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回之,字無極,韓天衡美術館藝術總監。愛好收藏,對古代武備、漆器、茶具、香具、印珠、玉器都有涉獵。博涉而深究,視野開闊,頗有心得,樂藝會特開設專欄《無極游》,陸續刊登各系列藏品展品,與各位同好分享。本篇是古歡齋主韓回之帶大家欣賞“遼寧省博物館館藏系列。
本內容如實反映遼博所展陳的精彩印章,其中,真偽優劣,有待各位讀者各抒己見,歡迎各位讀者留言。
————無極齋
遼寧省博物館中國歷代璽印展選賞
無極齋分享
中國歷代璽印展
中國的璽印有著三千年左右的歷史,其與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藝術、宗教等密不可分,在各個領域都發揮著獨特的作用,成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官印制度在唐代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印面開始加大,開始運用屈曲的“九疊文”入印,朱文逐漸代替白文,印背開始有年號鑿款。宋遼金元的官印制度完全承襲了唐代官印制度,遼金元三代還偶用本民族文字仿效漢字篆體入印。宋代開始流行簽字式的花押,印文的表現形式更趨豐富。遼、西夏、金、元曾以自創的民族文字入印,亦獨具特色。
花押印也稱署押印,是起源于宋,盛行于元的刻有花押樣式的私印。花押印將個人姓名或字號草寫為類似圖案的符號,兼具不易識別和難于模仿的作用。花押印皆為朱文,形式多樣,字體或楷或隸,皆具古拙凝重之美。遼博所藏遼金元系列押印,地域特征明顯,時代特征明顯,尤其是人紐印,更是充滿民族文化信息,惹人喜愛,實堪玩味。
明代中葉的文彭、何震是明清流派篆刻輝煌業績的開拓者,他們力追秦漢,開辟了明清篆刻藝術的昌盛局面。清代篆刻在明代文、何之后,理論與實踐上得到更大發展,風格各異,流派繁多,逐步形成了“浙派”與“皖派”。至晚清,篆刻藝術呈現了多姿多彩的流派格局,從技法到理論已趨于完備,形式與審美體系得以最終形成。
中國印章歷來重視印紐雕刻,清康熙、乾隆之世,印紐雕刻題材多樣,技法純熟,福建壽山和浙江青田的印紐雕刻歷史悠久。而晚清與繪畫相融合的淺浮雕裝飾也頗為流行。
到了近現代,篆刻藝術進入了全盛時期,印家們已不再滿足于流派的門戶之見,而是從先秦印到明清流派之間融會貫通,銳意創新,形成個性突出,面目新穎而多元的局面。受晚清治印風格影響的一些名家,至近現代仍繼續活躍于印壇,特別是一些書畫家,以治印為兼善,作品意趣率真,具有清新的風貌。刀法含蓄穩健,風格典雅,章法多變,影響直至當代。
遼寧博物館在六十年代就開始注重收藏當時篆刻名家作品,韓天衡老師的作品也曾被收藏,現在展陳的只是所故去名家的作品,一直展陳到陳巨來、錢君匋。這在中國博物館中屬于比較領先的做法:在博物館收藏的時候,這些名家還在世,這些篆刻作品可能還達不到展示文物的級別,但是一旦作者故去,幾年之后,就可以成為展覽文物的一部分。這顯示了博物館的專業遠見與思維的領先。
————無極齋
褒州都督府之印
遼代童子紐押印
元代 人騎獸鈕花押印
滂喜齋
1869年趙之謙
圖文由作者提供
歡迎轉發。歡迎關注訂閱。微信公眾號轉載請聯系后臺。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