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圣歷二年(699年)福清置縣時,漁溪隸屬福清萬安鄉。漁溪的第一條溪流,原名萬安溪。北宋仁宗嘉佑七年(1062年),始建的跨溪橋梁,也稱為萬安橋。
后梁開平三年(909年),朱全忠冊封王審知為閩王。次年,萬安淑女陳金鳳,被選入宮,充為才人,甚得閩王王審知恩寵。陳金鳳生在萬安鄉,長在萬安里,深知萬安鄉十年九早,民眾深受其苦。她請求閩王幫助在故鄉萬安里,修堤筑壩,開荒造田,引水灌溉,發展農業生活,改善民眾生活。
王審知畫像
王審知部將虞雄,屯兵萬安鄉,秉承旨意,領著部屬和鄉民,多次深入實地勘察,最后選在萬安溪中游的豐溪地段修建水壩,稱官圳壩。這座千年古壩,高3米,基礎寬5米,壩面寬2米,長60米,把萬安溪攔腰截斷,渠道數里之長,在1000多年前的那個時代,可算得是浩大工程,萬安洋千畝田園因此受益。
據《福清縣志》“地輿志”記載:“漁溪在清遠里,源出黃檗山里洋……閩王將虞雄戰死于此,故名,今訛虞為漁云。”虞雄將軍極力開拓萬安,為保萬安安寧,最后戰死溪灘。后人為紀念虞雄將軍,造福萬民,為民獻身,改稱萬安溪為虞溪。久而久之,誤為漁溪,漁溪鎮也因此得名。
在古代,山之南、水之北為“陽”。漁溪別稱虞陽,是因為其最初集鎮所處的地理位置。在漁溪,古有虞陽墓、虞陽祠、虞陽書院,今有虞陽中學、虞陽醫院、虞陽路等。
作者:林克文
責任編輯: