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天(5月30日)是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中國造船工程學會、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國防科普委員會、科普中國軍事科技前沿等聯合推出《小川談大師》系列新媒體科普作品,其中包括黃旭華、朱英富、吳有生、潘鏡芙等21位院士,以及楊葆和、宋學斌、俞寶均等32位船舶設計大師的人生故事。
↓↓↓
黃旭華院士資料照(黃旭華提供)
“只要祖國需要,血可以一次流光,也可以一滴一滴地流淌”。
——黃旭華院士
↓↓↓
十載鋳劍驚寰宇
20世紀50年代,中國人剛剛從戰(zhàn)火紛飛的硝煙中站起來,深諳中國歷史的毛澤東主席堅信“落后就要挨打”,振臂揮手說出:“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就這樣,年僅32歲的黃旭華被組織安排從事核潛艇的設計,從那天起,他把對父母的孝敬化作對祖國的忠誠,消失在家人的視線長達30年。
黃旭華院士青年時照片(黃旭華提供)
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核動力潛艇艇型是能與大海融為一體的“水滴型”,美國為此曾經謹慎地走了“三步”才成功。年輕的總師黃旭華認為,既然已有成功案例,我國研制工作應該三步并作一步走。為了確定艇型,黃總師帶領大家通過大量的計算和反復論證,僅用3個月的時間就提出了5個方案,其中2個為水滴型;緊接著黃總師率大家一頭扎進了剛剛建成的上海交通大學深水試驗室,在取得了數萬個數據后,毅然決定:中國核動力潛艇為“水滴型”。
確定了艇型,僅僅只是萬里長征邁出了第一步。核潛艇技術復雜,配套系統和設備成千上萬,如何精確求得艇的排水量和設備的重量,確保重心穩(wěn)定和艇的穩(wěn)性呢?黃總師要求所有上艇設備都要過秤,大小設備件件如此,“斤斤計較”才使得艇在下水后的試潛、定重測試值和設計值完全吻合!
1970年12月26日,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成為繼美、蘇、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動力潛艇的國家。身為總設計師的黃旭華難掩內心的欣喜,從來流血流汗不流淚的他,一任幸福的淚水長流、長流!
黃旭華院士早期工作照(黃旭華提供)
↓↓↓
身蹈險地一癡翁
核潛艇交付部隊是否具有戰(zhàn)斗力,極限深潛是關鍵。試驗那天天公作美,100米、200米、250米、260米……接近極限深度時,艇開始1米1米地下潛,龐大的核潛艇載著黃總師和100多名參試人員,載著全國億萬人民的希望不斷下潛,全艇漸漸歸于寂靜,只有巨大的海水壓力壓迫艇體發(fā)出的響聲。這時,黃旭華依然鎮(zhèn)定自若,在聽取了測試的報告后,果斷決定:繼續(xù)下潛!終于,試驗成功了,一個劃時代的核潛艇的新紀錄誕生了!黃旭華,這位世界上首位親自參與核潛艇極限深潛試驗的總師,在全艇參試人員熱淚盈眶的歡呼聲中,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
“只要祖國需要,血可以一次流光,也可以一滴一滴地流淌。”
黃旭華院士親切與田小川合影留念
20世紀50年代,中國人剛剛從戰(zhàn)火紛飛的硝煙中站起來,深諳中國歷史的毛澤東主席堅信“落后就要挨打”,振臂揮手說出:“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就這樣,年僅32歲的黃旭華被組織安排從事核潛艇的設計,從那天起,他把對父母的孝敬化作對祖國的忠誠,消失在家人的視線長達30年。
監(jiān)制:林憲東 金向軍
制片:劉蕾
策劃:小川 金赫
編輯:小川 純清 金赫
音頻編輯:金赫
科學顧問:劉軍青
出品單位:
中國造船工程學會
科普中國 軍事科技前沿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國防科普委員會
中國船舶工業(yè)綜合技術經濟研究
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
Military2016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