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免疫學家曹雪濤被指論文涉嫌造假一事,引發關注。按最新消息,被質疑的論文超過40篇。
對此,曹雪濤回應稱,已將此事列為“最高優先事項”,立即采取措施調查,仔細檢查手稿、原始數據和實驗室記錄。同時,他也表示,“我仍然對這些論文中得出的科學結論的有效性、牢靠性以及研究的可重復性,充滿信心?!?
面對質疑,曹雪濤的態度,無可指摘。但必須承認,積極地調查,及時、公開地回應質疑,是撥開真相云霧、定分止爭的唯一路徑。
目前,曹雪濤和相關作者已對5篇被質疑的論文進行了回應解釋。針對解釋,“舉報者”伊麗莎白·比克認為,一些疑慮已經化解,但仍有絕大多數的質疑待解答。顯然,全面回應這些質疑,還需要時間。
作為學術權威和知名大學的校長,曹雪濤的論文圖像真相如何,茲事體大。雖然被質疑的論文,并非曹在主持南開大學期間發表,但是這些學術成果是成就曹雪濤的重要基石。所以,最終的調查結果不僅關系曹雪濤個人的學術聲譽,也關乎南開大學、中國工程院,乃至中國科學界的形象。這背后涉及的學術誠信問題,必須嚴謹對待。
考慮到質疑涉及的醫學免疫學問題,遠超普通公眾的判斷能力,需要同行專家才能作出專業的判斷,有必要重申,此事到底是重大學術丑聞還是子虛烏有,在權威的調查結果公布之前,任何人都不能輕易下判斷。
這也是“舉報者”伊麗莎白·比克堅持的態度。她多次強調,很多重復也許只是“誠實的錯誤”,是否造假取決于進一步調查。實際上,在她針對過去20年國際上40種期刊20000多篇論文的研究報告中,有3.8%的論文、共計782篇圖像存在問題。據分析,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一半是有意為之,一半則是“誠實或者無意的錯誤”。以曹雪濤2018年發表在《細胞與分子免疫學》的一篇論文為例,兩張流式細胞儀實驗圖像完全一致,每張圖像的百分比也一致,這有著“誠實錯誤”的可能性,可能同一個圖表插入了兩次。
簡單地說,出現疑似造假的現象,成因有“有意”或“無意”兩種可能。誠然,即便不存在學術不端問題——即超過40篇論文都是“誠實或者無意的錯誤”,也說明其在領導和監督實驗室上存在諸多問題,但兩者畢竟有著本質的區別。
目前,曹雪濤已經啟動對所涉論文的調查,這還不夠。因為“自己調查自己”,難免陷入自說自話,不足以回應質疑。最新消息顯示,中國工程院工作人員表示,會針對網絡反映曹雪濤院士的有關問題展開調查。
這是應對質疑的正確態度。只有行政主管機關、學術權威機構組成獨立的學術委員會來調查,甚至邀請國外專家共同參與,核查所涉及文章的原始數據,交出一份權威、公正的第三方報告,才能廓清真相。在此之前,我們不妨拭目以待,讓子彈繼續飛一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