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
你能在博物館邊走邊看邊“演”
體驗一場與非遺息息相關的全感官盛宴
和知名演員黃磊一起領略非遺的獨特魅力
更為它的傳承與保護打CALL
會是怎樣的一種感受?
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
錦江
10月18日,“第七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錦江區分會場”在水井坊博物館拉開序幕。在為期5天的時間里,除了在水井坊博物館會上演一場場全感官體驗非遺600年傳世之謎的“沉浸式戲劇”,各種精彩紛呈的傳統非遺展覽、講座、演出和體驗活動也將在錦江接連上演,為成都市民端出一道道豐盛的非遺文化“大餐”。
黃磊現身水井坊博物館
走進“沉浸式戲劇”開啟600年“非遺穿越之旅”
特邀嘉賓
作為此次非遺節的特邀嘉賓,10月18日上午,知名演員、導演黃磊現身“第七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錦江區分會場”開幕式的現場,并率先體驗了由水井坊博物館“導演”的一場可以邊走邊看邊“演”、全感官體驗非遺600年傳世之謎的“沉浸式戲劇”。
近年來大火的“沉浸式戲劇”讓觀眾不再只是觀眾,而是可以實際參與到劇情的發展中邊看邊“演”,感受到諸多傳統戲劇無法比擬的體驗。
這次非遺節期間在錦江區上演的這部“沉浸式戲劇”更可謂創意滿滿:這部戲的主創們直接將“舞臺”搬進了奠基于600年酒坊遺址之上的博物館中,并將在其中釀酒的工人們也全部納入了演員陣容,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實地、實景、真人、真事的演出;
“沉浸式戲劇”
其次,戲劇劇情與真實白酒生產場景的結合,讓觀眾在酒坊中“原地穿越”,身臨其境感受到水井坊美酒的釀造過程,而國家級非遺——“水井坊酒傳統釀造技藝”的精妙之處也得以充分展現;更出人意料的是,主創還在其中融入了美酒品鑒、親自勾調、禮品贈送等環節,讓戲劇好看好聽又好玩。
原地穿越
結束觀賞后,走出水井坊博物館的黃磊笑言,自己仿佛經歷了一次“穿越”之旅,現在都還有些“入戲”。作為烏鎮戲劇節創始人之一的黃磊,一直以來都對文化的傳承與傳播非常重視,于他而言,在參加活動的同時能夠欣賞到這樣一部好劇,也算是“意外驚喜”。他沒想到,小小的一瓶水井坊白酒,背后竟然要經歷如此繁瑣的工序。正如劇中呈現的那樣,如此成熟而精湛的技藝,起源于600多年之前,完全依賴于水井坊歷代釀酒大師口傳心授,不間斷地傳承至今,這完全可以看作是文化與技藝傳承的一種奇跡。
在開幕式上,黃磊還參與了“水井坊非遺公益招募計劃”啟動儀式,號召更多有志人士參與到非遺保護事業中來。在他看來,作為非遺傳承的踐行者與受益者,水井坊可謂不遺余力地促進傳統非遺走入大眾生活,而這一點或許是現階段非遺保護相關工作中最為重要的一點。他表示:“非遺需要走進大家的生活才能更好地傳承,本次水井坊用戲劇讓大家更了解非遺就是很好的一種創新形式,也很高興戲劇這種形式可以成為推廣非遺的一種有效手段。”
黃磊
“區文化館·傳統文化體驗館”正式掛牌
市民體驗傳統文化有了新去處
“第七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錦江區分會場”開幕當天,離水井坊博物館不遠的水井坊社區112號院里也是熱鬧非凡,由區文化館和水井坊社區合作共建的“成都市錦江區文化館·傳統文化體驗館”在此正式掛牌,這也是區文化館進行總分館制建設以來落地的第10個藝術分館。
活動現場,皮影戲、糖畫、面塑、成都木偶……一系列非遺展演讓周圍的居民大開眼界,小朋友們玩得不亦樂乎,活動還吸引了不少外國友人參與進來,氣氛十分融洽。
皮影戲
在皮影戲展示區,老藝人躲在白色幕布后面,操縱五顏六色的“皮影人”配合歡快的音樂跳起了《小蘋果》,高難度的動作、活潑的舞姿引發現場陣陣掌聲。“傳統的皮影表演配上這樣洋氣、現代的音樂真是別有一番韻味。”社區居民周先生說道。隨后,老藝人還用皮影給大家再現了《龜兔賽跑》的故事,深受小朋友們的喜歡,大家安靜地坐在幕布前,看得津津有味,完全被故事情節所吸引。看完演出,小朋友們都躍躍欲試,爭先恐后來到幕布后,在老藝人的指導下,學習起簡單的皮影操縱技巧,并進行了體驗表演,切身感受到皮影的樂趣與魅力。
在成都木偶戲體驗區,專業老師操縱手里的木偶為大家表演了川劇。這些木偶雖然小巧玲瓏,卻動作精確、文武兼備、靈活自如。在老師嫻熟的操作下,那些細小的人物動作如舞水袖、抖髯口、拿扇子等都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讓現場觀眾直呼過癮。
觀看了皮影戲,了解了糖畫、面塑的手藝,體驗了成都木偶戲后,來自南非的艾莎意猶未盡,她說:“這些活動非常有意思,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和一些傳統技藝的精髓,和我們平時所接觸到的中國文化有所不同,讓人印象深刻。”
非遺展演進社區
將非遺文化帶到市民身邊
為了讓更多人接觸非遺,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在本次“第七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錦江區分會場”活動中,錦江區還組織了多場非遺展演進社區、進校園活動。
10月19日,“非遺進社區”文化惠民活動在水井坊街道陽光新業廣場熱鬧舉行。演出在川劇《梨園芳華》中拉開序幕。區文化館·曲藝館的老師們為大家帶來了四川清音《布谷鳥兒咕咕叫》、四川揚琴《潯陽琵琶》,清音婉轉、揚琴悠揚,兩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讓觀眾們充分感受到傳統曲藝的古典韻味。傳統魔術、木偶舞蹈《格桑花》及卓別林模仿秀等形式多樣、內容有趣的節目受到了孩子們的熱烈歡迎。此外,功夫茶藝和川劇變臉吐火《天府神韻群英會》也贏得了滿堂喝彩,新派民樂合奏、民族舞蹈《絲路彩虹》更是上演了聽覺與視覺的盛宴,將演出推向高潮。四川揚琴省級傳承人康先洪表示,在人群密集的商業廣場舉行這樣大規模的展演活動,讓非遺切切實實來到市民身邊,這對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揚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希望以后能多舉行這樣的活動。
非遺進社區
除了精彩紛呈的演出,活動現場還設置了“非遺互動體驗區”,糖畫、剪紙、棕編、繩編、面人等非遺傳承人在現場展示高超技藝,廣大市民也親自動手體驗非遺手工藝,在互動過程中充分了解非遺文化,傳承非遺文化。“勾起了兒時回憶!”“讓我們年輕一代也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這些老手藝需要好好傳承下去!”現場市民紛紛發出了由衷的感嘆。
糖畫
糖畫,仿佛已經成為了童年的記憶,小時候,看著用糖做出來的兔子、老鼠等各種可愛又活靈活現的小動物,總會充滿欣喜,舔一口,是甜到心里的感覺。10月20日下午,“錦江糖畫三十年”展演活動走進合江亭街道東升廣場。五位成都糖畫省、市級非遺傳承人現場帶來了精湛的糖畫技藝,讓市民仿佛回到幾十年前逛公園的場景。
廣場上圍滿了前來參觀、拍照的市民和小朋友。廣場一邊,傳統魔術、川劇木偶變臉等節目吸睛十足。廣場另一邊,5個糖畫攤被圍得水泄不通,只見糖畫師傅們端坐于糖畫攤前,執勺在手,經過短暫構思,飛快地將勺中的糖液揮灑在光潔如鏡的大理石板上,看著糖漿像是魔法一般幻化成一個個神奇的形象,蝴蝶、蜻蜓、小鳥、兔子、仙桃、龍、鳳等圖案在糖畫師傅手里用糖水一筆勾勒而出,皆晶瑩剔透,栩栩如生,令人稱奇,現場觀眾的贊嘆聲此起彼伏。
與此同時,成都糖畫省級傳承人、錦江區民間糖畫藝術協會副主席陳昌吉還帶領市民參觀了錦江糖畫三十年發展照片展,向人們講述了糖畫藝術在現代的發展和運用。“成都糖畫是集民間工藝美術與美食于一體獨特的傳統手工技藝,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糖畫是珍貴的文化遺產,它的歷史淵源、思想內涵、美學價值都值得我們去探索、去領悟,作為成都糖畫非遺傳承人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將它更好的發揚傳承下去。”陳昌吉說道。
編輯 | 李蘭
圖文 | 《成都錦江》編輯部、吳倩、網絡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