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位導演聯合執導的國產劇情大片《我和我的祖國》,上映近一個月來被一大批影迷評論。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以來的歷史性經典事件,被七位導演分別取材拍攝。究竟哪一位導演的段落最好?一直眾說紛紜,拋開事件本身的屬性,可觀的比較究竟有無高下?
新中國的七十年里,從事件看時國家命運的變化,實則是普通人的經歷。每一個小我所歷經的故事就是國家的大使,小人物和國家之間的緊密關聯,成為中華所有兒女同名的記憶。看完《我和我的祖國》引起了無數中華兒女的共鳴,但每一代人的記憶和看待世界的觀念又不盡相同,因此對影片中的片段比較便有了高低。這篇文章主要分享作者最中意的兩位聯合導演:陳凱歌和
一、魔幻現實主義,陳凱歌的影像世界
魔幻現實主義,取自中國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文學 風格;影像世界常常用來形容著名藝術導演王家衛的電影色調。在這里用來自兩個不同領域的詞,表達陳凱歌,是受了電影中一組鏡頭的影響:藍天之上,大氣層外的航空返回艙像夜晚絢爛卻估計的流星劃過天空,地面之上三個人正騎著馬兒奔騰在茫茫戈壁之上,相互追趕。你會覺得他是在表達什么,但又無法表達清楚。有白巖松曾經的一段精辟評論說,就是:我們知道他肯定在表達什么,但又說不上表達的是什么。這是作者認為的魔幻現實主義。
陳凱歌導演《霸王別姬》,一度霸占豆瓣、時光、貓眼等國內電影評分網站,甚至在全球各地區引起不同凡響的評論熱潮。是其中諸如張國榮等人的表演,更是陳凱歌個人的藝術造詣、對電影語言的把控,對整個時代的理解。正如《我和我的祖國》中,幾段鏡頭之中表達的事件,是電影畫面,更是藝術感悟。
二、永遠的伯樂管虎
和大多數朋友有一些差別,大部分人認識黃渤是從電影院的大熒幕上。而我是在電腦的小小屏幕上,那是幾年前,黃渤的電影上了院線,排片量一度飆上榜首。而當時的我總覺得黃渤像是一陣風,肯定會很快的過去。凡是朋友們吵著要去看黃渤的電影,我總是不屑一顧。
那年過年,晚飯后爸媽要看電視,但是沒有好的電視劇。我就在豆瓣找,發現一部管虎導演的叫做《農民工之生存》的電視劇評分很高,畫質雖然差,但開了會員還是勉強能看。偶然的機會,我陪爸媽看了一集,才發現黃渤的演技。那天晚上,我忍不住去查任何關于黃渤的資料,才發現黃渤最早出道于管虎的電影短片《上車,走吧!》,在短片《上車,走吧!》中黃渤演技爆炸,征服了管虎,于是管虎也成了黃渤的伯樂。
如今《我和我的祖國》中,管虎依舊啟用了當初的千里馬黃渤。作為整部電影的首要組成段落《前夜》像千軍萬馬奔襲而來,牢牢地抓住了觀眾的心。黃渤飾演的角色林治遠是時任市建設局技術負責人,同時也是天安門廣場國旗桿的設計兼安裝者。他那知識分子的形象,有執著和驕傲,也有一絲不茍的認真,像極了迷人的青春情懷。
《我和我的祖國》沒有一味地強調愛國,更沒有大談特談歷史,而是從小人物平淡的切入,感人倍深。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