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蜂窩的創始人兼CEO陳罡曾說道,“在過去的一年,馬蜂窩的關注度超過了之前的數年。”
其中原因大概能猜想一二,去年10月21日的“點評抄襲”一事將馬蜂窩推向輿論風口,那個默默寫著游記、“種草”攻略的馬蜂窩被推到了大眾面前。后來,事件最終以馬蜂窩官方發表聲明稱“已被查證的有組織攻擊行為”收場。
在這一場漩渦中,有對馬蜂窩表失望態度的用戶,也有力挺馬蜂窩的用戶。畢竟馬蜂窩深耕市場時間不算短(2006 年上線,2010年公司化運營),而且目前暫時還未找到比馬蜂窩游記、攻略更實際能用的旅行網站,所以馬蜂窩的市場價值仍舊十分亮眼。
所以不管“抄襲門”事件事實如何,馬蜂窩還是火了一把。且在今年5月下旬,馬蜂窩不斷傳來好消息。先是在5月20日與同程藝龍達成戰略性合作,緊接著5月23日又接受了由騰訊領投的2.5億美元的融資。
這一場聯姻與融資的背后,馬蜂窩也且行且珍惜著。
優勢互補,但馬蜂窩社交屬性>交易屬性
眾所周知,任何企業合作的背后,無非是相互看上了對方的優勢,期望通過抱團來補齊自身的短板。
5月20日同程藝龍與馬蜂窩成功聯姻,雙方合作的理由正是以各自優勢業務進行互補。其中,于馬蜂窩而言,基于同程藝龍一站式的商業與高品質服務的優勢,能為馬蜂窩實現更高的商業價值。畢竟自公司化運營以來,一直不慍不火運營著的馬蜂窩,極其希望通過商業化快速完成商業變現。
于同程藝龍而言,以UGC內容起家的馬蜂窩,其大體量、高質量的UGC內容在為同程藝龍引流的同時,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用戶留存率。況且同程藝龍目前已經覆蓋了旅行前、旅行后及目的地等細分場景,在通過與馬蜂窩合作之后,將進一步鞏固同程藝龍在旅行用戶心中的地位。
雙方試圖通過聯姻的方式,打造從UGC到一站式的出行平臺閉環模式,這固然是一種對原有模式的升級。只不過需要理清的一個事實是,對于熱衷平臺差異化的旅行用戶來說,這種模式在短時間內,估計很難討好這部分旅行用戶。換句話說,用戶需要一段時間去適應。而這對于通過差異化生產UGC的馬蜂窩來說,C端用戶的流失是極其打擊的。
而且,馬蜂窩攜帶的社區DNA太強。盡管說馬蜂窩已經開始向供應鏈上下游布局,也向外界展示了GMV連續4年超過了100%增長的數據。但是,長期發展以來,馬蜂窩以社區開展的模式已經固定化,如此一來社交屬性還是大于交易屬性,所以變現規模化成了馬蜂窩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所以說,那個分享和交流旅行游記的馬蜂窩平臺,盡管與同程藝龍達成了戰略性合作,但是從社區到交易環節,還需要走很長的一段路。
不過好在,馬蜂窩與同程藝龍此次的戰略性合作是在微信生態下持續布局。背靠微信這股大流量,馬蜂窩與同程藝龍的合作應該會更加順暢些。況且,最近馬蜂窩還接受了騰訊領投的2.5億美元,有了資金的支持,馬蜂窩的壁壘應該會更加堅固。
但融資后的商業路并不好走
經濟觀察網記者曾報道,“騰訊投資的投資總監梁宇鵬出現在(同程藝龍與馬蜂窩)合作現場,不難想象騰訊在這一“結合”背后的推動。一方是坐擁微信流量入口、占據OTA市場份額前三的平臺,一方擁有強大的內容社區,都代表著騰訊在旅游方面的布局。”
實際上騰訊之前曾多次投資過OTA企業,比如同程藝龍,但在騰訊的投資版圖中已經有段時日沒有涉足在線旅游的投資。早在去年10月份,36氪就有報道,馬蜂窩正在進行新一輪融資,領投方為騰訊,投后馬蜂窩估值達到了20億美元。不過馬蜂窩對此事并未作出任何回應。
馬蜂窩以其突出的UGC社區功能成為在線旅游平臺的新興獨角獸,正中騰訊下懷。如今騰訊再次出手領投馬蜂窩,除了強化馬蜂窩“旅游消費決策”的內容壁壘,同時也表現出了騰訊想要進一步布局OTA的決心。
但不得不考慮的是,馬蜂窩在2011至2017年間,已經有過四次融資史,金額均是百萬美元到億美元級不等。盡管接受了資金源源不斷的支持,但大筆的投入換來的卻是馬蜂窩的不慍不火,這讓外界不得不猜想,以生產高品質游記出身的馬蜂窩,內容的真實程度究竟占比多少?不火的原因是否因為游記數據的水分太大?
去年10月份曝出的“點評抄襲”事件已經成為第一聲暴雷,盡管最后涉嫌虛假點評的賬號已被馬蜂窩清理,但無風不起浪,馬蜂窩內容的真實程度還是遭到了不少用戶質疑。甚至外界不少聲音傳來,“馬蜂窩就是拿到了一手融資的好牌,卻在過程中被自己引以為傲的內容給絆了一下腳。”
這不無道理。所以為了再次建立起與用戶之間的信任,馬蜂窩除了保障生產UGC內容之外,還應該加快速度構建以AI與數據算法為驅動的新型一站式旅游服務平臺。這也是騰訊本輪投資的目的,因此打造更堅固的壁壘仍舊是馬蜂窩的首要任務。
簡單來說,馬蜂窩內容商業化的道路并不好走,或者說馬蜂窩在2019年之前根本不知道該以何種適應自身發展的模式去將平臺做大做強。而此次在騰訊的支持,以及與同程藝龍的合作下,馬蜂窩能否一改以前的面貌?
AI和算法是法寶,但使用仍需謹慎
對于馬蜂窩來說,無論是作為生產UGC游記內容的平臺,亦或者是內容商業化的OTA平臺,首要抓住的仍舊是用戶的需求。在這個互聯網足夠成熟的時代,用戶數據已經成為企業必須抓住的重點任務。
有觀點指出,以目前的情況來看,利用用戶數據做更精準的頁面展示,對提高馬蜂窩的商業變現轉化率有著極大的作用,換句話說對提高馬蜂窩總體交易額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在用戶數據的收集及整理領域,AI和算法技術發揮著強大的作用。
馬蜂窩在自身擁有的高品質游記的基礎上,倘若在AI與算法的助力將推薦機制逐步完善,那么就有可能會清洗掉去年“抄襲”的標簽,并且能精準地將內容推向有所需的旅游用戶,以更高的匹配度完成用戶需求,促成交易閉環。
也就是說,AI和算法這對法寶能為馬蜂窩的變現之路披荊斬棘,并為其提供更加通暢的前行方案。但話說回來,且行且謹慎,AI和算法若在正常的軌道上發揮作用,對平臺、對市場而言都會有進一步的促進作用。不過,若用途出現偏差,比如平臺利用水軍給用戶帶去的營銷內容,當內容變得混亂繁雜,若以馬蜂窩平臺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這是致命的。
因為這將會影響用戶對馬蜂窩平臺內容的可信度,從而導致用戶對平臺產生反感。而用戶一旦失去忠誠度,那么也意味著平臺的變現能力正在被削弱。更甚者,若場面出現失控,很可能會比去年“抄襲門”帶來的影響還要嚴重。
所以說,有了前車之鑒,馬蜂窩更應該在正確的軌道上謹慎行駛。況且現在有了同程藝龍的合作、有了騰訊的支持,引流下的用戶與足夠的資金,應該能讓馬蜂窩在更長遠的戰略上作出有突破性的規劃。
針對馬蜂窩與同程藝龍合作一事,希望會像馬蜂窩旅游網聯合創始人兼CEO陳罡所表示的那樣,“此次戰略級合作,馬蜂窩將以內容優勢為外部交易場景賦能,打造更加開放的‘內容+交易’生態,并與同程藝龍優勢互補,在微信小程序及其他旅游場景中,為中國旅行者提供更加智慧、便捷的一站式服務。”
暫且可以期待一下馬蜂窩的表現。
本文首發曠創投網,公眾號ID:liukuangtmt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