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大師在抖音火了
博學多才的流浪者、
復旦大學畢業的高材生、
上海徐匯區審計局的公務員、妻女車禍過世……
網絡上關于流浪大師沈巍的身份有著各式各樣的流傳,
因為這些反差和奇幻色彩,
進一步推動了流浪大師的大火。
從沈巍的談吐來看,至少他目前沒有精神病。可以認為他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一個有精神追求的人,一個與普通人的生活格格不入的人。他常常在地鐵和路燈下讀書,晚上睡立交橋下,衣服骯臟,頭發凌亂,工作就是撿垃圾和“垃圾分類”。他是一個標準的流浪漢,他與其他流浪漢的不同之處在于他愛好讀書,談起歷史和時事都能講得頭頭是道。
流浪街頭是沈巍自己的選擇,我們要尊重他的選擇和生活方式。可惡的反而是那些借沈巍的名頭去拍抖音的無聊網友,你們打擾了“大師”的正常生活。
天天拍這個,拍那個,連夜奔襲千里路,只為看大師一眼。
隨著“人氣”的陡升,越來越多的人前來圍觀,打破了他平靜的生活,讓他很煩惱。尤其是一干網絡主播與微商的加入,幾乎完全將這種圍觀變成一場流量的狂歡。
“大師”完成了被定義、被表達、被消費的全過程。整個事件中,他都是一名被動參與者,或者說,他不過是一個被寄托了感情的出口,一個網紅用來吸引流量的工具。
他大概率不會從這場旋生旋滅的狂歡中得到什么,而他也只是期待,不會被相關部門找麻煩。他自己也說,“網上走紅不會改變他的命運”。
這名流浪老者當然不是什么大師,網友在他身上“安裝”的各種身份,也都不是事實。媒體報道,這位老者叫沈巍,他從上海一所普通大學畢業,確實進入了公務員系統,但停職時還沒有結婚,“因為妻女車禍而精神出了問題,是胡說八道。”
平心而論,看了網上流傳的諸多視頻,確實發現沈巍表達流利,知識面比較豐富,對傳統文化有一定了解,但稱其為“大師”,顯然是溢美。他本人也連連否認“大師”稱號,稱自己只是一個讀了不少書的人,才不是什么大師。
不過確實,大師都是精通某一個領域的,你勉強可以說郎朗是鋼琴大師,但這位流浪漢頂多只是一個國學愛好者,擅長文史哲領域,也略懂一點商業知識(看過稻盛和夫的書),好像還喜歡京劇,熟悉西方美術史,聽說過搭訕學。
文學常識秒殺99%的普通人是沒問題的,屬于國學愛好者里中等偏上,談不上精深。被稱為大師暴露出一個社會現象:現在的人不僅自己讀書少,而且身邊愛讀書的人也少,可能連自己認識的幾個教書匠,都不見得讀過那些書。
一個讀書的流浪漢尚能有如此談吐,真正的大師學識必然更加淵博,也更值得我們追捧——然而,并沒多少人真的有興趣關注。
而沈先生能火,源于“一個被歧視的人,居然比我有學問那么多”!的心理。新、奇、特的原因大部分在于“反差太大”!
對于上海的沈先生,他的言談和他的人設形成比較強烈的反差,讓人們有種“意想不到”的認知沖突。好看的小說、戲劇都是拉大某種沖突,很有戲劇效果。
同時沈先生又和偽大師們形成反差。“大師在流浪、小丑在殿堂”這句話,喚起了人們對這個社會的不滿情緒,無處安放的不滿,都安放在了沈先生身上。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