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后,山東省考生小彥考了650分的高分,自信滿滿的報考了中央財經大學的金融專業,小彥認為這樣高的分數一定會被大學錄取,所以,他已經好好規劃了整個假期的旅行安排,沒想到的是,最后自己竟然莫名其妙被退檔了!但和他一起報考該大學的校友小影卻以623分的成績,拿到了央財的錄取通知書。
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原來在報考的過程中,自認為分數有優勢的小彥只認準了央財的金融專業不服從調劑,而分數相對低一些的小影則在服從調劑一欄上全部打了對勾,結果,一向屬于熱門專業的金融分數奇高,而小彥又沒有服從調劑,校方無奈只能選擇退檔,小影由于服從了調劑,被順利的投檔和錄取。
所以一份錄入系統的志愿填報表,既可扭轉乾坤鎖定勝局,也可就此沉淪跌到谷底,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那么,高考志愿填報有哪些“雷區”,是家長和學生必須避免的呢?
院校之間梯度不合理
一些考生和家長在填報志愿時,設置的梯度太小,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之間,第三和第四志愿之間都只有幾分的梯度。
解讀:每個學校間應有分數差,最好在10至20分,如果分數差只有5至10分,則兩校錄取分數線過于接近,可能錄取不了。
專業志愿不服從調劑
按照平行志愿的投檔、錄取規則,一名考生投檔到A志愿學校,由于分數較低(剛過投檔線)、專業志愿填得較高(都選擇學校較熱門的專業)、專業志愿不服從調劑,仍可能被退檔,而退檔之后將無法再投到之后的志愿。
解讀:為規避這一風險,很多高校承諾“進檔即取”,但必須滿足“專業志愿服從調劑”的前提,為此,考生在填報志愿時,必須謹慎考慮服從調劑。
只考慮分數,不考慮興趣
在實際填報時,有很多家長和考生只以分數為依據,根本不考慮興趣,導致孩子進入大學后才發現對學校、專業不滿意。
解讀:在填報志愿時,通常要遵守三個原則,一是“實力原則”——按實力進行定位;二是“政策原則”——符合高考政策和志愿填報規則;三是“興趣原則”——結合實力和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院校和專業。
重“熱門專業”,輕“新興專業”
面對數以千計的專業,到底選擇哪個?大多數考生或家長都會去選擇當下的“熱門專業”,所以造成了在同一個批次開設這些“熱門專業”的院校,出現嚴重“撞車”的現象,導致分數同比往年一定會升高,使得一些考生會失利于這些專業,出現“退檔”。
解讀:實際上,專業的錄取分數高,一方面與該專業受關注程度高有關,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熱門專業”;另一方面也與開設院校的專業實力強有關。所以,不能簡單地把專業錄取分數的高低與專業的優劣聯系起來。比如當下財經類專業在各所院校錄取分都較高,但某些院校的財經類專業實力卻一般,所以家長們,一定要注意。
比如錄取原則是“分數優先”的院校,我們只考慮自己對專業的喜歡擅長度的高低順序排序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是“專業級差”的錄取原則下,就要考慮第一個專業的錄取概率是否能滿足,即要兼顧這個專業是否是自己喜歡的專業(或是自己能學習的專業),否則在下一個專業錄取時,專業級差讓考生的分數優勢降低,錄取概率大大降低,考生退檔風險加大。
最后優錄君要提醒同學們,畢竟高考這么艱苦的時候已經熬過來了,填志愿這種關鍵事情上千萬不能掉鏈子啊~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