建、水務、電網、電信、管道燃氣等各個行業。這其中包括30%以上的通訊、30%的電網、28%的客運鐵路、25%的天然氣、7%的供水,而且這種投資隨著內地資產的套現只會持續增加。
李嘉誠家族產業已占據英國市場半壁江山,買下半個英國!
目前,英國脫歐已成定局,英國脫歐將帶來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并且初步計算會給李嘉誠帶來近百億的資產縮水。當然好處就是他可以繞開歐盟的監管,并購英電信營業商。
當然,李嘉誠布局在海外的布局,也不僅僅只有是英國,其能源版圖已有30多年。早在1987年,李嘉誠旗下和記黃埔有限公司收購加拿大赫斯基石油43%權益,正式踏出海外拓展業務的第一步。
1999年,李嘉誠就開始進軍澳大利亞,當年7月,長江基建以1億澳元收購了澳大利亞最大天然氣配氣商Envestra19.97%的股份。
隨后,分別拿下當時市值34億澳元的配電商SA Power Networks以及當時市3億澳元的維多利亞省最大配電商Powercor和當時市值14億澳元的墨爾本配電商Victoria Power Network
2014年5月,李嘉誠再次斥資144億港元,全資收購澳大利亞天然氣配氣商Envestra(后易名為Australian Gas Networks),這家公司在澳大利亞擁有2.3萬公里的天然氣管道。
長江集團還在澳大利亞開起了葡萄園。據悉,李嘉誠旗下的葡萄園超過6000公頃,包括在南澳的Qualco West、Miamba、Bussorah及Schuberts等。2010年,李嘉誠斥資4580萬元收購酒品信托基金Challenger Wine Trust,從而一躍成為全澳第二大葡萄園的主人。
2017年初長江基建集團(01038.HK)獲準以73億澳元(54億美元)收購企業Duet Group后,李氏集團成功成為澳大利亞最大的海外投資者之一。
2018年十一月,李嘉誠長江實業集團斥資130億澳元(約656億人民幣)收購澳大利亞最大燃氣管道公司APA集團初步受阻,澳洲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反對本次收購。
這是2018年5月李嘉誠退休后,該公司首次試圖進行海外收購。如果收購成功,長江基建在澳洲天然氣管道市場份額將從現有的15.2%增加到59.8%,但澳政府不會將影響如此巨大的產業輕易交給一家外資企業,或者這早已預示李澤鉅的第一次海外并購注定宣告失敗。
結 語
退休前,李嘉誠旗下擁有無數的產業,可是卻偏偏沒有涉及制造業。2018年的香港樓市低潮來臨之際,李氏家族賣掉的豪宅數量接近整個香港的四成。
這也應新加坡之父李光耀就曾經諷刺過李嘉誠,說李嘉誠旗下沒有一個暢銷世界的產品,做的都是投機的生意。
但好也罷不好也罷,一切終將落幕。2018年3月,耄耋之年的李嘉誠雖然仍在守護者自己親手打造的商業帝國,不過年青人未來的發展前景,是李嘉誠更樂于回應的議題。
自從12歲便投身社會工作,商海浮沉了78年的李嘉誠從此退了下來。長子李澤鉅作為接班人能否擔起李氏家族的家業,也成了商界的另一個話題。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