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有道被瀏覽了一百三十多萬次的問題:有哪些讓你受益匪淺的思維模式。答案里很多人提到結構化思維、邊際思維、理性思維等等,這些屬于思維的框架;但是,有一類的思維的盲區,是我們傳統教育中很少刻意培養的。
這個系列是在我回顧了十幾年職場人才培訓經驗,結合自己走過的彎路,盤點了一些我認為職場人特別容易的思維盲點。
今天說的是:
1
分得清
”事實“和”觀點“
不要小看這個思維盲點,不信你問你身邊十個朋友,看看幾個搞清楚了事實和觀點的區別。
“今天天氣很熱,是事實,還是觀點?“
天氣很熱,難道不是事實嘛?!
是的,熱,不是事實,而是觀點。
今天天氣30度(或者32度,隨便舉個例子),才叫事實;天氣很熱,是你的觀點。
你認為30度就算熱了,那赤道的小朋友還認為30度算涼爽呢。
我剛參加工作時,遇到一位老外同事,特別嚴謹。每次和他開會,他總會不厭其煩地糾正我的這種思維上的懶惰:
”競爭對手瘋狂投入“----什么叫瘋狂?有哪些具體的數據嗎?
”新品賣的不好“----你怎么定義好?多久時間、完成多少銷量才算好?
”我們產品沒有滿足用戶的需求“----能否舉出具體的例子,用戶是怎么不滿意的,是個案還是普遍的反饋?
剛開始我覺得這家伙特別煩,這些不都是”習以為常“的事嗎?
但和他把每個問題掰扯清楚之后,你會發現,看似低效率的”反復確認事實“,其實背后,是在對問題的本質進行探討,解決問題的時候,反而是最快的。
比如,就拿“競爭對手瘋狂投入”這件事來說,其實我們自己砸在促銷上的金額,一點不比競爭對手少。如果只是一味地投入促銷,不把客情關系、用戶體驗、供應鏈這些事情做好,多少錢都是扔到無底洞。
如果大家爭論的焦點是觀點,那么這個談話就沒有辦法進行下去了。你有你的觀點,我有我的觀點,那還討論啥呢?比誰聲音大就行了。
這就是為什么很多政治的話題一討論就吵架,因為大家都是在用觀點說服別人。
”xx制度是最好的制度“
遇到這種只有觀點,沒有事實的人,還是別和他再浪費時間了。
2
未經核實的”事實“
也是會騙人的
那么,是不是只要是證據,比如錄像、錄音、數字,就是事實了呢?
我相信最近大家被大強子的事刷屏了。
從最一開始的”仙人跳說“,到”強奸說“,再到”資本陷害說“,我們會發現輿論被引導起來的時候,變的不要太容易。
網絡上的罵戰,就演變成了各種”觀點派“的罵戰。
問題是所謂流出的視頻、音頻,就是”事實“了嗎?有沒有被剪輯掉了的信息?
二手的事實,其實和”觀點“也差不多了。你看到(聽到)的,是想讓你看到(聽到)的。
作為吃瓜群眾,看看熱鬧也沒啥不好,不過,如果在工作中,這種”憑二手事實出觀點“的態度可不行。
很多數字,就算是權威發布的,你不去核實,也會被騙的”外焦里嫩“。
比如,世界經濟論壇在18年底發布了2018全球性別差距報告(Global Gender Gap Report)。它的結論是:中國女性地位排全球103名。
Emmmmm,中國女性地位這么低,用腳趾頭想,也覺得好些不至于吧。廣大妻管嚴們第一個跳出來反對啊。
但這是世界經濟論壇出的報告哦,很高大上吧。
問題出在哪呢?
首先,經過對比,我所選擇的幾個國家的識字率數據都來自這一變量(變量名一致),且都是最新的數據(男女數據在同一年)。
但是,”最新“是有差異的。
乍得和哥倫比亞用的是2016年的數據。
中國用的是2010年的數據。
美國,沒有數據……
除了數字的年份不一樣,還有更窒息的操作。
然而,我看到了令人窒息的一幕。
世界經濟論壇的數據顯示,中國的女生中學毛入學率僅為47.1%,男生為52.9%。這意味著我們身邊兩個孩子中的一個沒有上中學……
我國九年制義務教育吃了一嘴灰……
事實上,通過我對47.1+52.9=100的觀察,我覺得,世界經濟論壇可能是混用了某個比例……
原來,該報告用“女學生占中學學生的比例”,來替代女生入學率……替代……
關于這些“證據”和“數據”,下次你再遇到時,我建議你問幾個問題來檢測一下:
1、“證據”是一手的嗎?如果是轉述的,當時對方的原話是什么?
2、數據的口徑是統一的嗎?是同一類數據對比嗎?
3、數據的來源是什么?為什么會有異動的數字?
3
小心你的“所以”
用反例來檢驗
就算事實無可爭辯,那么,是不是結論就一定對呢?
還是未必。
比如,今年護膚品主要競爭對手一共投放了100款新品,是去年的2倍,市場競爭加劇了,所以我們利潤下滑了。
咋一聽,還行。假設數據來源是可靠的,而且有對比,是去年的兩倍。
但是,關鍵是但是,市場競爭加劇,利潤就一定下滑嗎?這個”所以的“好像未必吧。
這里的技巧就在于,你要會舉”反例“來檢驗,既可以用于自測,也可以用于防止下屬或合作伙伴的搪塞----同樣的條件,為什么得到不同的結果?這就叫反例,舉得出反例,就說明結論就有問題。
降價銷量就一定提高嗎,怎么檢驗這個邏輯是不是對的?舉出”降價了銷量還跌“的例子。
加了工資員工流失率就一定降低嗎,怎么反駁?舉出”加了工資員工繼續流失“的例子,以此類推。
總之,當你要說出“所以”的時候,要格外小心,這個因果關系,是不是基于事實,而且是有邏輯的。
4
練習
在工作匯報中,建議你現在就開始用事實到觀點,再到結論的匯報邏輯進行語言的組織。
比如,同樣是向公司要100萬的促銷費用,以前的方法嘛,就是“會哭的孩子有奶喝”,重點在哭字上----競爭加劇、產品老化、渠道失控,反正哪個觀點嚇人用哪個。
現在,你可以試一試,從觀點背后,去找到能夠支撐他們的證據,比如,到底哪些指標,在檢測競爭的激烈度?競爭對手的促銷費用投入是怎樣的?有多少?我們的產品具體在哪些指標上落后于市場?等等。
找出來這些“事實”,是不是比只會喊“競爭加劇”,“產品老化”更有說服力?
并且,不用等老板來舉反例反駁你,你自己先自測一下邏輯的合理性----這些做好了,生意就一定會提升嗎?還有沒有遺漏其它的影響因子?
其實,鍛煉思維力的機會,每天都在我們身邊發生。
來,給你布置一些思考題。
以下都是近期很火的事件,哪些可能是事實有問題的?哪些可能是觀點有問題?
歡迎你在留言區寫下你的思考。
有男孩從盧浦大橋上跳下,一定是母親當時說了惡毒的話,所以啊,要怪就要怪教育體系。
有醫生被警察拷走了,一定是警察野蠻執法(或者是一定是醫生無理取鬧),所以啊,中國的醫患/社會問題就是制度的問題。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于網絡)
本文主要參考來源:
1、《全球性別差異報告把中國的教育數據算錯了,一錯錯了三年!》公眾號: CleanNote,作者:CleanNote。
~END~
來源:“ 君健說職場”;作者:湯君健,“左手雞湯,右手湯勺”的人才培養者。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