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了解中華傳統文化,學習祖國各地歷史、人文、地理等知識,你會怎么做?過去,我們可能會先選擇翻課本或者搜 Google、維基百科等方式獲取想了解的信息,這樣做的缺點很明顯:課本和網絡中的信息「碎片化」嚴重,光憑零零散散搜集來的內容,我們很難對這些知識有比較系統性的了解。
開發者楊騎滔(@KITTEN-YANG)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彼時,他正在自己環游中國的旅行途中,隨著旅程的推進,他逐漸被祖國各地不同的文化、歷史、人文所吸引,也對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有了越來越多的熱愛。最后,他決定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讓更多人也能像他一樣,愛上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愛上祖國的美麗河山。作為開發者,做一個 App 自然是他首先想到的事。
從寫下第一行代碼到上架 App Store,《華夏萬象》花費了楊騎滔五個月的時間,當然,這款 App 的誕生也離不開楊騎滔過去一年半環游中國的旅行見聞和經歷。《華夏萬象》提供了中國 34 個省市包含歷史、地理、文化、人文等各個方面的介紹,在設計和內容編排上都可以感受到開發者楊騎滔的認真和細致。
遇到這么一款優秀和極具巧思的 App,我們更為好奇的是,楊騎滔在 App 背后發生的那些故事、思考和理念,我們想了解更多楊騎滔在旅途中的見聞、感悟和思考對《華夏萬象》的開發起到的幫助,也想知道楊騎滔對于「獨立開發者」這一身份的理解和想法。本期「幕后」,我們就和楊騎滔一起,帶著上面這些問題聊了聊。
楊騎滔和他的獨立開發者之路
與大部分計算機專業的大學生一樣,楊騎滔畢業之后加入了一家互聯網公司,成為了一名程序員。雖然在互聯網行業從事開發類型的工作有著充實的工作成就感和一份不錯的收入,久而久之,千篇一律的工作卻讓楊騎滔開始思考:
等到老了,我現在做的事情能留下什么?一個不錯的開局
有了這樣的想法之后,楊騎滔在 2017 期年中選擇了辭職,成為了一名全職的獨立開發者。用了三個月時間,楊騎滔上架了自己的第一個 App,一款 iOS 平臺的第三方微博客戶端 Cosmos。
你可能會好奇,在當時微博已經將第三方客戶端的權限「砍」的差不多的時候,為什么楊騎滔要做一款看起來沒什么希望的產品。原來,楊騎滔意外地發現了微博的一處漏洞,讓他能夠模擬幾乎微博官方客戶端的所有功能,于是,一直覺得微博客戶端市場「同質化」現象嚴重的楊騎滔,決定做一款極具「個性」的微博客戶端。
「橫空出世」和「轟動」是楊騎滔對于 Cosmos 的評價,這話也一點不假。Cosmos 一經問世,就憑借精美的設計和精致的動效引起了不少討論和贊美,不錯的收入也讓本來在擔心選擇成為獨立開發者是否正確的楊騎滔舒了口氣,笑稱「不用灰溜溜地回去上班了」。
Cosmos 的精美動效 遭遇挫折,從頭再來
Cosmos 的成功讓楊騎滔能夠有時間做一些之前早已計劃要做的事,環游中國就是其中之一。
楊騎滔認為,Cosmos 已經能夠為他持續帶來穩定且不錯的收入,他也會繼續開發更多的 App,多個 App 帶來的收入肯定還會更多,即使不像工作有穩定的工資來源,維持生活肯定戳戳有余。于是,他踏上了為期一年半的中國之旅。
可惜好景不長,由于微博平臺對于漏洞的封堵,Cosmos 在誕生八個月之后就結束了使命,第一款 App 的失敗沒有讓楊騎滔感到挫敗,他很坦然地選擇了放手,想把時間留給其它更有意思的 App。
旅行途中,楊騎滔試過開發新的 App,不過因為白天要趕路,晚上又要修照片、剪視頻,旅途中的瑣事讓楊騎滔很難靜下心思考產品的方方面面,他最后決定認真完成這趟旅行,App 的事以后再說。
雖然沒有了 Cosmos 的收入,好在楊騎滔之前的工作讓他存下了一些積蓄,他也同時在 圖蟲網 銷售自己的攝影作品,靠著這些收入,楊騎滔完成了他的中國之旅。
楊騎滔花了一年半時間走遍了中國的 34 個省份,見識了祖國山河和民間風俗的同時,也被美好的大自然景觀和中華傳統文化深深吸引,于是他有了「喚起人們對中華優良傳統文化的重視以及對大自然的熱愛」的想法,華夏萬象 App 就是他用來實現這個想法的方法。
在被問到旅途中有哪些事驅動楊騎滔做了《華夏萬象》時,「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是他的回答。楊騎滔表示,隨著旅途的推進,每天發生的事情都讓他對于中華文化的熱情越來越深:可能是他在參觀了景德鎮陶瓷博物館之后后對陶瓷藝術的癡迷,也可能是在看完敦煌的相關資料和紀錄片之后、親身來到實地觀摩的激動……
正是旅途中這些可能對于很多人來說最普通不過的小事的不斷積累,讓《華夏萬象》從一個想法開始,不斷地在楊騎滔的腦海中變得清晰起來,在結束旅行之后,楊騎滔就馬上投入到《華夏萬象》的開發工作中。「這大概就是『愛之深,痛之切』吧」,楊騎滔說。
五個月時間,他把「萬象華夏」裝進了 App
當然,開發一款能夠喚起人們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視的 App 絕不是說說那么簡單。《華夏萬象》的誕生離不開楊騎滔在一年半旅行過程中的經歷和感悟,開發階段也耗時了五個月左右,可以說是一項不小的過程。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華夏萬象》的開發工作其實只花了一個月時間,剩下的四個月時間里,楊騎滔的時間主要花在了收集和整理各個省市的介紹文字和照片等工作上面。
最困難不是寫代碼
華夏萬象 App 里的內容分為「圖庫」和「百科」兩個部分,其中「圖庫」部分的照片是楊騎滔從旅途中拍攝的十萬張照片里挑選出來的照片,也是他認為最能代表不同省份特色和風情的照片。在十萬張照片里挑選滿意的那幾張看起來是個工程量很大的工作,由于楊騎滔在旅途中每天都會整理當天拍攝的照片,整理「圖庫」部分的內容反而耗費他太多精力。
「圖庫」中的照片全部由楊騎滔拍攝
開發《華夏萬象》最費時費力的工作還是對于「百科」部分介紹內容的整理。
首先,對于每個省份歷史、地理和文化方面的介紹會涉及到很多很多專業或者復雜的內容,圖片部分沒有辦法完全用楊騎滔在旅途過程中拍攝的照片作為展示資料。楊騎滔耗費了不少時間在搜集采用了 的無版權圖片上面,并在 App 里標注了每張圖片的來源。
對于文字介紹的部分,楊騎滔首先參考的信息來源是 ,他會結合其中的介紹內容和自己在旅途中的見聞,為每個省份和城市歸納關鍵字,得益于維基百科對于不同省市之間的關聯內容的索引非常詳細和完整,楊騎滔往往能從一個維基百科頁面中通過層層嵌套的超鏈接跳轉,獲得更多有用的信息。
百科
除了維基百科,楊騎滔還會翻閱「星球研究所」「地球知識局」「地球旅客」等介紹國內省市地區人文和歷史的公眾號文章,并以這些文章為參考自己再進行提煉和總結。一般情況下,楊騎滔歸納完一個省份的介紹內容大概需要一到兩天的時間。
楊騎滔告訴我們,開發《華夏萬象》過程中最難的工作就是整理文字和制作配圖了,五個月的開發時間里實際上有四個月在做這些工作,真正寫代碼的時間只有一個月。
學會拍照很重要
楊騎滔在自己一年半的旅途中拍攝了十萬張照片,最后用在 App 里的卻只有經過精心挑選的一小部分照片。在被問到選擇照片的標準時,楊騎滔告訴我們要從兩個方面來考慮。
對于人文主題類型的照片,楊騎滔認為要拍好它們,重點在于要有足夠多的知識儲備:到了一個地方,你要知道自己應該去哪里參觀哪些景點和本地風情,而不是跟著人流去「打卡」、拍照,這樣的旅游往往沒有意義,很有可能在問到這趟旅游的見聞時,也是「一問三不知」。
由楊騎滔攝于上海
楊騎滔拍攝的黃土高坡窯洞
對于風光攝影而言,楊騎滔認為找好看的景點和風景拍照就可以了。拍攝本地風光「運氣」是很重要的因素,拍攝對象一般就是日出日落的藍調時間和黃金時間、銀河、星軌、彩虹、朝霞晚霞、云海,還有比較難得的北極圈極光、日食和月食等等。
由楊騎滔攝于南京紫金山顛
由楊騎滔攝于西藏林芝索松村
為了能更準確地抓住拍攝這些景物的最佳時機,楊騎滔向我們分享了他在用的一些 App:《》可以結合地景構圖,提前判斷日月星辰的位置; 可以用來判斷云量,這也是很多天象景觀的最大「克星」;微信小程序「莉景天氣」是楊騎滔用來預測預測朝霞、晚霞、云海等天象的工具。
巧攝、Windy、莉景天氣
楊騎滔最后表示,這些工具一定會成為未來風光攝影的趨勢,并且能夠為許多對風光攝影感興趣的普通用戶提供很大的幫助。
讓 App 「生動」起來
如果你認為《華夏萬象》只是將互聯網中的內容打包成了一個 App,那你就錯了。
為了讓《華夏萬象》的動效和內容主題達到統一,也為了讓這款 App 不會那么「枯燥」,楊騎滔采用了類似幻燈片橫向滾動效果的動效設計,讓每個省份的介紹內容像一幅畫卷一樣徐徐展開,讓它更像是一個承載歷史和文化內容的載體。
《華夏萬象》采用了類似 PPT 滾動的動效設計,讓畫面像畫卷一樣展開
不管是《華夏萬象》還是之前的 ,可以看出楊騎滔非常看重 App 中的動效設計,楊騎滔也向我們證實了這一點,為此,他還專門寫過一本 。
楊騎滔認為,在設計 App 的動效時,「克制」比「炫技」更重要。他提到很多剛入門的開發者都會有一種把所有學到的新東西都用起來的「本能」,楊騎滔自己在學習圖片后期、視頻特效制作和平面設計的過程中也有同樣的感受,但是這樣做不對,他認為隨著經驗的增加,好的產品都會在動效設計方面有所克制。
楊騎滔也向我們分享了他自己對于在 App 中設計動效的一些心得:
- 動效首先要能夠滿足 App 的功能性。不是什么地方都要加動效。比如《華夏萬象》在「贊助」頁面就設計了精美的動效。人家都「慷慨解囊」了,不跳點精美的動畫出來讓人家高興一下嗎?
- 動效的設計要符合邏輯性。以《華夏萬象》為例,「圖庫」部分每個省份卡片的轉場效果有翻轉、移動等動畫,但是如果用戶點擊了一張卡片之后,出現的是「撕裂」的專場效果,就會很奇怪;還有在《華夏萬象》里點擊「百科」按鈕之后,進入幻燈片頁面的效果是翻轉而不是彈出或者滑入,這樣設計在層級關系上會更為清晰。
- 動效的設計要保持統一性。設計動效時,對于時間、運動方式、彈性曲線等因素要盡量保證一致,比如不要讓一個頁面出現更快而另一個頁面出現的更慢,或者是讓一個頁面從右側滑入,而另一個頁面卻從下方滑入界面中。
楊騎滔認為,目前《華夏萬象》里的內容已經足夠豐富了,已經能夠實現他做這個產品的初衷。楊騎滔也表示,從內容角度來看,《華夏萬象》肯定還能做的更多,但是他不希望做一款像維基百科那樣面面俱到的 App,《華夏萬象》沒做的事情交給互聯網就行了。
在楊騎滔看來,在移動平臺上像《華夏萬象》這樣的科普教育類 App 更多的目的和作用應該是讓用戶對 App 里提到的內容主題感興趣,通過精美的設計和內容編排激發用戶在 App 之外能夠繼續深入研究下去,內容上的深度反而不是那么重要。
因此,《華夏萬象》雖然一上架 App Store 就引起了很多關注和熱烈的討論,卻不是楊騎滔想要的結果,他對于這款 App 的愿景更像是「細水長流」。楊騎滔希望《華夏萬象》在未來的時間里能夠持續地影響越來越多的用戶,激發他們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想法,楊騎滔也在嘗試將《華夏萬象》帶到更多平臺上,Android 版本就已經在開發階段了。楊騎滔也表示未來會考慮用 Project Catalyst 技術將《華夏萬象》帶到 macOS 平臺。
「獨立開發者」只是我的標簽之一
很多人對于楊騎滔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獨立開發者」的方面,其實,成為獨立開發者的幾年時間里,他還自學了攝影、彈吉他、剪視頻等不少技能,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多面手」。
至于為什么要學習這么多技能,楊騎滔的解釋是為了保持「感性」。楊騎滔認為,理科專業會讓人缺乏人文素養,導致人們對待事物往往過于「理性」,對生活缺乏必要的浪漫和儀式感。
于是,楊騎滔在旅行途中也沒有閑著,因為一直有拍攝一部紀錄片的夢想,他自學了導演、剪輯視頻等一系列技能,還看了不少人文社科方面的書籍和紀錄片,這些知識和事物也是讓楊騎滔保持著對這趟旅途的熱情的重要原因,也讓他有了「學以致用」的表達欲望和想法。
視頻是最能感染人的傳播形式
所以《華夏萬象》上架 App Store 的同時,他也為這個花了 5 個月時間開發的 App 制作了一支大家在文章開頭看到的精美視頻。
至于為什么選擇做了一支視頻,而不是通過寫文章或者別的形式介紹《華夏萬象》,除了想把旅途中學會的技能學以致用的想法之外,「視頻是最能感染人的傳播形式」,楊騎滔解釋。
和拍照一樣,要讓視頻準確表達出楊騎滔想表達的內容也不是一件易事。楊騎滔認為要拍好這樣一支視頻,立意、拍攝和剪輯是最關鍵的三個部分。楊騎滔認為,不是畫面精美就能稱得上是一支好的視頻,只有多看電影、多思考和學習導演在構圖方面的立意,才有可能把視頻拍好。
當然,只是畫面好還不夠,學會根據視頻的內容和進度掌握節奏感也很重要。比如不能讓視頻全程都保持很快或者很慢的節奏,要學會有的放矢。視頻的音效和配樂也很重要,要讓音樂與讀者產生共鳴。要做好這兩點,楊騎滔認為也只有多看和多學其它好的作品,關鍵還在于經驗的積累。
對于立意方面,楊騎滔覺得這是拍好視頻最重要的一環。很多人就是因為主題不明確、不知道要拍什么內容,導致拍出來的視頻效果不好。不管是想介紹一個事物、傳達一份情感,還是講述一個扣人心懸得故事,不拍「流水賬」、知道自己想表達什么是楊騎滔拍視頻一直遵循的原則。
說了這么多,不妨來看看楊騎滔拍的第一支 Vlog。
我希望兼具「理性」和「感性」
獨立開發者、攝影師、獨立音樂制作人…… 楊騎滔為自己貼了很多標簽,在被問到最喜歡哪一個身份的時候,楊騎滔表示并沒有「偏愛」某一個身份,自己在做的每一件事他都非常喜歡。
就像之前他說的那樣,他不希望自己的生活里全部都是「理性」的事物,也不希望都是「兒女情長」、不切實際的幻想。楊騎滔認為,自己身上的這些標簽讓他成為了一個兼具「理性」和「感性」的人格健全的人,也正是這些事物,讓他的生活更加豐富、更有成就感,也讓他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
不過,楊騎滔認為精力過于分散會導致自己在每個領域都會變得不那么專業,因此打算先專注于獨立開發者和攝影師的身份去做一些產品,他也表示之后想在 Unity 游戲開發、紀錄片導演、音樂制作人的方向發展和做出一些作品。
采訪的最后,楊騎滔再次表示了自己在做的事情的熱愛,他認為不管是軟件、游戲、視頻、音樂還是別的領域,只要能夠創造出對用戶有幫助的產品,就是一件有意義和價值的事情,而他喜歡能夠創造出更多價值的事物。
你可以在少數派找到更多 幕后故事,這是「幕后」欄目的第 67 篇文章 。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