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保險是一件很科學的事,并不是看到什么就想買什么,在購買保險時還應該避免以下4種負面的想法,否則容易對保險產品產生誤解或給自己造成損失。
01
僥幸心理
如不少投保人在參加一年期意外傷害保險到期后,看到投保后沒事,自己也沒有從中獲得經濟收益,就覺得“吃虧了”、“不劃算”,接著容易產生“壞事應該也輪不著自己”的僥幸心理,因而不再續保。
保險專家表示,保險業恰恰是承保那萬一發生的災害事故的,這萬分之一或者概率更小的風險對于個人來說就是百分之百的損失,不能大意。因為僥幸心理或者因保險保障不足,而在遭受損失后追悔莫及的案例數不勝數。
02
從眾心理
消費者在選擇保險產品時容易隨大流,人家投什么險種自己就保什么險種,別人選擇多少保額自己就選擇多少保額。
從眾心理不可取,因為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不盡相同,比如家中經濟收入怎樣,財產價值多少,工作環境如何,身體狀況怎樣等等,這些情況有很大差別。
以他人為樣板來決定自己投保,往往是該保的沒保、該保足的沒保足,如此就失去了保險的意義。
03
盲目心理
購買保險應該有的放矢,不能“責備求全”或者“扔進籃中的就算作菜”。
比如有些家長在給孩子購買兒童保險時,一味求多,幾份甚至十多份兒童險累計購買,卻不知兒童險的保額上限,超出部分算為無效。
又比如健康保險,購買的前提必須是看清條款責任范圍,哪些狀況可以投保,哪些狀況屬于除外責任,以及理賠的相關規定要求。如果盲目投保必然影響自身利益。
04
獲利心理
投保后最大利益就是使自己產生一種安全感,將日后災害事故造成的損失風險轉移到保險公司,從而解除自身后顧之憂。
即使是有投資收益險投保者,也要時刻看清保險最大的功能還是在于保障,投資獲益是附加功能,不可過高地指望投連險、理財險的投資獲利。
另外,確有個別投保者為了得到一筆數目可觀的賠款,甚至不惜弄虛作假,鋌而走險,制造事故,騙取賠款,結果不僅沒有得到賠款,反而因觸犯法律受到嚴厲制裁,千萬不能有此種危險的想法。
這4種負面心態,你摒棄了嗎?
有意投保商業養老保險的消費者不要嫌麻煩,應該去找保險公司或專業保險代理人咨詢,讓對方從專業角度進行設計,既符合個人要求,又能規避風險,尋求量身定制的保障。
本文由本號整理編輯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