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要看一個人有沒有才華,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讓他即興作詩,一首詩是否通暢,意境是否深遠,直接和作者的學識相關聯。而且即興作詩又能防止提前準備,這種出其不意的考核,歷代的文人都是屢試不爽。
作詩要說容易也容易,只要掌握好平仄押韻,一般都會來上那么幾首,而且這種程序化的東西只需要幾天時間就能掌握。但是要是做一首好詩,其實是很困難的,沒有靈魂的詩句比比皆是,但是能流傳下來的千古名句,每一句都是意境深遠,發人深省。古人作詩如果一時來了靈感,真是文思泉涌,落筆成文,但是也有一些才子在創作詩歌的時候,突然寫一半就被人打斷,后半句卡住的現象也是非常之多的。
北宋有位小縣令,看著山間的泉水,寫了一首詩“泉泉泉泉泉泉泉”,這句話一連寫了七個泉卻卡住了,不知道下句該接什么。這時候恰巧蘇軾從旁邊路過,隨后答道“好似珍珠倒卷簾”。小縣令喜出望外,問了一句“此人莫非蘇東坡”?蘇軾微笑地答道“然然然然然然然”。于是這兩人合作的詩,被后人傳為一段佳話。
而我們今天的主人公,也因為寫詩無意間成了后人談論的民間佳話,他的名字叫王陽明。王陽明是明朝人,曾在龍場悟道,創建了心學這門神奇的學說,他的名氣可以和圣人孔子、朱熹相提并論,是中國文學史上難得一見的哲學大家。
話說有一日,王陽明準備過鄱陽湖,天氣卻刮起了大風,船只好靠岸休息,王陽明于是落腳在安仁鋪這個地方。雖然風聲大作,但是天空蔚藍,湖水兩旁又有一塊石頭,上面寫著臥牛石,王陽明一時來了詩意,隨后便吟道“安仁鋪內倚闌干,遙望孤牛俯在山。”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王陽明孤身一人倚欄而望,就像臥牛石一樣俯瞰著山水,開篇寫景,行文大氣,頗有一番意境。但是思來想去,這后半句卻卡殼了,怎么也對不出來。正在犯難的時候,路邊正好來了一輛花轎子,里面坐著的是出嫁的新娘子,恰巧從此處路過,聽到了王陽明的上半句詩,于是掀開轎簾,隨口對道“任是牧童鞭不起,田畫荒盡至今閑。”
新娘子對的這后半句,是說牧童揮鞭卻叫不起石牛,也就無法耕作那些荒廢的田地了。言外之意是說當時的官府不作為,又逢寧王叛亂,戰火交加,老百姓苦不堪言,實乃憂國憂民的好詩。而且上句是寫景,下句是抒情,由景色引出感慨,升華了整首詩的主題,渾然一體,堪稱經典,沒有半點違和,在場的人聽到后,紛紛拍手叫好。
王陽明不但是個圣人,也是個好官,當他聽到新娘子對的后半句,立馬就知道了深意,于是對她肅然起敬,像這樣識大體又有才華的女子,如今已經很少見了,又看見她是在出嫁的途中,于是馬上吩咐人,等待風停之后,專程為她送去了一箱嫁妝,表達自己的感謝。這段故事也被民間傳為一段佳話,廣為流傳。
來自“國學大觀園”
本著傳播陽明心學的宗旨而轉載
若有侵權,煩請及時聯系我們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