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童星出道的楊紫,出演了不少人氣角色。
最近,她又在新劇《我的莫格利男孩》里,又搖身一變,飾演了一位獨立創業的犀利女性。
創業當老板、被員工“逼瘋”的那些煩惱,楊紫飾演的凌煕遇到的一點不少。
一次新產品發售后,楊紫在“公司”碰到了兩個“伸手黨”。
他們說,楊紫公司的一款衣服有抄襲嫌疑,來索要賠償。
暴脾氣的楊紫立刻懟了回去:
開公司的楊紫,遇到了兩個來勢洶洶的“打假人” / 《我的莫格利男孩》
她對比著衣服的料子,霸氣回應。
回到工作室后,還想再去理論,卻被員工一把攔住——
這件衣服,確實抄襲。
設計師的理由很簡單:老板催得太緊,自己沒有時間完成設計,只能挪用他人的衣服款式。
一旁的其他員工也幫設計師說話:
工作真的很辛苦,這是第一次抄襲,又是被逼無奈,希望不要追究。
楊紫被氣到當場發飆。
員工們看起來個個有苦衷,句句通情理,網友的評論卻是一邊倒:
這幾名員工,就是職場中活生生的“豬隊友”。
劇中短短幾分鐘,就暴露出了不少當代職場人必備的生存哲學。
職場上最重要的品質,是靠譜
看起來,設計師沒有完成工作有自己的苦衷。
平時工作辛辛苦苦,好不容易有一稿,不過三秒鐘就被老板否定。
加上交稿前一晚,奶奶不小心走失,她找了整整一個晚上。
下屬任何,看似情有可原,實則選擇了最壞的方式把事情辦砸
抄襲,看似是不得已為之,實則是給公司挖了個“大坑”。
來不及做,可以提前向領導說明,一起找解決辦法;
即使“作品”已經上交,也還有無數次機會可以在出售前補救,可這些偏偏都沒有。
設計師選擇了自作主張,給公司帶來了災難:
顧客投訴,門店封號,工作室名譽盡毀,瀕臨破產。
曾有人說,最讓人“恨得牙根直癢癢”的,是悄無聲息把事情搞砸了的人。
選擇抄襲的設計師,就是其中典型。
我們身邊,也不乏類似這樣的“豬隊友”。
大學生本該合作完成的小組作業,臨提交前一天,才告訴負責他負責的部分還沒開始;
工作后晚上臨近下班,通知你“抽中”了陪他一起加班的機會……
質量管理專家休哈特博士曾提出“PDCA循環”的概念,也就是常說的“閉環”。
職場中的基本辦事邏輯由四個階段組成,分別是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處理(Act)。
這四個階段形成一個封閉的環,不斷循環,以此達到最為高效的工作狀態。
簡單來說,職場員工需要在工作中做到一件事情有始有終,一項工作有交付、有執行、有反饋。
就算無法完成某項任務,也要與同事、上級溝通,及時處理。
這并非能力不足,還能體現你工作靠譜。
蔣方舟曾在節目中透露自己其實是一名“豬隊友”,職場上做過許多蠢事。
可能出于討好的原因,一項不情愿的工作交到自己手里,她表面欣喜地答應“沒問題”;
之后就開始裝“鴕鳥”,四處躲避,不回消息,沒有回音。
一旁的竇文濤很快對蔣方舟的行為作出評價:
“這種不靠譜的人最討厭,甚至超出你的預料。”
回歸閉環,做事靠譜,才能讓領導放心把工作交給你,即便有意外狀況,也能及時補救。
羅振宇曾在演講中分享過一段故事。
某公司特別重視對員工閉環能力的培養,強調“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
他的一位朋友為了驗證,撥通了該公司總部總機的電話,告訴他們要找羅振宇。
公司的計算機系統上查無此人,但總部依然態度嚴謹,繼續詢問這是哪個部門的員工,要用幾分鐘時間來核查一下。
朋友隨便編造了一個部門,幾分鐘后,總部總機打回電話,告訴他們在公司確實沒有找到這個人。
靠譜的人,即使是面對類似這樣的小事,也會負責到底。
無論如何,都會按流程及時給對接方反饋。
運用閉環思維解決問題,讓自己被信賴,才是職場生存的正確打開方式。
老好人,在職場中混不下去
劇中設計師犯錯,楊紫大發雷霆。
旁邊兩個同事對犯錯者“老好人”般的維護,讓楊紫的批評顯得更加刺耳。
設計師犯錯后,其他同事不斷找借口為其開脫
有人或許覺得過分,員工犯個錯至于這樣撕破臉嗎?
至于。
職場中,無論是管理者,還是一般員工,最忌諱做“老好人”。
職場講究效率,人情世故在利益邊上,都需要靠邊站。
表現優秀,自然會有獎勵;
出現失誤,就需要承擔責任。
如果管理者總是“仁慈”,覺得“沒必要撕破臉”,實際上是對員工和工作的不負責。
員工“護短”,為了袒護同事與上級和稀泥,也是對任務和領導要求的不負責。
無論身處職場哪個層級,老好人心態都要不得。
美國科學家Terman的一項調查顯示,相比那些不太隨和的男士,和藹可親、樂于助人的男人一生收入要少大概27萬美元。
這并不是說性格隨和的人天生吃虧,而是說:
不在維護他人面子、失誤等人際關系上有著過多糾纏,專心于工作效率和質量的人,在職場中有著更大的競爭力。
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中,方圓就是一名職場老好人。
在組里,充分為同事護短,與大家打成一片。
同事們也都很喜歡他。
得知方圓要升職,員工甚至提前準備好為他慶功。
可在公司被收購后,方圓第一個被下達了辭退通知。
最蹊蹺的是,原本組里的人,只有他一個人被辭退。
雖然方圓的工作能力強,在公司中人脈口碑都不錯,但恰恰是老好人的角色害了他。
公司被收購,新的項目組來接管事務,作為老好人的方圓,上下“和稀泥”,與新的管理層之間本就產生了一定的沖突,也難服眾。
加上他既然是老好人,什么事情都能理解,那就首先讓自己“理解理解”吧。
如果你總想做“職場老好人”,那么只能說明你在職場經歷的痛還不夠多。
三年工作,讓老好人進化為了“職場魏瓔珞”
不要被“偽勤奮”綁架
楊紫手下的幾名員工,還有這樣的思維:
事情都是為別人做的,而不是為自己做的。
一位男員工面對楊紫對設計師的批評,站出來控訴老板:
即使自己拿的錢不少,但他們是來打工的,不是來賣命的。
這番表達同樣被楊紫反駁回去:
員工“保溫杯里泡枸杞,一天到晚玩手機”的自我感動式努力
男員工還嘴硬狡辯,為自己工作時的懈怠找理由:
最后,員工們準備集體辭職時,在辭職信中依然不斷煽情重復強調自己的勤勞。
“這三年,我們的努力對得起獲得的回報,你的一句話,讓我們所有的努力全部清零……”
類似這樣的想法,把自己和工作割裂成了兩部分,不斷暗示:
努力了就好,至于結果并沒有那么重要。
總結工作時,還會覺得已經足夠勤奮了,沉浸到自我感動的氛圍中。
然而,職場是講成績的地方,不是自我肯定就能萬事大吉。
前陣子熱播的綜藝《我和我的經紀人》中,男明星白宇的經紀人琪仔,曾讓許多人印象深刻。
在前兩期節目里,盡管琪仔看起來十分努力,工作能力卻始終沒能有效提高。
需要她出面協商的時候,琪仔表現慌張,從頭到尾都沒提出一個合適的解決方案;
老板楊天真問她網劇的播出時間;
她也只能支支吾吾說出個大概,連具體日期都說不準。
老板的眼睛是雪亮的。
對琪仔這個看起來努力實則拖后腿,跟不上團隊步伐的員工,楊天真很快就發現了問題。
她找到白宇,簡明扼要地說明了琪仔目前的狀況,希望白宇能果斷換一個經紀人。
雖然白宇心軟,沒有當即答應這一要求,但還是表示,琪仔的工作確實不及格。
殘酷的職場游戲中,已經努力過了就不進取;
被人超越,無法在事業中更進一步,也就不意外了。
清醒而不自滿,通達而不懈怠,才會讓你的職場生涯更為圓滿。
職場是個修羅場。
雖不至相互廝殺肉搏,但不經意之間,有些細節就會讓你滿盤皆輸。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