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半年沒聯系的朋友給我發來信息 “回老家了,杭州呆不下去了。”
30歲后,留還是逃,早已是老生常談的話題。
這個朋友剛到杭州那會兒,租了個精裝一居,月租3950元,拎包入住。直到近兩年,她開始覺得,“哎,是不是該存點錢了”,辭職的時候算一算,手頭的錢,不夠交下兩個季度的房租。
雖說奮斗中,忙碌的人是看不到苦的。
但她發現,再心高氣傲的90后,面對的還是統一的現實問題:戶籍、房產、婚姻。
......
再過120天,第一批90后就正式進入30歲了。
所謂的三十而立,傳統意義上就是:沒家的該結婚了,沒孩子的該生娃了,租房的該買房了......
要說這一代人剛開始的人生軌跡都差不多,獨生子女,學業至上,全家希望。突然在30歲這樣一個deadline。
竟然找不到一個舒適的姿勢,來安放自己的年齡、情緒、欲望之間的關系。
作為從娘胎出來,就活得挺開的90后,也逃不過“中年焦慮”。
◆
而立之年 我還沒活成及格狀
剛畢業工作那會兒,身邊大多是一些85后。風水輪流轉,沒過幾年時間,就輪到我在工作中遇到“95后”和“00后”,開始以“老阿姨”自稱。
30歲以前,我不關心房價與存款,不考慮未來要在哪里定居,甚至覺得五年計劃這種事一點也不酷。
這是90后的通病,討厭被“標準”給框住了,以為“我還年輕”這把擋箭牌可以永久使用。
但現在,這句話已經說不出口了,30歲為我們劃出了一條天然分界線。唯有心照不宣地遵循著這條準則,默默做出一些改變。
這半年聽最多的話就是:“快30啦,心該收收了,人生也差不多該定型了。”
就連同學會上,曾經的文青小子們一夜之間也挺起了啤酒肚,老道地一輪一輪勸著酒,兩句話不離“項目”,三句話開聊房貸和換車。女孩們最愛問一句,“什么時候結/生?”生活的壓力一股腦兜了過來。
被迫著迅速一夜之間營業,成為“大人”。一切都勢必要搶在30歲之前定性。
“三十而立”像是在我們這代人的心中都安置的一個警鐘,一旦鳴聲響起,我們就光芒黯淡,萬般焦慮?
不事業有成就是原罪,不談個戀愛就是異類。
并沒人給出答案。
“數千年來,大家都是這么過來的。”
“所有人都是這么過的,我也一定要這樣過嗎?”
回到社會的職場,更加殘酷。
當包括我在內的"老人",都覺得這個時代應該是以加薪的方式往前運作,小鮮肉們已經用各種姿態撲向了這個社會并且賺的盆滿缽滿。
即將奔三的職場大叔,拼勤奮,明顯已經不夠了,拼姿勢已玩不了花樣。還有輿論制造的焦慮:90后千萬身家,xx年輕CEO帶領公司上市,好像腳步稍微慢一點,就被拍在沙灘上。
同事C說,每次看到90后的勵志帖子都會頭皮發麻,他明年30歲,沒車沒房沒對象,畢業創業到現在,一身負債。
在徹底頹掉的邊緣,只能佛系人設大行其道。
都說“三十而立”,90后的而立之年,卻似乎被提前了。
總覺得還能在青春的尾巴上站著嘚瑟幾年,一人吃飽全家不餓,一旦步入30歲,就像戴上了一個緊箍咒,上下不能。
◆
三十不立,有何畏懼不知道什么時候,這個世界開始對90后不那么友好了。
打開互聯網搜索欄,就會出現《第一批90后已經開始油膩了》《第一批90后已經禿了》《第一批90后的卵巢都衰退了》《第一批90后已經出家了》.....
朋友圈里也有人開始曬娃了,有人辭職了,有人開始一天天掉大把的頭發了,有人手里握著保溫杯,宣布成佛了.....
更可怕的是,還沒有身處30歲的關卡,就先被定義成了中年人的模樣。
記得在一個電視節目里,作家劉同說過一句話:我28歲的存款只有一萬多。你們說三十而立,我用一萬存款怎么立?
“三十而立”這個詞害了很多中國人。
作為第一批90后,更像被世界打下了狠狠的烙印,剛剛站穩腳跟,殺出一片天地,突然又被迫負重前行。還未立身,就要被宣判完蛋了。
你的而立之年 需要自己來定義
什么年齡該干什么事兒看上去是一個人的必經之路。但真的仔細想想,30歲有什么好緊張?
有人說過了30歲,無論身體和思維都開始老化,開始學會和世界,和自我達成和解。
有人說的更絕:人早死了,等著埋土里而已。
可真正等到90后這一代集體步入而立之年,又想以一種叛逆又別扭的方式思考:
我究竟要什么樣的人生?
王小波在《三十而立》早就給中年困惑擬好了勸詞:
三十歲之前有很長的路,因為我們老是在展望,到了三十歲,我們就在路上了,因為該埋頭趕路了。
年齡只是一個人細胞增長的時間,從來不是自我設限的理由。
當大部分90后還在對“中年”膽怯時,別忘了,你就是你,不是這群面目模糊而焦慮的90后一員。
你可以焦慮,也可游戲人間。
起碼在一個正確的環境下,可以選擇不被迫成為第一批老去的90后。
太多人都在說“三十而立”,
卻不知道這話后面還有一句:“不知禮,無以立”。
立
代表的是一種精神獨立,無懼未來
你的而立之年需要自己來定義。
原文地址:https://www.nvsay.com/news/social/190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