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個很奇怪的科目,它存在著一種“梯次掉隊”的現象。不是說低年級的知識學好了,高年級的知識就一定能學好。常常可以看到,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有一批學生數學成績突然掉了下來;再往后,到了初二、初三時,常常又有一批學生的數學成績落后了;再往后,到了高中時,仍然有人不斷掉隊。
很多學生上課一聽就懂,下筆就各種錯;題目拿來就做,沒看清條件就寫;做難題沒思路,但給一點提示馬上能做出來,看完解析高呼“當時我怎么沒想到”;基本概念不熟悉,易錯的概念還是一錯再錯,容易失分……
究其原因,學生對教師所講內容的理解,還沒能達到教師所要求的層次。還有一個原因在于所學的知識點多了,一做題就混淆了,一團糟,在里面兜兜轉轉,浪費了精力和時間。
因此,要鼓勵學生知道,現在正做著的題,一定不會是考試的題目。我們做題的目的是要運用正在做的題目的解題思路與方法,并把自己做過的每道題加以反思,總結出:這是一道什么內容的題,用的是什么方法。做到知識成片,問題成串。日久天長,構建起一個內容與方法的網絡系統(tǒng)。
俗話說:“有錢難買回頭看”。做完作業(yè),回頭細看,價值極大。回頭看,是學習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要看自己做對了沒有;還有什么別的解法;題目處于知識體系中的什么位置;解法的本質是什么;題目中的已知與所求能否互換,能否進行適當增刪和改進……
在數學的學習中,小學生總是缺乏思維和意識,很多題目都是一錯再錯。其實,出錯本身并不可怕,錯誤恰恰反映了學生在知識理解或運用上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關鍵是出錯后能不能及時認識到錯誤,深入、透徹地分析產生錯誤之根,然后改正錯誤。
為了讓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少走一點彎路,這里匯總了50道學生常錯的題型,供大家參考。
(本文源自“百家號”,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