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過得真快,距離上一篇晉江組合 騎行池店(點擊可閱讀)過去整整十個月了,再提筆,已是深滬歸來。
我想,是因為真愛,才會在烈日炎炎之下探訪深滬,也是看到微博上關于深滬的推送,達到一萬閱讀量的時候,才決定把深滬鋪展開來。
深滬漫江碧透分割線
除了安海,我覺得深滬是晉江街鎮中,另一個最值得探索的。她的美食,豐富十足;她的漁港,海味深深;她的古厝,遺世獨立;她的老街,狹窄中透著人情.......她,集海洋文化、神明文化、抗倭文化、美食文化、僑鄉文化等多種形式于一身,通過交匯糅合,形成自己獨具一格的閩地文化。
這種開拓的精神
我把它歸為六個字
走出去,迎進來
走出去——璧山古棧道
地理位置的優越,讓深滬跟大海打了上千年的交道,世代在此討生活的漁民,一上船便是矯健的捕魚能手,一下船卻要面對堅硬的高山。
為了開發渡口,為了與外界更好地聯系,先民們在山石上鑿出了一層層階梯,沿著它走了出去,也將各種海產品運了出去。
如今的璧山古棧道,幽靜中透露著煙火氣息,兩旁偶有房屋依山勢而立,仿佛在向今人訴說,述說著那倔強不屈的精神。
棧道風物↓↓↓
▲“三鄉公禁”石刻,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立,呼吁人們愛護環境。
▲璧山崖刻群:清乾隆年間監察御史詹宥構的《深滬即事五言排》;明正德六年(1511年)大理寺左評事王鍭為其父母立的墓道碑;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鄉人為儒林郎蔡廷耀立的捐修石門宮路功德碑;修義冢捐資功德碑等。
▲相傳為唐末詩人羅隱所書
走出去——深滬漁港
走過古棧道,兩旁民居漸多,因臨海風沙大,門前裝束也變成了另一道風景。
鮮艷的紅燈籠,向著老城區、向著漁港方向延伸,引領著我們去探尋她的另一個秘密。
深滬三面環海,深滬人靠海吃海,建立起農業部首批三大中心漁港之一,捕獲海鮮無數,也將海韻深滬體現得淋漓盡致,所以無怪乎深滬,連名字都帶著水。
▲現在的深滬除了是漁港重鎮,亦是內衣名鎮。
討海的男人,可以是勇猛的,也可以在休漁時,展現出另一番柔情。
長期與大海的浸淫,讓他們掌握高超的造船技術(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也懂得在日復一日的枯燥中,尋找屬于自己的樂趣(深滬褒歌)。
歷史上,無數的深滬人從這里出發,航向臺灣、航向東南亞、航向世界,有的人回來了,有的人在當地定居了......
鄭和第五次下西洋時
借道深滬港做休整
留下三保街遺址
↓↓↓
西井仔黃秀烺故居
↓↓↓
▲黃秀烺(lang)父母早世,隨兄長經商,后為菲律賓巨富,1899年回國定居鼓浪嶼,建有別墅海天堂構,1913年捐資在祖籍地東石檗谷建家族陵園,死后亦葬于此。
▲深滬黃氏之檗谷衍派
▲深滬古井甚多,也是一景
旅菲華僑陳而鏗
于1918年建造的番仔樓
↓↓↓
▲古典立柱、高聳塔尖,你心動了嗎?
也正是有了這些充滿異域風情的番仔樓,和流傳上百年的閩南古厝,才將更多的人迎進深滬。↓↓↓
但若要論起真正的魅力,美食永遠是排在第一位。
迎進來——深滬美食
深滬魚丸、拳頭母、馬鮫羹、壺仔飯、蚵仔煎、冰餅、雜菜鹵、潤餅卷...來到深滬,就暫且把減肥大計放一放吧。海洋里的各種味道在召喚你,在寶泉老街、在東垵菜市場!
左手買煙右手買火柴的寶泉老街,可以想象得到它的狹窄,卻因為寶泉庵和各色小吃集結而出名,裊裊煙火和散發的美味怎不讓人唇齒欲動。
這家壺仔飯小店,從大道宮旁拾級而上,依地勢拐一個彎,便可見到,只是沒有招牌,不知道的人總在擦肩而過,與美味無緣。
所謂壺仔飯即是將炒好的米放入瓷壺里,拿到鍋里用水蒸至熟,那米飯一粒粒數的清楚,豬肉跟蘑菇也像沾了光有點蹭亮,灑上花生和蔥花,配上一碗拳頭母,恩,自己想想~!
▲東垵菜市場,美食寶藏匯聚之地
在我們外地人看來,深滬最終極的寶藏還是留給了雜菜鹵。
炸豆腐、白蘿卜片、炸醋肉、小方塊的芋頭、還有豬皮組合而成的雜菜,固然不是重點,重點在于這些雜菜與那一鍋潑鹵相見恨晚的遇見,便造就了這人間美味雜菜鹵。
灑上點蔥花,晶瑩透亮的鹵汁把雜菜染得更加鮮艷可口,看著便增長了好幾分的食欲,舀一口入嘴,酸酸辣辣的味覺刺激簡直讓人欲罷不能,而那辣味過喉很快就煙消云散,徒留唇齒雜菜的香味,裹著無限遐想。
一碗:7元
時間:固定下午三點半至五點半左右。
電話:0595—88282152(可提前聯系預約)
請認準這家小店,綠色的門板有往昔小雜貨店的趕腳,門上嵌著港阜街東19號的牌子。打開雜菜鹵的正確方式,有以下兩條:
1. 從環島路港阜社區服務中心進,沿著萬里魚丸店旁所在小巷前行,遇三岔口右拐直走,一直前行至第二個三岔路口,選擇右邊,循著門牌即可找到。
(點擊放大效果更佳)
2. 第二條是從陳而灶大道進,沿著大道走經過崇真殿,走到盡頭即是1中第二個三岔路口。
吃完雜菜鹵,可以順道參觀下離這不過百米之遙的崇真殿和節孝流芳坊。
節孝流芳坊是晉江僅存不多的古石牌坊,清乾隆庚子年,清廷為獅峰故民蔡立泉之妻林氏所立,以表彰她守節,上事孝老人、下教子有方。
崇真殿則是泉南名剎,祀奉玄天上帝,殿宇雕梁畫棟,背倚山崖、大門朝天,氣派非凡。
迎進來——寶泉庵
清代,閩臺商貿往來密切,深滬吳協慶號便是其中一員;咸豐年間,臺灣臺南學甲慈濟宮保生大帝的香火,乘上了吳協慶號的商船,渡過臺灣海峽“扎根”深滬,從此香火旺盛,成就了今天的寶泉庵。
全臺神祇大多由大陸分靈,寶泉庵卻一反常態,反由臺灣分香大陸,真是“眾神渡海而來,我獨乘舟而去”。卻也促成了兩地廟宇的交流,實是難得的因緣。
闖進來的異類
海韻妖嬈秀麗的深滬開門迎客,吸引了南來北往的旅人駐足,別樣海絲風情卻也曾惹得一群異類騷擾。
1558年4月,倭寇400多人從晉江長坑頭登岸,從龜湖潛入安海,殺掠數日才離去;
1559年3月,倭寇強攻泉州;
1562年2月—3月,倭寇接連兩次攻陷永寧衛城;
.......
你看,不歡迎你們來嘛,
卻偏要闖進來!
有明一朝,倭寇橫行我國沿海,上面所舉僅文獻記載之小部分。洪武年間,深滬設巡檢司,建司城,后又在煙墩山上立烽火臺。
數百載過去,司城不在,烽火臺成了擺設,抗倭的歲月也已寫進歷史,但那個為了保家衛國而壯烈犧牲的成都人汪芳山,卻被深滬人記著一代又一代。
那些存在于后山的老地名,偶爾還能讓人回味,從當地居民的嘴里,向那訪古者訴說。
深滬漫江碧透分割線
本次深滬之行,以鎮區為導向,不涉及海底古深林、鎮海宮、庵山沙丘遺址等遠離鎮區之風物。作為石敢當愛好者,礙于路線和所知狹隘,在尋訪過程中,獲得有限。
因此,也期待知道深滬更多石敢當位置的你,留言告訴我們。
— END—
閱晉江,悅晉江
策劃 | 如若微見
圖文 | 如若微見
參考 | 晉江經濟報“地理”版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